跟著音樂廳去旅行/繞梁之音煉金術 維也納黃金廳

欣新聞 發佈 2013-04-20T10:39:59+00:00

圖說:維也納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強納生提供)欣傳媒 | 許馨文提供;記者陳思瑜整理報導維也納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直到今天,這個近一百三十歲

圖說:維也納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強納生提供)

欣傳媒 | 許馨文提供;記者陳思瑜整理報導

維也納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直到今天,這個近一百三十歲的音樂廳還是不需要隱藏麥克風輔助,然而,當初建造此廳的構想只以音樂表演為用途,人們並沒有將音響作為主要的考量,黃金廳音響效果之好不僅是個謎,也是巧合和幸運。

維也納黃金廳簡介
建築師:Theophil von Hansen

座位安排方式:黃金廳可容納超過兩千人,其中設有一千七百四十四個座位,站票區可容納約三百人。

開幕演出:1879年1月6日

世界首演:布拉姆斯第二號、第三號交響曲、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等

希臘神殿外觀 黃金比例音響
位於維也納貝森朵夫街上的音樂之友協會建築物,不僅是維也納著名建築師漢森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環城大道上的重要建築物。他早年曾透過家族兄長接觸希臘古建築,並拜普魯士重要建築師Karl Friedrich Schinkel為師,受了古代與現代大師的洗禮。

黃金廳的建築設計取向與其他漢森作品一樣,反映了當時維也納建築界的「歷史主義」風潮,整棟建築物以希臘古典風格為範本,黃金廳共兩層,站票區在平面樓後方,以欄杆區隔;二樓兩旁是包廂,後方則是個平台,就其設計而言,令人想起希臘厄瑞克透斯神廟:舞台正後方為神廟尖頂,由此延伸出與愛奧尼克柱式組合的女性雕像柱,環抱整個大廳,大廳四週又加上其他細牧的浮雕和塑像。大廳的天花板繪畫以「阿波羅與九繆斯」為主題,其藍色基本色調與整廳大膽使用的金色形成強烈對比。

黃金廳完美的音響效果,數十年後,人們才逐漸找到科學上較合理的解釋:黃金廳全長48.8公尺,寬19.1公尺,高17.75公尺,方盒型的基本結構已是一個好音響空間的基本條件,加上廳內的花格平頂,規律排列的雕像柱與四周的雕飾,也是理想中平均分散聲音的元素,當然,建築師漢森不可能在設計充滿裝飾的黃金廳同時,又算計複雜的反射可能性,因此這美麗的偶然也一直是維也納人的驕傲。

黃金廳裡 聽見維也納的溫暖
黃金廳還有一個歷史的意義,它不但留有世界各地音樂家們的足跡,也是維也納人音樂生活的重心。與黃金廳關係密切的音樂團體,首推維也納愛樂,維也納愛樂於1842年誕生之前,維也納的管絃樂團皆由業餘樂手組成,職業樂手只存在於(宮廷)歌劇管絃樂團,因此大型或是難度較高的器樂曲,比如說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首演,竟還是一個職業與業餘的混合,為因應需求量日漸增高的管絃樂曲種,成立一個專業樂團不宜怠慢,有趣的是,維也納愛樂的組成,還是離不開戲劇音樂傳統:維也納愛樂成員必須是歌劇樂團成員,這個規則保留至今,對現今其他一流樂團成員來說,恐怕難以想像。

1870年,維也納愛樂進駐黃金廳,音響效果使愛樂發展出獨特的一統聲音。除了難以用語言文字形容的「維也納派」演奏方式,維也納愛樂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樂器流派,也因此形成獨特的「音響風格」,特別是維也納的法國號和雙簧管,在樂器製作上就有很明顯的差別。筆者特別喜愛維也納雙簧管的聲音,比起一般雙簧管,顯得深厚與溫暖。維也納愛樂整體的音響若用文字形容,可說是精緻,飽滿又柔和;這聲響對維也納人來說是傳統,對現今世界的音樂人來說,更是道地的維也納。

【延伸資訊】
到全球音樂廳旅行:http://www.paol.ntch.edu.tw/products_open.asp?page=1
(本文整理摘錄自「到全球音樂廳旅行」:維也納黃金廳 許馨文著)

聽音樂,玩音樂,更多FUN音樂,請上【欣音樂】專題!!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202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72279&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