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兩千多年的民俗裝進樂高積木里?

三聯生活周刊 發佈 2020-01-16T02:45:07+00:00

中國人對傳統舊曆年向來是最為重視的,農曆新年仿佛是每個人日程表上最矚目的元釘,期待春節,從來都與年齡無關。

「東風吹雪逐年新,洗盡街頭萬馬塵。」

2020年北京的初雪讓人印象深刻,遍地白雪提醒著我們——己亥豬年將盡,庚子鼠年就要來臨,十二生肖又轉過一輪。

中國人對傳統舊曆年向來是最為重視的,農曆新年仿佛是每個人日程表上最矚目的元釘,期待春節,從來都與年齡無關。小時候我們盼春節,長輩的壓歲錢讓我們短暫的成為「小富翁」,零點準時噼啪響起的炮竹聲讓人異常興奮。現如今,也許老一輩的人還是會一絲不苟的堅守著傳統的習俗,也會有很多人覺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但其實,隨著時代的變遷,歡度春節的方式也在人們的奇思妙想中變得更多元化。傳統的價值是不可忽略的,只不過這些習俗在新時代里,再以更貼近現代生活、更具有趣味性的方式重新演繹。

所以,用創新、現代的方式過年,

何嘗不是一種新體驗?

樂高集團推出了樂高新春廟會以及舞獅新春限定主題套裝,將兩千多年的年俗文化巧妙的濃縮在兩個「盒子」里,讓傳統春節的習俗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樂高玩具以積木顆粒這種充滿童趣的介質,舉重若輕地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通過搭建樂高玩具這種新型的方式,回溯年俗的「進化史」。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賦予大人小孩新春佳節一種新體驗,在玩樂中歡度春節。

△ 樂高新春廟會以及舞獅新春限定主題套裝

知名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將擔任講解員一職,以年俗的發展時間為線索,帶領我們挖掘那些藏在樂高積木下,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俗的真正意義,讓中國人情感內核里的傳統文化找到最初的模樣。(以下解讀來自河森堡)

01 你以為春節的習俗是一直如此嗎?

在我們今天每個人看來,春節仿佛一直如此且理應如此,然而,這個樣子的春節其實歷史非常短暫,如果讓時間倒流,我們就能看到今日樂高新春套裝中大家所熟知的春節是如何在歷史中慢慢積累而成的。

如果回到民國初年的廟會,我們環顧四周就會發現氣氛遠不如21世紀的廟會熱鬧。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春節是不放假的,老舍先生就因為春節無法請假和母親團聚而哭過一場,而且狹義上的春節在民國初年還是一個新鮮概念。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並通電全國,民國將採用西洋曆法,但在事實上,民間百姓依然廣泛地沿用農曆。1914年北京政府擬定農曆1月1日為春節,而公曆1月1日為元旦新年,這一制度沿用至今,所以嚴格來說,狹義上的春節也就一百年出頭的歷史。

張學良東北易幟後,中國在名義上完成了統一,南京政府認為一個國家同時施行兩種曆法會「貽笑列邦」,於是對農曆予以嚴禁。然而,農曆新年的傳統實在太深厚了,官方到底犟不過百姓,1934年,民國政府終於放棄了,表示對舊曆年關不宜過於干涉,全國上下終於理直氣壯地過春節了。

02 出現於民國時期的「紅包」

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年俗就是在民國時期出現的,比如說紅包

很多人會把紅包和壓歲錢混淆,其實壓歲錢的起源時間非常早,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壓歲錢最開始被稱為「壓勝錢」,這種錢並不具有流通性,也不會用來購買物資,而是隨身攜帶以辟邪驅災的,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壓歲錢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含義,唐宋時被人們認為與吉祥如意有關,到了明清之際,給壓歲錢的習俗才真正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

然而,裝壓歲錢的紅包卻是到了民國才真正出現的。民國時期,一些錢鋪會在年終開紅紙零票,方便人們給壓歲錢,一百文銅元會被紅紙包起來,取「長命百歲」之意,而給成年晚輩的紅包則是用紅紙包的一枚大洋,直到30年代,專門用以裝紙鈔的紅包才出現,距今的歷史還不到一百年。

△ 樂高小人手拿印有「福」字的紅包

紅包這一滿懷祝福意味的年俗也出現在了樂高新春套裝中,成為了人們喜慶氣氛中的點睛之筆。

03 原來唐裝的源頭在清朝?

如果我們讓時間繼續回溯,從民國回到清朝,那麼在時間上就到了上文中提到的另外一個民俗源頭,即唐裝。

很多人對唐裝有誤會,認為唐裝就是唐朝人的服裝,其實不然,唐裝和唐朝服裝沒有直接關係。唐裝真正的原型其實是清代滿族的馬褂。

馬褂是清代的行褂,常見於皇帝巡幸打獵的場合,這種服飾不僅保暖,而且緊湊利索,方便在馬上活動,被士兵廣泛接納。清帝國早期,這種服飾一般只有營兵會穿,到了康熙末年,一些富家子弟也穿上了,雍正時期,幾乎無人不穿,成為了一種男女老幼皆宜的燕居服。

△ 在樂高新春套裝中,第一次出現了穿唐裝的小人仔

清朝覆滅後,裁縫們在傳統馬褂的基礎上引入了西方的剪裁和面料,這才有了後來為世人所知的唐裝,其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晚近才有的概念,而這次在樂高新春套裝中,也第一次出現了穿唐裝的小人仔,是個讓人會心一笑的細節。

如果穿越回明清時期過春節,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諸如舞獅、糖葫蘆、面人、爆竹、春聯、壓歲錢、皮影戲等民俗我們還能看到,但紅包和唐裝是看不到的,當然也不會聽到人們說「春節快樂」,假如我們讓時間繼續回溯到唐宋之際,農曆新年的情景又會和樂高新春套裝里的更加不同。

唐朝時期,朝廷在過節時會組織盛大的慶典,同時安排假期,年前三天,年後三天,一共七天,假日期間,會有雜技音樂等各類表演,百姓可以歡慶團聚,也正是在唐朝,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年俗出現了,那就是春聯

04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 在樂高的新春廟會套裝里,也能看到春聯出現其中

主流觀點認為,春聯是在唐末五代時期出現的,其前身是桃符,即將門神的名字刻寫在桃木板或紙張上,過節時懸於門上,有驅邪求福之意,後來人們開始嘗試在桃符上寫下聯語,於是春聯從桃符中衍生而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想用聯語表達的含義越來越多,直到明朝時,用紙書寫春聯的習俗才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開來。在樂高的新春廟會套裝里,也能看到春聯出現其中——「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來年的美好期許與祝福。

05 張燈作戲調翻新

顧囊徘徊知逼真

特別一提的是,還有一項民俗成型於唐朝,那就是皮影戲

關於這項藝術的起源目前在學界沒有定論,有學者從《漢書》的記載推測在漢代就已經有影戲的概念,李夫人去世後,武帝非常深切地思念著她,於是有方士設下帷帳、酒肉和燭光,通過迷離的燈光讓武帝透過帷帳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然而,這種方術可能只是在原理上與皮影戲相仿,兩者之間未必有真正的傳承關係。

△ 小人仔圍看皮影戲的場景

經唐朝的成型與發展後,到了宋朝時,皮影戲已經非常流行,人們用光影承載喜怒哀樂嬉笑怒罵,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一些英雄傳奇,有些皮影戲藝人在表演斬關羽的情節時,甚至還會引得台下觀眾落淚。這種能傳遞強烈情緒的藝術也被特意收入到了樂高新春套裝中,皮影幕布上呈現兩個武將拿著長矛對峙的情景,儼然是一出英雄傳奇,搭配的小人仔可以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玩出各種可能性。

06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皮影戲在今天生活中已不多見,但另外一項源於宋朝的年俗直到今天在中國社會中還有強烈的存在感,那就是火藥製作的爆竹

在宋代之前,爆竹一直都是字面意思上的「爆竹」,即把竹子扔進火里燃燒,令其膨脹炸裂發出響聲,宋朝時,黑火藥製成的爆竹出現了,不僅能發出巨大的炸響,而且人們相信爆炸後瀰漫的硝煙有助於抑制瘟疫,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燃放爆竹都成為了一種預防傳染病手段。

△ 手拿爆竹的樂高小人仔

而新年時,盛大的慶典和爆竹的炸響對單調勞作了一年的人們是聲音與情緒的補償,在樂高新春套裝中,也能見到大量的爆竹元素,特別是還出現了民間流行的「竄天猴」,讓人仿佛感受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爆竹聲與歡呼聲不絕於耳的熱鬧場景。

07 二載知音唯此物

晶紅一串映丹心

在宋代起源的民俗中,還有一個難以證實的民間傳說是關於糖葫蘆的。

這種食品的確切起源已經難以考證,但民間有傳說稱宋光宗在位期間,他的妃子身體不適,茶飯不思,於是為了給妃子治病,光宗張榜徵集良方,有個醫生諫言說,把山楂和冰糖煎熬,然後每次飯前吃幾顆,很快就會痊癒。貴妃照做後,身體恢復健康,皇上大喜,於是這種吃法就傳入民間,成為廣為人知的冰糖葫蘆。

△ 樂高新春套裝中可見糖葫蘆攤位

我個人以為,這個傳說的可信性不高,典型人物、典型地點、典型事件的高度聚合,與其說是對事實的記錄,不如說是文學創作的套路,和飯館裡貼的乾隆美食故事差不多一個性質,不過,中國確實在公元八世紀就掌握了冰糖製作技術,但當時冰糖顏色與今天有異,唐宋時期,最好的冰糖是紫色的,琥珀色次之,再之後是淺黃色,白色反而最低檔,就算宋代真的有糖葫蘆,其樣式可能也會和今天有不小差別。

樂高玩具也將這一在當代依舊流行的小食納入其中,新春套裝中可見糖葫蘆攤位,有趣的是,除了常規拼搭玩法,還可以將攤位上的糖葫蘆拿下來放置於各個小人仔的手中,還原了廟會上小朋友人手一支糖葫蘆的熱鬧場景。

08 麵塑,手藝人的妙手天成

雖然上文中糖葫蘆的故事可信性不高,但還有一種和食品有關的年俗在宋代已經出現於明確的正史記載中,那就是麵塑

說起麵塑大家恐怕會想起面人,其實面人僅僅是麵塑這種藝術中的一個分支,新疆阿斯塔納的唐代墓葬中就曾經出土過用面捏塑的男傭和女傭,還有面捏的小豬,目的在於陪葬,等到了宋代,麵塑已經廣泛地成為百姓的日常消費品,節日之際,市面上不僅有面捏的小鳥被柳條懸在門上,甚至還有一斤重的大型面人,配合其他食材做成武將造型,被人們稱為「果食將軍」。

△ 樂高新春套裝中的麵塑攤位

明清之際,麵塑技術已經非常廣泛,這種無論民間還是宮廷都喜愛有加的手藝在樂高新春廟會套裝中也能看到,直到今天,故宮博物院還保存著溥儀玩過的麵塑。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回到唐朝初年過節,樂高新春套裝的諸多民俗中,火藥爆竹、春聯、皮影戲、面人和糖葫蘆也消失了,剩下的民俗還有舞獅、年畫和牌坊。

時間繼續向前,讓我們回到兩漢時期,回到中華帝國的開始,那裡是官方新年慶典的源頭。

其實在大年初一過年的傳統是漢代中期出現的,從秦到漢代中期,中央政府曾經以農曆十月一日為新年的開始,和今天大家熟悉的傳統迥然不同。

漢代中期以後,新年被規定在了正月初一,稱為正月旦,皇家會在那一天舉行盛大的朝會慶典,民間百姓也響應政府號召,在同一天進行民俗活動,人們敬奉祖先和長輩,並且出門問候親友,這便是中國拜年習俗的開始。

09 靈活靈動的節日舞獅

除了拜年,另外一些年俗也可以追溯到漢代,比如舞獅

舞獅的起源時間目前在學界還有討論,但多數學者認同漢代起源說,可以肯定的是,獅子並不是中國本土物種,以至於《說文解字》中甚至都沒有「獅」這個字,在《漢書》中是用「師」來指代這種猛獸的,有學者推測,「獅」字可能由古波斯語音譯而來。

樂高舞獅套裝中,靈活靈動的小獅子

漢代時,政府官員招待西域使節,有藝人化妝成鳥獸獻上舞蹈表演,使節觀看錶演後發現漢帝國沒有獅子,於是就找機會送了一對,還配套有馴獸員訓練獅子跳舞,這被認為是舞獅最初的源頭,南北朝時期,真正意義上的舞獅已經出現,宋軍曾經在戰鬥中被敵軍的象兵擊潰,有士兵說獅子可以「威服百獸」,不妨用道具把人化妝成獅子的形象,以驚嚇大象反敗為勝,這個方案來在戰場上果然奏效,於是獅子舞就在軍隊中廣泛普及,最後流行於民間。

這個故事雖然是正史記載,但自然也存在著誇張演繹,一個人如果真的舉著假獅子頭去嚇唬戰象,其結果也很可能是被踩肉泥,但無論如何,舞獅這種風俗到唐朝時期就已經廣為人知,白居易甚至還以其為題材寫過《西涼伎》,如今,這個騰躍在白居易筆下的悠久年俗也被和鑼鼓聲一起收納進了樂高的新春套裝中,舞獅人手持生菜寓意「生財」的細節也被用心復原出來,獅頭的眉毛由香蕉顆粒製成,獅身也可在手中舞動,為新年玩樂增加全新遊戲體驗。

10 阻擋邪祟的門神畫

另外一個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民俗就是門神畫

門神這個概念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遙遠的殷商時代,商朝人在建設重要建築時,時常會在房基中埋下全副武裝的士兵,以求護衛之意。後來,這一殘酷的習俗被淡化,人們開始用木偶代替活人做門神,到漢代,門神已經被以圖畫的方式呈現,最早的兩位門神是神荼和鬱壘,一對善於捉拿惡鬼的兄弟,至於門神人選的變更那就是歷史中的後話了,需要補充一提的是,後來題材豐富的年畫也是從門神畫的基礎上發展演繹而來的。

11 古代建築里的特色——牌坊

在樂高的新春套裝中,有可能追溯到先秦時代的民俗元素是牌坊

有學者推測,牌坊最早的原型是春秋時代的衡門,由兩根柱子一根衡木組成,這很可能是牌坊的起源。中國從先秦到隋唐時期,曾經長期施行里坊制,隋朝稱「里」,唐朝稱「坊」,所謂的坊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今天的封閉式小區,一定面積內的居民被數米高的坊牆圍起來,坊牆上設有數量不等的坊門,這種布局有利於治安和居民組織。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坊內的居民身份有所不同,每個坊門之上都會清晰地寫著「XX坊」的名字,由於唐代大部分時間施行宵禁,百姓天黑之前必須得回到坊內居所,所以坊門處的人流量非常大,是理想的宣傳地點,每個坊內如果有什麼好人好事、先進事跡,官府就會在坊門上張貼出來以示表彰。

△ 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牌坊

宋朝時市民經濟發達,宵禁取消,里坊制度也衰落了,人們不再居住在互相隔離的封閉式「小區」里。坊牆消失了,而坊門卻作為地標和裝飾被保留了下來,後來出於審美原因,坊門、華表及闕樓等建築結合在一起,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牌坊終於應運而出,依然承載著道德表彰的作用。

到了明清時期,牌坊的象徵意義抵達極盛,只有學子在取得了特別優異的成績後,或民間百姓在功德上有極其突出的事跡時,地方政府才能向中央申請建設牌坊,經皇帝本人批准,由地方政府出資興建。立牌坊也因此成為了一個人、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地區的至高榮譽,那是來自帝國中央最高層的肯定,過年時,在牌坊附近舉行慶典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了。而樂高新春套裝的牌坊也還原了很多細節,如牌坊上方的傳統花紋磚塊等,搭配了多個小人仔更加展現了中國春節傳統節日的喜慶氣氛。

看著搭好的樂高春節限定套裝,高大的牌坊、鮮紅透亮的糖葫蘆、身著唐裝的孩子伸手接過長輩遞來的紅包,遠處攤位的皮影戲正上演著忠臣良將的故事,家家戶戶門口貼著春聯和年畫,舞獅的鑼鼓聲和密集的爆竹聲響徹一片……通過河森堡的講解,中國年俗在歷史中一步步演進疊加,才演變成為今天樂高新春套裝里的樣子。

有趣的是,我們在拼樂高新春套裝時,從零散的積木顆粒到廟會與舞獅場景的完工,手裡其實遊走著新年千年文化的底蘊,看似娛樂,卻能在玩味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儀式感。

春節將近,試想在除夕夜,忘掉微信紅包和手機拜年帶來的「科技距離」,與摯愛親友齊聚一堂一起動手拼搭出無限歡樂,和樂高玩具一起解密年俗背後的故事,在彼此的深愛和祝福里一起邁過那道時光的門檻,迎接新年的到來。

所以,

傳統文化是累積而成;

樂高積木顆粒是拼搭而就;

親情是團聚而暖。

也許這才是樂高新春限定套盒的真正意義,將兩千年的民俗裝進樂高積木里,用穿越的時光在新年之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這也是新年的意義。

內容轉載至@河森堡

策劃: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宋嘉慧

參考文獻:

蕭放. 春節的歷史演變與民俗傳承[J]. 精神文明導刊(1):11-14.

金其楨. 論牌坊的源流及社會功能[J]. 中華文化論壇(1):73-77.

張延慶. 中國舞獅的起源與文化演變[J]. 體育文化導刊(11):77-78.

李曉君.馬褂考[J].滿族研究,2009(02):124-128.

李治寰. 從製糖史談石蜜和冰糖[J]. 歷史研究(02):147-155.

康保成. 佛教與中國皮影戲的發展[J]. 文藝研究, 2003(05):88-9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