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還沒幹夠」,濟寧87歲仁醫二次退休,下班視頻感動網友

齊魯壹點 發佈 2020-01-16T08:05:55+00:00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賈凌煜通訊員 張勇 馬澍暘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87歲的董教授在家中接受採訪,他是位非常愛笑的老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賈凌煜 攝

「下個禮拜不過來了,都說好了,就是年齡大了。」最近,一段87歲醫生的下班視頻感動了萬千國人。視頻中,老人笑著,關燈、關門、關掉門診指示牌,緩步走出醫院大門,登上回家的公交車。他就是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科返聘的董殿階教授。這是他從業65年來最後一次門診,也是他「第二次退休」。

「只要能動,別人需要,就一直干醫生。」「醫生我還沒幹夠。」這幾句簡單又樸實的話語,是董教授雖已87歲卻仍奮鬥在治病救人一線的原因。

一天40個號不夠用

經常給外地患者加號

1月13日下午,在濟醫附院宿舍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與董教授有了半個小時的會面。房間內陳設簡單,保留著上世紀的風格,董教授和老伴在這裡已經居住了幾十年,茶几上放著《齊魯晚報》《健康報》《新傳奇》等報紙、雜誌。因為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熟練,這幾份報刊是他最喜歡的,也是他獲悉信息的主要途徑。

在濟寧生活了幾十年,董教授依然有著濃厚的威海口音。「我老家是農村的,解放前,在親戚幫助下,進入當地醫院工作。後來又上的大學,分配到濟寧工作。」從此,董教授便在濟寧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救死扶傷。「越干,越愛上了這個行業。」

上世紀70年代,董教授就被公認為濟寧市心血管病最權威的內科專家。1999年,從濟醫附院退休又被返聘後,董教授一直堅守在心內科一線。前幾年還參與查房,這幾年因體力原因,改為只坐門診。這兩年,董教授的門診一天發放40個號,上午30個,下午10個,不過,這些號常常不夠用,「有外省市的患者,來得晚掛不上號,我知道了,就跟護士說說,能加的就加上,晚一點就是。」董教授很理解外地患者的心情。

聽診前先暖熱聽診器

用心診療換來絕對信任

從醫65年,凡事多為患者考慮,一直是董教授的標籤。

董殿階給患者診療。

董教授的學生們都知道,老師有個習慣,在給患者聽診前,會習慣性地先用手暖熱聽診器。如今,這一習慣也在學生中一代代傳承下來。「現在都有暖氣,好點了,以前天那麼冷,冰涼的聽診器猛地放在心口窩,多不舒服啊。」記得有一年除夕,董教授接到急診科電話:有位心梗病人生命垂危。他二話不說立馬騎上自行車趕往醫院。來到病房,他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搶救中。凌晨時分,患者甦醒過來。眼看著患者情緒就要激動,董教授趕忙上前握住他的手,安慰著他不要說話,好好休息。這一握,就是一夜,直到大年初一中午,董教授才回到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一次次用心診療,董教授也獲得了患者的絕對信任。有一年,一位江蘇的心肌病患者,在董教授這裡治好回去後,沒想到陸續又來了五六位患者,都是那位患者介紹來的。

工作中,董老也曾「走後門」,作為心內科醫生,經常需要給患者做心臟彩超。這個過程比較慢,有時候一看是外地患者,董教授就給彩超室打個招呼,安排外地的患者先做,以免當天拿不到結果,還得再奔波一趟。「還行,大家都挺給我面子。」說到這裡,董教授又爽朗地笑了。

願意跟年輕人在一起

「退休」後生活很充實

雖然不大會用智慧型手機,但董教授也知道自己在網上「火了」。他很感謝網友,並一再強調自己就是個不大不小的醫生,感激多年來患者對自己的信任。

「其實別人也問過我,這麼大年紀了,還幹什麼?」對於這樣的問題,董教授都會說,治病救人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職業,尤其是自己看到別人沒看出來的問題時,更開心。「我也特別願意跟年輕人在一起,很暢快。」言談舉止中,絲毫看不出董教授已經87歲高齡。

「我是個閒不住的人。」說起近況,董教授坦言,從2019年12月25日結束最後一次門診,半個多月時間,他每天過得很充實。平時他最願意去老幹部活動中心,和朋友們聊天、下象棋,晚上看看電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賈凌煜 通訊員 張勇 馬澍暘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