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被稱為包青天的包拯,他的官到底有多大呢

廢柴侃野史 發佈 2020-06-06T22:59:08+00:00

包拯乃是北宋名臣,在中國歷史上以辦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所著稱,在世人的心中包拯堪比青天,民間傳聞包拯最後位至丞相,那麼事實是否如傳聞一般,包拯生於咸平二年,二十八歲時考中進士,在江西永修這邊當知縣,後來因父母年邁便辭去官職在家贍養父母,古語云:雙親在不遠行,幾年過後隨著雙親的

包拯乃是北宋名臣,在中國歷史上以辦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所著稱,在世人的心中包拯堪比青天,民間傳聞包拯最後位至丞相,那麼事實是否如傳聞一般,包拯生於咸平二年,二十八歲時考中進士,在江西永修這邊當知縣,後來因父母年邁便辭去官職在家贍養父母,古語云:雙親在不遠行,幾年過後隨著雙親的相繼離世,一直到守喪期滿,包拯才進京聽選,時年三十八歲。

經過多年的勤奮以及為官的清正廉明,於近六十的時候才官至御史中丞,然而這位以為民伸冤,造福百姓為己任的青天老爺至終未曾獲得丞相之名,相爺之稱實乃誤傳,秦腔鍘美案一舉把包拯的人設高度拔高,將其稱之為相爺秦香蓮,裡面有句唱詞是說相爺替民伸冤屈,然而縱觀北宋一朝的官僚制度和包拯一生的仕途,我們發現包拯他並沒什麼微笑。

在宋朝時期的朝廷政治體系中,丞相這個職位的編制並不是固定的,在當時,朝廷鑒於對丞相權力的約束,採取了集中皇權分散相權,對於丞相一職並沒有明顯的任期,變遷性很大,以此來緩和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北宋在前期時,朝廷中的正副丞相統稱在中書門下,在設立丞相的同時會加設一位副丞,以此來削弱丞相的權力,但是無論無論怎麼樣來調整丞相的制度,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

縱觀包拯的仕途,從考中進士至回鄉守孝,真正進入朝廷為官乃是回京後任監察御史,對處事不當,官風不當的朝臣進行監督,發現有行為檢點的官僚對其進行彈劾,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紀委書記,包拯在任職期間非常嚴厲的批評了當時朝廷的任官制度。並且多次上書彈劾一些官員,最有名的莫過於轉運使王逵,彈劾次數達到七次,朝野上下為之震怒,隨後因保薦的官員出現失誤,包拯被貶之員外郎,後被遷至開封府任府尹,在包拯到任後的一年多時間,包拯將開封府的政務,官民制度做了很好的規範,將其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快就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與尊敬,使其京中同僚無不震撼。

嘉祐七年包拯在官至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年病逝,京師萬民無不嘆息,這樣一位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強權的人物一去不復返,宋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我們縱觀包拯為官二十餘載,最高職位是樞密院視事,宋朝的樞密院是管理軍國大事的最高國務機關,權力上面與丞相相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包拯的職權與當時的副丞相一樣,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這位鐵面無私的判官最終沒有獲得丞相是稱號,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算是北宋王朝的一大遺憾。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