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張瑞敏再談砸冰箱事件:要扭轉質量觀念

觀察者網 發佈 2020-01-16T18:28:54+00:00

35年前,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砸不合格冰箱事件,成為了中國產品質量的里程碑。 張瑞敏表示,當時中國企業面對最大的問題是質量上不去,冰箱緊缺的時候,紙糊一個冰箱也可以賣出去。

(觀察者網訊)

35年前,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砸不合格冰箱事件,成為了中國產品質量的里程碑。1月15日,張瑞敏接受了深圳衛視的專訪,時隔35年再談「砸冰箱」。

張瑞敏表示,當時中國企業面對最大的問題是質量上不去,冰箱緊缺的時候,紙糊一個冰箱也可以賣出去。如果產品乾的不好,作為處理品少花錢再買到,這種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必須要把這種觀念徹底改變過來。

海爾起源於1984年,當年張瑞敏辭去青島市原家電公司副經理職務,轉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2004年,海爾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變成了一個年營收1016億元的龐然大物,成為了我國家電行業中第一個營業額破千億的品牌,當時的美的、格力營收僅200億元左右。

但是從2010年之後,海爾的增速明顯開始下滑,尤其相比起美的和格力這兩位後起之秀,海爾落伍了。

2018年,青島海爾實現營收1833億元,凈利潤74億元,同比增長7.71%,而同期美的營收2600億元,凈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17%以上;格力電氣實現營收2000億元,凈利潤262億元,同比增長近17%。從市值上來看,現在海爾的市值已經只有美的和格力的三分之一。

另外在去年12月12日,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爾智家,SH.600690)發布公告澄清,承認目前正在初步探討私有化控股子公司海爾電器的方案,但尚未向後者提出任何私有化安排。

此前有外媒報導,海爾智家計劃實施H股股票上市並私有化另一家價值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7億元)的集團公司,在該項交易中,海爾智家將向海爾電器的少數股東以新發行H股的方式收購其持有的海爾電器股票。

對於此事,光大證券12月13日發布研報稱,海爾智家股東無法完全分享洗衣機、熱水器這兩部分優質資產的利潤與現金流回報;另外,兩個平台間存在較多複雜的內部交易結算。

該券商舉例稱,關鍵客戶銷售由海爾智家負責財務結算,自有渠道(專賣店)則由海爾電器負責,物流業務在海爾電器旗下。

對此,光大證券分析道:「本次若成功通過私有化方案,統一為一個業務/上市平台,將解決過去公司治理層面的諸多弊端,從全局角度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回顧海爾砸冰箱事件:

1985年,有一位用戶向海爾反應:工廠生產的電冰箱質量有問題。

隨後,張瑞敏將庫存中所有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76台冰箱有質量問題。對於這76台質量有缺陷的冰箱,工廠內部研究認為,問題不大,可以把冰箱廉價處理給內部員工,作為工廠福利。

當時一台冰箱800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

但是張瑞明指出:「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

他宣布,所有76台有問題的冰箱都需要砸掉,而且要製造冰箱的工人親手來砸。隨後張瑞明親自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在砸冰箱的時候留下了眼淚。張瑞敏藉此想要樹立一個觀念——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