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年度推薦影片值得反思:為什麼我們總喜歡說「善意的謊言」?

鯨看 發佈 2020-01-15T07:02:25+00:00

今年「聖丹斯電影節」上,有這麼一部小成本電影,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觀眾最喜愛影片獎」。故事發生在長春,從小生活在紐約的碧莉雖然中文不好,但一直與奶奶保持著聯繫,即使隔著太平洋,兩人的感情也十分濃厚。

今年「聖丹斯電影節」上,有這麼一部小成本電影,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觀眾最喜愛影片獎」。甚至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極度推薦,還將有望拿下奧斯卡提名。主演奧卡菲娜(本名林家珍)更是憑藉實力演技,成為首位獲得的金球獎影后的亞裔演員。


它就是由華裔導演王子逸執導的電影——《別告訴她》。影片靈感來自於導演的真實經歷:2013年,王子逸的奶奶診斷出癌症。所以,面對奶奶的癌症事實,說還是不說?



親人的離世是每個人人生中必經的告別。影片通過「欺騙」,展現出了「謊言」背後不同文化的愛。其實,這也是一部屬於我們所有人的電影。


愛的「謊言」VS直言相告,該如何選擇?


故事發生在長春,從小生活在紐約的碧莉雖然中文不好,但一直與奶奶保持著聯繫,即使隔著太平洋,兩人的感情也十分濃厚。


然而在某天晚上,碧莉的爸爸媽媽卻告訴她,奶奶得了肺癌,時日不多。並且為了讓奶奶在最後的日子裡能過得開心一點,他們決定將奶奶的病情隱瞞,還假借舉辦婚禮讓所有家人回家團圓。



但從小受到美國教育的碧莉卻不這麼認為,在她看來每個成年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被其他人來決定,即便是親人。碧莉覺得奶奶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情,並可以自主決定未來的生活。


於是,一場中西文化的衝突,一場關於愛的謊言的故事,在這個華人家庭中上演。


得知家人身患絕症,「善意的謊言」似乎是大部分中國人首先想到的處理方式,然而在西方卻更注重個體獨立性和對人權的維護,病人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這是兩種觀念的差異性。



正如這部影片的中文名《別告訴她》和它的英文名《The Farewell》一樣,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又該怎樣選擇呢?


我們都是在一邊成長,一邊失去


對於影片來說,它所具有的深層意義並不只是「選擇是否告訴」的問題,還有一個面對「失去」的問題。


我們從小就不可避免的經歷著各種失去:心愛的玩具損壞,再怎麼修補都沒了原先的模樣;每到畢業季,有多少人說了再見後,此生卻再也不見了。


而隨著我們的長大,才發現失去的還有家人,那種想見卻再也見不到的痛,那種總會留下多多少少遺憾的痛,仿佛成了所有人共有的問題。不想面對,卻無解。



電影中,碧莉曾打電話問過媽媽:「我的老家在逝去,童年的回憶在逝去,爺爺已經逝去,現在奶奶也要逝去,為什麼一切都在飛快的逝去呢?」


其實,人和人之間真的沒有什麼永遠,一切都只是一場恰當好處而又『有時限』的相逢。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不斷失去,不斷接受,又成為別人的失去的過程。唯一能夠留下的,不過是那些獨一無二的回憶,以及我們的血緣後代。


所以為什麼中國人看重情感?因為那是唯一可以告訴這個世界,我們曾經來過的證明。


最後要的是「愛你」,怎樣做不重要


看慣了生死離別後,已經到最後一個階段的奶奶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豁達。



電影中碧莉奶奶的角色,塑造的十分立體,她可以在生命最後,忍著身體的不適,對孫子的婚禮事宜進行事無巨細的處理,這是對親情的疼愛。而在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時,又會叮囑家人在她死後把她的骨灰撒進海里。


這個時候,無論是坦誠相告,還是繼續隱瞞,都已經沒了意義。因為對老人來說,她可以平靜坦然面對所有事情。所以,在現實的人生里,不管是善意的「謊言」,還是直言相告,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無論什麼事情,一家人一同面對,樂觀勇敢。這便是最大的愛,是彼此都可以參與的愛,也是可以去毫無保留表達的愛。


春節來臨之際,關於「親情與愛」又成了熱議的話題。不如和家人一同看看這部親情大片,也許你能找到些許答案。


(轉自咪咕,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