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的劉備為何敗得那麼慘?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6-28T05:01:25+00:00

為什麼劉備會在這場勝率極高的戰鬥中一敗塗地呢?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荊州之戰中,劉備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兄弟兼猛將關羽,更喪失了包括武陵郡、零陵郡與南郡在內的西荊州三郡之地。

文/王凱迪

如果問始終以復興漢室為使命的劉皇叔是何時被徹底擊垮的,那麼毫無疑問,夷陵之戰的大敗潰直接讓他和他的蜀漢政權喪失了逐鹿中原的最後家底,也直接將他氣進了墳墓里。為什麼劉備會在這場勝率極高的戰鬥中一敗塗地呢?

01 正確的戰略選擇

熱戀期的孫劉聯盟在孫仲謀這個背刺狂魔的一計掏心後,瞬間成為歷史名詞。

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荊州之戰中,劉備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兄弟兼猛將關羽,更喪失了包括武陵郡、零陵郡與南郡在內的西荊州三郡之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包括張飛在內的劉備創業集團以及荊州集團都斷然不會選擇忍氣吞聲,儘管諸葛亮與趙雲出於保守考慮不建議出兵伐吳,但是大眾的意識是不可以違背的,劉備這樣的集團領導必須響應才能保證自己在政權中的領袖地位。所以,劉備的東征是蜀漢政權大部分高層的集團選擇。

另外,此時選擇伐吳對劉備來說並非下策,一來孫權的大量部隊都在淮河一線與曹操對峙,二來孫權的軍事才能在沒有陸遜與呂蒙的情況下確實令人堪憂。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征服了荊州之後的孫權,早就將前沿陣地延伸到了今天三峽中段的重慶巫縣,距蜀地門戶白帝城只隔了一個瞿塘峽的距離。如此飛龍騎臉的咄咄逼人態勢,也讓劉備根本不能對孫權坐視不管。

02 失敗的戰術決策

公元221年6月,劉備完成了戰前的基本戰略部署,而其先鋒張飛卻因為鞭打士卒而遭斬首。悲憤交加之下,劉備大軍於8月份正式沿長江東下,誓要為兩兄弟復仇,一舉消滅東吳。蜀漢水陸大軍迅速奪取了巫縣與秭歸兩座大城,使三峽水道暢通無阻。隨後不久,一直心向劉備的武陵郡蠻族首領沙摩柯率領武陵郡族人歸順劉備,從而讓劉備瞬間得到了長江以南各蠻族部落的擁戴,取得了在長江南岸山區的巨大優勢,也就讓吳軍的山區防線變得毫無意義。

此時的陸遜以退為進,將自己的戰線完全撤出山區,在夷陵縣(湖北宜昌市南部)附近的長江北岸重兵駐防,並讓孫權之侄孫桓駐守長江南岸的夷道城(宜都市),形成南北犄角之勢,防止劉備大軍越過此地進入荊襄平原地帶。

此時的劉備為了更好的利用沙摩柯的蠻族部隊,選擇了走南線突破吳軍的防線,在武陵山區中收攏蠻族武裝後,突然出現在夷道城北面長江南岸的猇亭(並非今天的猇亭區,而是對面的宜都市北面一帶)。此時的劉備領有四萬主力大軍,對面的孫桓僅有一萬人守城,但是夷道城恰好位於從長江南岸向東進入荊南的門戶,北臨長江,南臨高山。此時的劉備其實已經將自己放在了殊死一搏的決死之境中。因為,在長江北岸,黃權率領的少量部隊在與陸遜主力對峙,劉備必須在陸遜擺脫黃權之前攻破夷道城,殺入荊州南部的平原地帶。

然而,劉備在公元222年的2月打到6月,從初春打到了盛夏,愣是沒把夷道城這塊硬骨頭啃下來,這個夷水(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的要塞之城讓劉備始終無可奈何。

由於耽誤了太長的時間,此時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劉備竟然將本應向前迂迴進攻並策應南北的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並將軍營沿江設置在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這個妄圖打持久戰的布局徹底葬送了劉備軍的勝利希望。因為猇亭一帶位於長江與武陵山區之間的狹長區域,因此蜀漢軍隊在這裡的布局便首尾不能相顧,不僅不能團結迎敵,甚至還存在極大的火災風險,更別說當時還是東南季風正盛的時間。當年6月底,陸遜率領主力南渡長江,與夷道城中的孫桓一道率軍隊對在猇亭一帶的蜀軍進行火攻,一瞬間,蜀軍軍營火勢連天,四萬餘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03 劉備的失誤

總體來看,劉備的一連串失誤造成了夷陵之戰的慘敗。首先,劉備為了利用南方蠻族軍隊而將主力部隊困頓于堅城之下,空自耗費士卒精力而無法前進。其次,劉備在遇到堅城的情況下並沒有發揮水軍的靈活戰略,僅僅將之用於防備陸遜軍隊渡江而非向東南縱深突進,喪失了其戰略價值。

最後,劉備讓水軍舍舟上岸並將所有軍隊聚集在狹長的沿江林地之間意圖打持久戰,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違背山地作戰的錯誤戰略。一敗再敗之下,劉備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