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的芬蘭教育,中國該怎麼樣才能抵達而不只是仰望

邑人電影院 發佈 2020-06-29T09:41:20+00:00

看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之二芬蘭一集後,小姑娘對芬蘭就充滿著嚮往,因為這裡的小學生不要寫作業,還可以到森林裡去上課。

本文作者:牧野

「媽媽,我要在這裡讀書!」

七歲的小姑娘指著地圖上的芬蘭說。

看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之二芬蘭一集後,小姑娘對芬蘭就充滿著嚮往,因為這裡的小學生不要寫作業,還可以到森林裡去上課。

芬蘭這個只有五百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家,近些年來卻締造著教育的神話。

在芬蘭,學校沒有學前班,小孩子滿七歲才能上學,但芬蘭被評鑑為全球最平衡、學生通過過考試比例最高的國家,也是全世界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國家。

芬蘭的教育被國人熟知,來自一個叫PISA的測試,這是一個關於數學閱讀的測試,芬蘭成績全球排名前茅。就連美國都以芬蘭為榜樣,派遣教師去學習。

自然,《他鄉的童年》劇組必然不會放過芬蘭,誰都想去看看芬蘭的學校到底是怎樣?

當記者一走進學校時,氣氛果然不一樣。大廳里響起輕快的音樂,孩子們隨著旋律扭動著身體,就連平時略帶嚴肅的周軼君也跟著節拍和孩子共舞起來。校長介紹學校播放的音樂有饒舌、古典樂、民歌等多種類型音樂。

被採訪的拉妮老師每周進行一次現象項目教學,本周的主題是「時間」。如何理解時間,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答案是不一樣的。數學的角度可能是一小時多少分鐘?可是從藝術、生物、文學等不同課程去思考,又會如何呢?也許幾節課結束,學生們還是無法理解「時間」與「人」這個宏大的命題,但是他們會記住這個課程以及他們的所做。

芬蘭如何評估一個學生?中國近些年來教育改革提得最多的話題,也許就是學生評價體系的改革。但是結果呢?雷聲大雨點小。我們都知道要改,但是誰都沒辦法,甚至不願改,只能痛苦地被裹挾著朝著高考這根獨木橋奔去。最後學校、教師、家長還是以「分數」作為學生最顯目的標籤。

路漫漫其修遠兮!芬蘭是個高福利國家,人口少,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只為個人成長。芬蘭的學習評估不是指在學科中學裡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如何學習,如何搭檔學習,如何小組學習?以及面對困難時的責任感等。

即使你語數英樣樣不通,在芬蘭的「積極」教育中,也能給你找到自信,可能是為人公正、擅長團隊合作、有雄心、有好奇心、有同情心、有毅力、或者善良——芬蘭的教育看似就是一個量身定製的教育。

森林是什麼顏色?森林裡有哪些氣味?更讓小朋友喜歡的是,學生們可以在沒有圍牆的教室——森林裡上課,什麼課都可以上。在這一節中,學生們找出森林中的各種顏色,各種氣味,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在現實中學到知識,再用到現實中。話說我們的孩子,天天困在題海之中,沒有細細聞過花香,沒有觸摸過軟軟的花瓣,翠綠、碧綠、墨綠在眼裡都是一樣的綠,哪一天像小蝸牛一樣稍作停頓,後面就跟著大人的催促。可憐孩子們還需要「閉門造車」,假裝調動各種感官,寫各種以「自然」為主題的作文。

學生無需競爭,教師也無需競爭。沒有堆如山的材料需要迎檢,沒有為了每個月多幾十元,而忙死忙活勾心鬥角的職稱評定。芬蘭的老師根據自己的職業追求,不停地學習,擁有更多的時間研究項目。因為優秀,所以成為教師,又因學習,更優秀。教師是芬蘭教育的基石。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好教師如何煉成的?還看政府如何投入。高考高分考生是不會選擇教育專業的。

紀錄片中還是幾個小細節很引人注意。在現象課中,一個戴著藍色帽子,穿著藍色斗篷的小女孩總是出現在鏡頭裡,舞台感的服裝、自由的學習姿勢、專注的眼神和諧地統一;還有無處不在的閱讀,教室里的地墊上,自由趴著看書的孩子,拉妮老師晚上忙碌完家務給女兒朗誦睡前故事的場景;周軼君看到孩子和老人在紙上自由地表達時,勾起傷心回憶,忍不住哭泣的樣子;最讓人深思的是九歲的孩子對成功的理解:這裡沒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就算成功。

當中國的父母為孩子的「成功」——分數忙得焦頭爛額時,芬蘭的教育好似在雲端。

日本篇:

日本幼兒園,與中國幼兒園有哪些不一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