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騎行,向前追夢

人民網 發佈 2020-06-30T12:03:57+00:00

從美食飲品到生鮮果蔬,再到藥品日用品,外賣箱承載著人們對便捷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也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關愛。

圖①:王 婧 本報記者 禹麗敏攝

圖②:劉候祥 本報記者 姚雪青攝 圖③:許龍慶 本報記者 戴林峰攝 圖④:趙 彬 資料照片 圖⑤:覃劉備 本報記者 李 縱攝 數據來源:美團和餓了麼平台

編者的話

穿梭在大街小巷,奔忙於樓宇之間。作為「網際網路 服務業」重要的一個方面,數百萬外賣騎手正逐漸成為連接千家萬戶、維繫日常生活的紐帶之一。從美食飲品到生鮮果蔬,再到藥品日用品,外賣箱承載著人們對便捷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也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關愛。

今年2月,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新職業信息,外賣騎手正式以「網約配送員」的名稱,進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日前,本報記者分赴全國五地,跟隨5位外賣騎手,感受他們忙碌的一天。其中,有剛剛入行的新手,也有經驗豐富的「跑單王」;有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也有忙忙碌碌的中年人。讓我們走近他們的外賣生活,體味騎行路上的酸甜苦辣,聆聽他們努力奔跑的奮鬥故事……

「工作雖辛苦,心裡卻很踏實」

為夢想「蓄水」,為家庭「兜底」,風雨兼程的騎行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張老闆早啊,我來取餐!」「早啊,今天的第一單?」清晨,趙彬騎著「小電驢」來到一家餐飲店取外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29歲的趙彬是河南南陽人,他說,自己是個有浪漫情懷的人,之前曾在不同的城市打過工。「2013年在深圳一家博物館做保安時,我喜歡上了攝影。」自2018年在武漢送外賣後,趙彬喜歡用相機和手機記錄身邊的人情風物。閒暇時,他常去湖北美術學院「蹭課」,還報名了公司組織的攝影小組。「做騎手,時間相對自由,可以平衡好工作和興趣。」他說。

目前,美團和餓了麼兩大外賣平台註冊騎手數都超過300萬,趙彬是其中普通的一員。和他一樣,騎手們大多來自農村,多為「80後」「90後」,自由度高是他們選擇這一職業的原因之一。但和趙彬的「浪漫」不同,騎手們多因生活壓力而不敢停下奔忙的腳步,晝夜不停穿梭於大街小巷的背後,是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家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每次從南寧回家,要先坐大巴再轉小巴,再走一段山路。」今年3月,一段南寧外賣小哥晚上在街邊路燈下看書的視頻,打動了許多網友。主人公叫覃劉備,3年前他大專畢業,本想去外面闖一闖,但因專業技術不夠突出而屢屢碰壁。去年11月,他做起了外賣騎手。

「我在備考二級建造師職業資格證書。從接單到取餐大概有15分鐘時間,我就刷刷題,沒想到被拍上網……」覃劉備憨笑著說,家人一直鼓勵他不要放鬆學習,他也不想讓家人失望。

同樣不想讓家人失望的,還有寧夏銀川的王婧。外賣騎手中,僅有7%左右為女性,王婧就是其中一員。3年前,為靈活安排時間照顧女兒,作為單親媽媽的她從服裝銷售轉行成為外賣騎手。

「每天風吹日曬,一般的姑娘可能受不了。」王婧說,「工作雖辛苦,心裡卻很踏實,生活壓力也緩解了很多。工服一穿,還省了自己的衣服呢!」記者隨王婧坐上電動車,陽光很曬,但清風划過耳際,倒也涼爽。「沿路的花都開了,你聞聞,真香!」

「為夢想『蓄水』是『95後』選擇送外賣的第一大原因。對中年人來說,更多是因為家庭的經濟壓力。」阿里巴巴公眾與客戶溝通部華東區經理張建亞說。

美團外賣江西負責人許琛說:「今年,美團還將為貧困縣提供5萬個騎手崗位,並為貧困騎手提供大病保障、免息貸款和30多門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等。」

「不只是送外賣,更像是相互關心」

一送一收間,溫暖悄然流動,匯聚和傳遞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戴著口罩的行人、測量體溫的保安、登記信息的門衛……1月下旬起,趙彬鏡頭裡的內容變了。

正常情況下,趙彬送餐的區域每天有300多名外賣騎手在工作,但今年春節只有不到30人。他們的工作也變得多樣化:除了送餐,還代購米、面、油、藥。趙彬還曾將一位患病老人送去醫院。「不只是送外賣,更像是相互關心。」趙彬說,那段時間,送餐箱總是被塞得滿滿當當,電瓶車上也掛著大包小包。他曾一口氣騎10多公里,為顧客送去60個大饅頭;連跑8家藥店,幫慢性病患者找急需的藥品……

王婧說,騎手一度只能在小區門口等顧客取餐,配送時間被拉長。「很多顧客打電話說,『我提前在大門口等你』,『沒關係,不要著急,注意安全』……」每每想到這些,王婧都感覺心頭一熱。

一句提醒、一份關心,對騎手來說都是莫大的溫暖。一份針對美團「95後」騎手的調查統計顯示:1月20日到4月27日,他們共收穫「感謝」評價近500萬次。「近年來,騎手們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尤其是今年,許多市民還在收取外賣時,送給騎手口罩和手套,叮囑他們注意防護。」許琛說。

一送一收之間,溫暖悄然流動。對很多騎手來說,從跑單中收穫了向上向善的力量,並將它傳遞給更多人。

叮咚……來新訂單了。南昌街頭,許龍慶趕忙從兜里掏出手機接單。許龍慶是一位殘障人士,他熱情地邀請記者坐上他的摩托車,「我,騎得穩,放心!」

「是外賣騎手這份工作幫他走出封閉,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母親袁金花說,兒子幹得很努力,還用工資給她買了新手機。

去年8月,三十而立的許龍慶註冊了騎手帳號,收穫了人生第一份工作。一路走來,他遇到了很多暖心事:擔心他口齒不清楚,外賣店家主動幫他打電話溝通顧客;知道他手指不方便,門衛每次都代他登記……

「我下夜班後想喝杯熱奶茶,但那個時段的外賣通常比較慢,可他送來的都很熱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院區醫生梅艷芳告訴記者,許龍慶經常往醫院送餐,大家都很喜歡他。

「多一些相互理解,多一些相互支持」

讓新騎手更快成長、老騎手走得更遠,外賣騎手職業化亟待提上日程

晚上10點到凌晨,是南京這座城市最安靜的時候,藍色的摩托車穿行在無人的街道……這是一條劉候祥再熟悉不過的路線,每天都有一些夜班工作者從同一家餐廳點夜宵。想到深夜還有這麼多人在努力工作,劉候祥覺得,他們親切得像老朋友。

42歲的劉候祥曾創下7個月在深夜時段跑下6465單的紀錄,在餓了麼平台排名全國第一。「我跑單5年了,總結下來,寧可取餐『繞一點』,也要送餐『順一點』。」劉候祥說,可以選擇大方向一致的訂單,根據出餐順序統籌取餐和送餐時間。很多新騎手因為找不對路而遲到、收到差評。「外賣小哥平均每單賺5元,如果一個差評扣50元,相當於10個單白跑了。」

除了經濟成本和心理壓力,體力也是很大的考驗。「一開始,為了給電動車省電,兩公里以內的單,我都跑步送,一天下來感覺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覃劉備說,現在,他每天早起鍛鍊20分鐘,讓自己更精神。

今年1月20日至3月18日,33.6萬人加入美團騎手行列。據劉候祥觀察,疫情防控期間,新騎手加盟、老騎手轉行的情況較以往更多。「培養一名新騎手要個把月時間,對平台來說也是個考驗。」

張建亞說,對於新騎手,公司會進行配送技能、安全規範等方面培訓,還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指導。對於老騎手,有的成長為站點調度、站長,還有的入職公司負責騎手管理。此外,美團和餓了麼還針對騎手工作能力和職業規劃等推出系列課程。

據了解,職業分類大典對包括外賣騎手在內的網約配送員的工作範圍予以了明確,以利於推動騎手職業化。

為了更好地規範和保障騎手工作,各地區、各平台也在努力:廈門發布《支持和服務平台經濟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政策指引》,北京成立外賣快遞行業聯盟,餓了麼推出為騎手及其家人提供重大疾病保障的「天下騎心」關愛計劃,美團發起公益行動,為騎手子女提供幫扶……

「對於我們騎手來說,還是應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如果有服務不周的情況,一定要耐心跟顧客溝通,要做到讓顧客放心和滿意。」劉候祥說,「多一些相互理解,多一些相互支持,才能更有助於外賣行業的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姚雪青、戴林峰、范昊天、李縱、禹麗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30日 06 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