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大一新生超「能打」,升級出能「搬貨」的機器人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1-05T01:36:36+00:00

1月4日,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舉行首屆「新工科教育」設計成果展。在「機器人比賽」環節,大一新生們在入學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就分組設計出可以「搬貨」的機器人參加比賽,集中體現了《工程導論》這門學科的教學成果。

1月4日,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舉行首屆「新工科教育」設計成果展。在「機器人比賽」環節,大一新生們在入學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就分組設計出可以「搬貨」的機器人參加比賽,集中體現了《工程導論》這門學科的教學成果。

當天上午,各位同學們身著正裝,以小組為單位對作品進行了全英文答辯。全英答辯是「新工科教育」設計成果展的重要環節,為同學們提供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也鍛鍊了同學們展示技術工作成果的能力。

在「機器人比賽」環節,要求每組學生自行設計的機器人能在規定時間內識別路線,完成更多的「貨物」搬運工作。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副院長謝龍漢教授介紹,此次比賽面向大一新生,他們在不到三個月時間的大學學習後,要設計出符合要求的機器人。在作品的設計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分工,從結構設計到物料採購,從程序編寫到功能測試,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學院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強調實踐能力,而不是只學理論課,同時比賽也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來自該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的鄧靖雯至今對第一次上實踐課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從第一節實驗課打開arduino套件時啥都不懂的茫然,到最終做出屬於我們組獨一無二的小車,這個過程有苦有甜。」

作為華南理工大學「新工科教育」的首批踐行者,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積極籌劃和設計了本次教育成果展及其背後的培養體系。本次教育成果展主要展示了該大一專業基礎課《工程導論》在開展三個多月來的所取得的教學成果。作為該學院為學生提供的第一門技術類課程,《工程導論》課程採用全英文授課、全新的課程組織方式、具有多學科交叉特徵的課程內容,以及過程性的考核方式。該學院還在校內首創「導生制」,即導師主導課堂內學習型實踐,研究生「導生」負責課堂外的練習型實踐。

據悉,當前新工科教育已經進入到「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的深度謀劃階段,作為廣州國際校區的首批新工科學院,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引進世界名校密西根大學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新工科教育,為新工科教育提供華南範式、主張和理論。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徐靜、張曉宜 通訊員 盧少鋒、劉科呈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徐靜、張曉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一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