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就是陰曆嗎?二十四節氣又是怎麼來的?李永樂老師為你解答

北京科學中心 發佈 2020-01-17T02:24:30+00:00

很多人家裡都會掛一個掛曆,掛曆就是用來記錄日期的,依據的就是曆法。二月比較特殊,古羅馬人認為二月是不好的月份,有種說法是二月是用來處決犯人的。

很多人家裡都會掛一個掛曆,掛曆就是用來記錄日期的,依據的就是曆法。


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的計時工具,只能依靠自然規律計時。有些人看太陽記時,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就是一年;有些人看月亮計時,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就是一個月;還有些人兩個都看。


這樣就形成了三種曆法:看太陽的叫做太陽曆法;看月亮的叫做太陰曆;既看太陽又看月亮的叫做陰陽合曆。我們的傳統農曆就是陰陽合曆。

公曆的起源和變化

地球赤道平面和黃道面有一個夾角。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面,地球在黃道面上公轉時,同時還在繞著地軸自轉,而且,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垂直於黃道面,而是與黃道面夾66.5度的角。


人們把太陽高度往復變化一次叫做一年,一年其實就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圈。很早以前,天文學家就通過各種方法測量到:一個回歸年的平均周期是365.2422天,也就是365天5小時42分46秒。

公曆的形成就要推到2000多年以前,古羅馬共和國獨裁執政官、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儒略·凱撒按照天文學家的建議,把一年分為12個月,單數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 月為大月,每個月31天;雙數月四月、六月、 八月、十月、十二月為小月,每個月30天。


二月比較特殊,古羅馬人認為二月是不好的月份,有種說法是二月是用來處決犯人的。所以凱撒規定二月在平年只有29天,每四年設置一 個閏日,二月為30天。


這樣一來,平年共有365天,閏年共有366天。這個規則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實行,成為 「儒略曆」


按照儒略曆,八月只有30天,是小月,這與偉大的奧古斯都的稱號不相稱。於是元老院從二月中再拿出一天,放在八月,這樣平年的二月只有28天,閏年二月有29天,而八月就變成了大月,有31天。


每4年設置一個閏日的方法也不能嚴格符合地球的回歸年。因為每個回歸年實際上是365.2422天,比365又1/4天少了0.0078天。


在1500多年的時間裡,儒略曆與實際的回歸周期已經相差了十來天,如果紀年數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這一年才是閏年。

中國傳統農曆

我們經常說的二十四節氣是明顯的陽曆特徵,而初一、十五等說法則是陰曆的特徵。為了調和陰曆和陽曆,中國農曆設置了閏月,就會造成每年的時間長短各不同。


在冬天,太陽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長,人們就把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

在夏天,太陽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高,立起來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短,人們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按照影子長度的不同,人們就可以定出二十四個節氣 。


冬至表示的是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的時刻,一般並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長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計算,找到了一種測量冬至時刻的方法。再通過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祖沖之推算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428天,相比於現代人們精確測量出的365.2422天,僅相差不到一分鐘。


中國自古就有陰陽調和的思想,農曆採用閏月的方式進行了地球和月亮的周期,使得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農曆年和公曆年幾乎保持一致,保證了中國的新年總是在冬季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農曆基本的做法是「19年7閏」,即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


按照陽曆,一年365.2422天,19年就有6939.6天。按照陰曆,每個月29.53天,一年12個月,19年共計6732.8天,陰曆比陽曆少了206.8天。而七個陰曆月是29.53天×7=206.7天,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

所以只要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就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

為什麼每年春節日期會有變化?

如果一個農曆年中沒有閏月,那麼一年由6個30天的大月和6個29天的小月構成,一共354天,比公曆平年365天少11天,因此下一年的春節就比今年的春節提前11天。

但是如果某年是農曆閏年,就會增加29天或30天,農曆年變為383天或384天,比公曆一年多了18天或19天,於是春節就會滯後了。

如果想過兩次春節,也不是沒可能,只要這一年是閏正月就可以。

上一次的閏正月是在1640年,那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還在和明軍廝殺。

下一次的閏正月是在2262年,離現在還有243年。想到可以過兩個春節,心裡是不是還有點小激動呢?!(只可惜我們等不到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