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明朝走向滅亡的黨爭與宦官之禍,為何會再次出現在南明政府?

清論歷史 發佈 2020-01-15T10:23:36+00:00

在南明政府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中,福王朱由崧在軍事將領的擁護下登上了皇位,而有擁立之功的馬士英自然也成為了朝中重臣,其權勢甚至與當時南京方面最有地位的史可法不相上下。

引言

南明政府是在北京淪陷之後在南京成立的明朝臨時政府,其主要目的在於維持明朝政府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以及司機恢復北方的國土。在南明政府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中, 福王朱由崧在軍事將領的擁護下登上了皇位,而有擁立之功的馬士英自然也成為了朝中重臣,其權勢甚至與當時南京方面最有地位的史可法不相上下。但是武人出身的他在朝中並沒有受到清流官員的支持,馬士英的仕途顯得不太順利。

為了能夠穩固自己在南明政府中的權力,馬士英採取了多種政策聯合朝中勢力,希望能夠得到東林黨之外的官員的支持。他拉攏的人包括當時四鎮的總兵。當時的淮北四鎮在南明政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馬士英對於他們的拉攏也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這些武官之外,馬士英還犯下了兩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啟用了在魏忠賢一案中被定為逆黨的官員,並且欸極力拉攏宦官勢力,由於弘光皇帝為人昏庸,因此縱容了這兩股勢力的再次興起。雖然馬士英在他們的幫助下穩定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南明政府卻逐漸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勛貴與各鎮總兵的徹底政治化

在明朝一朝中,武官的地位相對於文臣都是相對較低的。而在明朝中後期則更是如此。但是南明政府的形勢與之前完全不同。當時南明政府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南京地區的防務,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安排好淮河流域的防守布置。因此弘光年間淮河流域的四個軍鎮的長官都擁有很高的權力,並且與中央並沒有形成穩定的服從關係,有著很高的行政自主權。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自然希望自己在中央政治中的地位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當時他們紛紛向皇帝要求在大學士遴選一事上,由五軍都督府來進行,而不是通過吏部主持的廷推,而且要求皇帝在所有有關文官任命,軍事措施以及朝廷規劃的事情上,都要與當時的勛貴們商量。

由於當時南明政府文人政治的風氣還十分濃厚,因此這些請求並沒有通過,但是其對於政府的擾亂還是十分嚴重的。這幾種體現在這些權貴們對於當時吏部尚書張慎言的抨擊。他們指責張慎言任人唯親,只給文官派職務,而忽視了武人。而文官之中自然也有人奮起反抗,朝中形成了激烈的論戰。而之所以這些之前在朝中毫無存在感的武官敢於直接與六部尚書對抗,其重要原因也是馬士英在他們背後的支持。此事也引起了弘光帝的警覺,其言論在《聖安本紀》中有如下記載:

"乃文武之交爭,致異同之日盛……若水火不化,戈矛轉興,天下事不堪再壞,且視朕如何為主?"

當時的馬士英受到了東林黨官員的抨擊,清流學者劉宗周直言上諫,在皇帝面前陳述馬士英的"十大罪",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馬士英雖然在弘光帝的支持下沒有受到責罰,但是這也讓他與清流之間形成了嫌隙,武人出身的他就開始發動軍事將領們與朝中清流對抗。

這些人對於張慎言的持續攻擊最後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弘光帝終於將彈劾的權力賦予了這些勛貴們,於是各鎮總兵,開始肆無忌憚地向皇帝上書,指控朝臣,這樣的行為在之前的明朝政府中是不敢想像的。至此清流們在朝中的勢力被第一次削弱,而馬士英在武人們的擁護下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穩固。

然而武人的政治化也並非對馬士英完全有利,當時長江上游最有實力的左良玉,由於之前曾經為東林黨人士做事,因此在政治鬥爭中他是更加偏向於清流一邊的。這自然引起了馬士英的不滿,因此其一直沒有被任命成為第五鎮總兵,在其他方面也不和左良玉合作。而之後馬士英的垮台也與左良玉的介入有關,這確實是出乎馬士英預料的。

逆黨官員的重新啟用與黨爭的再興

崇禎皇帝在位時,由於其對於黨爭的深惡痛絕,在崇禎一朝困擾明朝政府的黨爭現象終於歸於平靜。而且崇禎堅持不啟用魏忠賢一派官員的信條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這也是崇禎一朝政治相對較好的重要原因。但是在馬士英掌握大權之後,他卻開始啟用逆黨中的人士,這樣的行為讓南明政府再次陷入了長久的黨爭之中,並且政府的行政效率也因此嚴重下降。

馬士英啟用閹黨官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閹黨成員與清流們自然有著很深的仇怨,在與清流們結仇之後,馬士英自然希望在閹黨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馬士英與閹黨中的阮大鉞在之前就私交甚篤,當時兩人都失去官職,被困在南京,還是在阮大鉞的幫助下馬士英才得到了鳳陽總督的職位,因此阮大鉞對於馬士英是有恩情的。在得勢之後馬士英自然要有所報答。

而且阮大鉞為人素有任俠之名,喜歡招募江湖上的遊俠劍客在自己身邊,因此馬士英便向弘光皇帝推薦他擔任軍事相關的官職。這次行動引起了朝中的軒然大波,因為逆黨人士在崇禎年間是絕對不能再次入仕的,清流們對於馬士英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慨。

但是弘光皇帝卻不能理解清流們暴怒的原因。當時在馬士英的建議下,由弘光皇帝的"中旨"批示阮大鉞為兵部侍郎。中旨指的是繞過九卿廷推,直接由皇上任命,也正是這樣的形式導致了天啟年間的黨爭。在這件事情之後,清流黨中的重要人物劉宗周,高弘圖等人都對朝廷十分失望,辭去了官職,對於南明政府無疑是極大的打擊。

而且在阮大鉞被啟用之後,南明朝廷立即掛起了黨爭的風暴。清流人士們紛紛受到馬士英的攻擊,而被革去官職。取而代之的則是閹黨以及與清流有嫌隙的人士,朝中本來良好的政治風氣蕩然無存。

而更加可怕的是這些人在壟斷朝政之後,並沒有提高朝廷的效率。因為這些人將朝廷所有的政策都染上了黨爭的色彩,人們將工作的重心放在為自己一派的官員平反以及請諡上,對於真正的工作卻絲毫不上心。

這樣的做法也影響了他們對於北都官員的態度之上,正常來說,南明政府應該對在北京城破之時的叛徒進行嚴懲,而寬恕其餘的官員。但是南明政府卻只看這些人的黨派,有些向起義軍投降的官員在南明政府卻身居高職,而寧死不屈的人士卻遭到了打擊甚至迫害。這無疑讓官員以及南方人民都開始對弘光政權產生了厭惡的情緒,嚴重動搖的其統治基礎。

馬士英對於阮大鉞的啟用很可能只是出於個人情誼的行為,對於其後來出現的巨大影響可能也沒有清晰的認識。但是其藉助閹黨打擊清流的事實卻是無可辯駁的,這樣的行為也讓南明政治走上了明朝天啟年間的黨爭老路,南明的覆滅也因此成為了註定的結果。對於此事的評價,在《倖存錄》中有如下記載:

"如士英者本無意於誤社稷,而社稷虛;本無心於斂賄賂,而路門大啟;本無心於剪清流,而清流盡逐……謂非天下罪人,安可得哉?"

宦官亂政與東廠復立

在弘光一朝,其宦官制度與明朝之前的時期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外朝政治的權臣們也積極與內廷宦官修好,以希望他們能夠站在自己這邊,幫助自己進行黨爭。阮大鉞在得權之後,便積極與當時擔任南京司禮太監的韓贊周結交,希望他們能夠在皇上面前美言幾句,並且希望他們能夠在黨爭一事上站在自己一方。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記載:

"初,大鋮在南京,與守備太監韓贊周暱。京師陷,中貴人悉南奔,大鋮因贊周遍結之,為群奄言東林當日所以危貴妃、福王者,俾備言於王,以潛傾可法等。"

由於在北京陷落的時候,這些太監的出逃都是得到了阮大鉞的幫助的,因此韓贊周在表面上與阮大鉞保持了較好的關係。但是其為人通情達理,處事有方,也受到清流人士的青睞,因此其在黨爭中並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但是他的處事方式卻與弘光帝身邊的其他宦官格格不入。

那些宦官大多都是在朱由崧還在河南當藩王的時候就陪伴他的,只會溜須拍馬,對於朝政一無所知,他們整日裡只是慫恿皇帝沉湎酒色,縱情歌舞,韓贊周只得辭職,至此朱由崧也愈發不理政事。在朱由崧與外朝大臣的聯繫減少之後,其身邊的宦官的權力也逐漸膨脹,宦官亂政這個困擾了明朝許久的問題也再次出現。

而且弘光皇帝不顧多數官員的反對重新恢復了東廠,這對於外朝群臣的地位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削弱,馬士英在這件事上卻持有贊同的態度,與其外臣的身份十分不符,其之所有做出這樣的決定,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希望弘光皇帝藉此轉移自己在政治上的注意力,但是對於宦官權力的過度擴張, 他應該還是反對的。

但無論如何,馬士英對於宦官的縱容,讓南明政府在出現了黨爭之後,再次重蹈天啟年間宦官亂政的覆轍,這對於南明政治體系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而當時最大的權臣馬士英顯然要負最大責任。


結語

南明政府作為臨時政府,雖然其疆域較明朝更小,組織架構的建立也略顯倉促。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對於主要任務十分明晰,並且在國破之時,他們很容易得到人民的支持。但是馬士英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連續做出錯誤的政治決策,終於將南明政府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首先是馬士英對於權力的渴求讓他與清流們結怨,而為了打擊清流他首先將武官們引入中央政治體系,並且讓他們獲得了彈劾朝臣的權力,對中央政治的正常秩序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並且讓武官的權力繼續膨脹,中央政府也越來越難以對其加以管制,這為後面南明政府的覆滅埋下了伏筆。而之後馬士英又啟用了閹黨人士,並且縱容宦官權力的膨脹。這樣的做法讓之前導致明朝政府滅亡的黨爭與宦官亂政再次出現在南明政府之中。而且激烈的黨爭氛圍讓眾多清流離開政府,隊南明的政治是很大的削弱。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許多仁人志士遭受不公正的迫害,破壞了南明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至此南明政府的優勢蕩然無存,其覆滅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而馬士英應該為這樣的情況負主要責任。


參考文獻

1《倖存錄》

2《國榷》

3《聖安本紀》

4《明史》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