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為何要拍《倩女幽魂》?

邑人電影院 發佈 2020-07-09T17:51:33+00:00

風月片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化轉型成功,大量有閒錢的工人成為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1970年香港工業出口占比超過80%。

本文作者: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李翰祥是七十年代邵氏風月片的代表人物,但他只是撐旗者,而不是開創者。

風月片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化轉型成功,大量有閒錢的工人成為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1970年香港工業出口占比超過80%。取悅這批文化程度不高但又有消費能力的人,風月片應運而生,但帶頭的是別人,不是邵氏。邵氏只是追了這一股風潮。

另一種說法,也是同樣的大背景下,1971年,剛剛在台灣玩脫了的李翰祥灰頭土臉的回香港,需要拍攝一部票房大作證明自己。所以,才起了念頭,大量拍攝風月片來撈金。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不太正確。大背景也只說了一半。消費群體是這麼誕生的。但風月片並不是應運而生的,這股風潮來自國外!

任何一個地區,工業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緩慢發展,絕非一朝一夕。香港自五十年代大量人口因為政治原因湧入,勞動力開始大量過剩,具備了工業化的條件,才開始慢慢發展的。這二三十年間,香港出品了大量極具陽剛之氣的動作片,成就了張徹、胡金銓等享譽世界的大導演,都是迎合了這幫工人群體的電影。

張徹1968年的《金燕子》算是一種陽剛武俠片中一縷亮色,當時嫩到出水的鄭佩佩(沒錯,就是《臥虎藏龍》里老的不成樣子的碧眼狐狸)是一種糙漢心中的女神。那時距離風月片誕生還有六七年呢。

當時,邵氏和李翰祥在整黃梅調電影。以《江山美人》代表(不是陳慧琳那部哦。主演是林黛,趙雷,1959年上畫)。一時風頭無兩,萬人空巷。黃梅調很接地氣,唱腔親民,平易近人。實際上也是迎合低文化水平的觀影人士的。其大賣便是證據。只是相對來說,格調還是有點高,文化門檻還是有的。江山美人在故事上還是挺香艷的。講述了明朝著名皇帝朱厚照在民間偷情,民女產下私生子,皇帝遺忘了三年,待想起,招人入宮之時,民女以相思成疾,最後死在宮門外的故事。

當然這種香艷只能事後細思極恐,拍的時候還是很正經的。

第二年,李翰祥拍了一個更加香艷的故事。《倩女幽魂》。主演趙雷,樂蒂。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香艷程度爆表,但大家更加熟悉的可能是1987年徐克監製,程小東導演的那個版本。其中直接有王祖賢飾演的女鬼露腿勾引張國榮的戲份。這個60初版可沒有這種程度的裸露。只是個貌似香艷的故事框架,內里卻還是古典文學的嚴肅內核

真正引來香艷風氣的,是日本的粉紅電影。

粉紅電影(pink films)這一術語出現在1957年,源於一部脫衣舞紀錄片的發行。日本評論界的共識是第一部粉紅電影是1961年的小林悟導演的《肉體の市場》,由大藏出品。它與同年上映的本木莊二郎導演的《肉體自由貿易》、關孝二導演的《情慾谷間》被稱為日本粉紅片歷史上最早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粉紅電影以日活和東映兩大公司最為有名。其巔峰,就在1973年。

邵氏是在粉紅電影步入輝煌時期發現其價值的。與保守的左派電影公司電懋、長城電影公司不同,邵氏出品的電影不算很避諱香艷裸露的鏡頭。如張徹1967年的《大刺客》。

本文重點要說的就是李翰祥重返邵氏初期時候的事,至於《大刺客》,我們下篇文章再詳細來聊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