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場中的偏見誤會: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懶魚和貓 發佈 2020-01-02T19:22:49+00:00

公司來了快一個月的實習生突然離職了,原本以為他是因「不習慣、不適合」這一類的原由而自動離職,後來卻聽說是人事部「以工作態度不正,效率不高」為由而把他辭退的,這挺讓大家感到意外。

一。

公司來了快一個月的實習生突然離職了,原本以為他是因「不習慣、不適合」這一類的原由而自動離職,後來卻聽說是人事部「以工作態度不正,效率不高」為由而把他辭退的,這挺讓大家感到意外。

也許慢條斯理不善言詞的他,在完成任務上是還沒有很好的效率,也不太懂得表達自己,但他一向對待工作還是認真的,「態度不正」的辭退理由還是挺讓人難以接受。

「我承認我的效率是沒有其他同事那麼高,但我一直都是認真虛心工作,都按時完成了任務啊。也許是我個人不慌不忙的個性,總是給人造成一種拖延的感覺吧。」

他走得很無奈。我們這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他這種給人以直觀的不好感覺,從而讓領導對他產生了偏見誤解,造成了這樣不理想的結果。

「職場裡大多以呈現的結果來評判一個人,領導看到的大多表面,不要試圖幻想讓人付出精力來看清你的真心,也許你該收斂部分自我,如果你願意,也去積極主動一點,去表達自己的功勞得失。去交流,總能減少一些別人對你的偏見。」

對於他的離開,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憑藉自己有限的過來人經驗,給他一些安慰和勸告。

其實,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實習生來說,職場還沒給予一個慢慢發現真實的他的機會,他也沒來得及好好表現自己,大家替他感到委屈惋惜。

但事實就是這樣,你表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自以為能為他人接受,而他人選擇他看到的,以此作為他對你的印象,那些你們之間無法連接到達的地方,總能被忽略,被誤解。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很多時候,都是這樣。


二。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著個人的主客觀意識來對接受面做出判斷,總有偏差,更何況是職場生活中對既定結果的重視,對個人內心情感的忽視,誤解在所難免。

記得剛入職場時,是在一家公司擔任管培生。幾乎每天例行的交流分享總結是那段時間的常態,而個人是不太習慣喜歡這樣的頻繁表達,時常表現的熱情也總要和自我內心相違背。所以自己表現的並沒有其他同事那般積極,也不願在飯桌聚會上把酒暢談。

我是一邊欽佩著其他人的相處自若,也時常懊惱反思著要去努力平衡環境和自我,試著也去放下一部分小彆扭。

而剛開始接觸職場社會是稚嫩的,來不及看清很多東西,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宜己宜人,這樣就很容易將原始的自我暴露在外界,連帶著就很容易將自己的弱點被他人放大,也以此會被拿來評判你的為人、你的處事以及工作能力。

現實如此,最後我也得著個並不被HR認可的結果。我排斥那種熱情式的表達方式,自己的相對安靜便被排除在外。他們不會深究你也為此付出的內心掙扎活動,不會深入了解你的慢熱、你在工作上默默付出的成果。

而相反,正因為你的不熱情不主動,他們接收到的直接信息,造成一些偏見誤解,你因此便也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其實步入職場,從面試,到後來HR對你的考察,基本是基於你的表現表達給他們留下的印象,而企圖讓他們深究一個真實的我,從時間上來看也不現實。

所以後來我也常常想,在事實規則面前,HR面對那麼多員工,是需要一套硬性要求模板來作出統一與區別。

而我們從中發現到的自己的局限性,自己的真實受到了社會規則的敲擊,又是否有那麼重要來與之抗衡?又或者去掩飾自己的局限,也試圖去表現得順應環境,適應環境,學著去應變呢?


三。

我覺得在不斷的社會歷練里,慢慢找到自己的相處節奏,去放下一部分真實自我,是抗衡,也是適應。

我們總是願意傾儘自己的內心,企圖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真實,但往往事與願違。

言語能夠相通,但心意未必相通;很多感受體驗我們都那麼相似的經歷過,但卻也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存在。

不要用全部真實的付出而陷入自我感動,很多逆反的後知感受告訴我們:也許我們還是得保留一部分私有空間給自己,保留部分真實。

令人心動的offer中,李晨因為課題完成的不理想陷入自我懷疑不自信中,產生了負面情緒,向帶教律師柴律傾述內心感受。這一舉動引發了大家的議論。在職場生活中,需要向領導表達自己的內心,表現自我真實想法嗎?

何炅說,李晨應該慶幸能夠遇見這樣一個領導,自己有了不消化的情緒,柴律也願意傾聽下屬的想法,但他卻不贊成李晨的做法,當有了負面情緒了,你可以找好友分擔,找家人傾述,靠自己消化,但領導更多地是在意你的業務能力,在我們的職業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遇到像柴律這樣願意傾聽下屬的領導。

在職場中是需要將一部分真實自我放下的吧。職場並非一個包容場,我覺得它更像是由一磚瓦堆砌成的活動空間,而這些磚瓦就是規則規範,規範的不僅是理性的純粹工作內容、態度還是個人感性心理活動。

所以,當真我中的一部分柔軟成分與這些規則相碰撞,就總會帶來異我感受。所以我們也就更多地糾結懊惱,窮盡大半時光來追求著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吧。


四。

職場中被誤解是常態,是我們應該理性接受的現實。

也許儘可能去表達有效的交流信息,埋下那部分不被深究的個人真實,才是所謂的生存之道,才是適應現實。

千人千面。在各種交往中去營造和諧穩定的局面,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可,需要一種能力。我想,那是一種將直觀表達的情感擴大化,而將內心一些不確定不自信的真我壓縮的一種能力。

人情世故,個人生存,在這裡總有很多的經驗道理教予你去適應社會環境,提升自我,這是經常被書寫的你我內心痛點的主要內容。

也許你有從中得到啟示,也有並不是很心甘情願接受的點。但現實如此,有獲得,有疑問,有委屈,有不得已,這也是現實,也是成長。

最後,我想說,對於放下部分真我:

表達總是表面,我還是願意你在隱藏真我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去直面內心的真實。畢竟,誰又不是吃了苦之後,才認清反省自己的一些局限,才能更好與自己相擁抱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