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7年半,「救助295」終於回到了家,背後是百度AI人臉識別技術立大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發佈 2020-01-18T21:36:18+00:0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張雲山「媽媽,你抱抱我!」2019年12月11日,王雪交抱著母親,眼淚止不住往下流。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雲山

「媽媽,你抱抱我!」2019年12月11日,王雪交抱著母親,眼淚止不住往下流。這是7年半後,她再次見到母親。2012年4月30日,王雪交吃完午飯去上班,突然接到家裡人電話,患病的母親不見了,汽車站、火車站、商場、碼頭……全家人各個地方都找了個遍,也沒有找到母親。「這7年多,我每時每刻不在想念媽媽,充滿了自責,要是那天我不去上班在家看著媽媽,她就不會走丟了。」王雪交說,2003年她從安徽老家嫁到寧波,2004年母親也跟著過來生活,沒想到後來竟然不小心走丟了,這幾年她通過各種途徑找媽媽,都沒有音信。

2019年12月11日,抱著一線希望,王雪交拿著殘疾證找到了寧波救助站。工作人員將殘疾證上的照片錄入到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中,通過系統中的百度人臉識別功能進行比對,比對結果顯示此人正是滯留在醫院的老太太「救助295」。「我一看到媽媽的照片,馬上就激動得留下了淚,這真的是今年最好的過年禮物。」原來,王雪交的媽媽,在2012年5月3日,由寧波福明派出所送入市精神病院治療,因其無法表述有效信息,故在採集相關身份信息時為其取名「救助295」。

7年半時間過去了,王雪交見到媽媽的時候,媽媽都不認識她了,由於多年患病,智商跟小孩子差不多。「鼠年是我這7年最開心的一年,真的感謝百度,感謝救助站,感謝醫院。」王雪交把母親送回了安徽老家,今年過年會跟媽媽一起過團圓年。

2018年11月,為進一步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設,提升救助機構身份核查和尋親服務能力,民政部在全國100家救助站開展為期一年的人臉識別試點,利用百度人臉識別技術提高尋親效率,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就是其中之一。

據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現場介紹,救助站通過24小時值班制度、街頭救助、向走失人員提供住所及生活必備品、利用DNA檢測、人臉識別等技術幫助尋親等手段,覆蓋了走失人員「發現-救助--尋親-安置」全流程的救助範圍,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臨時性救助,幫助其找尋親人。三年來,救助站已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9665人次。

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救助時最有難度的是如何幫助走失人員確認身份信息並找到家人,這也是人臉識別技術的主要應用方面。救助站救助的近萬名流浪乞討人員中,街頭危重病人、精神病患者達到1706人次,另有未成年人775名。這類人員因種種特殊原因無法準確表述自身信息,導致尋親困難,因此長期滯留在救助站、醫院等地。人臉識別技術的出現與應用,為這些走失人員與家庭團圓帶去了希望,因精神障礙滯留在寧波7年的66歲安徽老人王雪交就是其中之一。

王雪交在寧波救助站講述百度AI人臉識別技術幫忙找到母親經過

權威數據顯示,百度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已達到99.7%。通過百度提供的人臉識別技術接口,民政部救助工作提高了智能化水平,救助站工作人員和尋親求助者可利用百度人臉識別技術將走失人員與資料庫中走失人員進行實時比對,快速鎖定相似度較高的照片。此外,手機用戶還可以通過百度App上的百度AI尋人智能小程序,實現線上一鍵對比。除了人臉比對功能外,小程序還提供尋親登記服務。截至2020年元旦,百度AI尋人平台已幫助超過一萬名走失人員找到親人。

據悉,未來,民政部救助系統內的人臉識別功能將在全國逐步落地,覆蓋1623家救助管理機構。同時,百度將會加大對AI尋人精準信息推送的流量支持,幫助更多潛在需求人群了解和獲取尋人服務,幫助更多家庭重新團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