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也需要以敏銳目光為潛隱者作證

文學報 發佈 2020-08-01T21:49:42+00:00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文社推出 | 建軍節,從「走進中國戰艦」叢書中品讀軍人情懷 | ...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點擊查看)

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由人文社推出 | 建軍節,從「走進中國戰艦」叢書中品讀軍人情懷 | ......

理性和理論在批評過程中其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感性的批評話語裡,一定深藏著理性之光,感受的確必不可少,情感自然會熔鑄其中。

周航 | 文

這裡所言及的文學批評倫理,指的是文學批評的姿態和指向,與一般意義上的技術和水平無關。依我看,在文字日益精細化和文學愈加多元化的當下,文學批評的姿態尤為重要,它直接指向文學批評的生態,以及文學批評的良性發展。讀馬忠的文學批評論集《有話則長》,能給人不少啟示。私自以為,他的文學批評體現了民間的個性化立場,對學院派批評和官方批評都有所補益,甚至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糾偏作用。

《有話則長》馬忠/著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馬忠首先是一個遠離家鄉、外出謀生的底層打工者,繼而成為打工作家,2004年開始才轉向文學批評領域。他的人生經歷和非學院化背景,促成他平實、務實和求真的批評風格,正如他一本評論集的書名——「站在低處說話」。他很好學,也很勤奮,十多年時間發表評論文章上百萬字,出版評論集和專著高達10部,從創作實績和影響力來看,他無疑是草根文學評論家中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之一。文學評論的寫作已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他生命中熱烈的嚮往和執著的追求。

令人欣喜,《有話則長》是他的又一成果。這本集子共收入15篇評論文章,分為三輯:「現象評說」「個案探析」「群落掃描」,每輯5篇,每篇不低於5000字,長的也不會讓人讀來生倦;全書結構顯得平衡穩健,宏觀和微觀兼顧,現象和個案相融,理論和文本相得益彰。書中,有對最新文藝政策和文藝發展趨勢的闡釋性解讀,有對重要文藝理論家的重新認識,有對區域性文學群落和獨特文學現象的掃描,也有對具體文本的深度細讀……馬忠看似不經意的寫作活動,卻在無形中完成了他立體化的批評建構。這種建構體現了他批評倫理意義上的民間個性化向度:對文藝和生活現實及時而高度的關注,對文本文學審美上的切入,對區域和現象有意識的發掘。整體上來看,馬忠的評論語言是感性和文學性的,不見酸腐枯澀,但透過其中又不失銳利和洞見。

在「現象評說」一輯中,馬忠從文藝批評的初衷和本質出發,從宏觀理論層面上為文學批評定下了倫理基調,可謂對批評的批評。這一基調充分結合了文藝政策導向、當下批評現狀及其自身的批評實踐。他的批評,論述過程有理有據,邏輯性很強,故而很有說服力。具體而言,說真話、接地氣和文學審美性追求,成為他文學批評倫理的具體指向。「個案探析」則一輯充分體現了馬忠解讀文本的能力,而且顯見其相當的文學史化意圖。他對年輕的文學評論家兼作家李德南、童話作家陳詩哥、散文作家王敦賢、山歌詩人陳有才等人的捕捉與定位是十分精準的。從個案屬性的選取來看,可謂劍走偏鋒、幽徑獨行,但通過他對這些作家飽滿而豐潤的文本細讀與解析,又別開生面地從學理上使批評對象文學史化了。在對批評對象作品內涵的深掘上,看得出馬忠下了不少工夫。

馬忠對地域文學的認知及其文學史建構,也同樣體現出他的民間個性化向度。這種姿態,與他出身底層、勤於為底層發聲類同,馬忠不願功利地追隨名家名作,不願流俗。他要為文壇的「弱者」發聲,要以發現者的敏銳目光,去為潛隱者作證。殊不知,馬忠所做的工作,恰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沒有地域,何來整體?沒有廣大深厚的文學土壤,何來高原的隆起、高峰的聳立?

馬忠的文學批評是感性的,他並不避諱這點,他在批評文章中反而明確標舉和崇尚如此的批評個性。當然,文學性鮮明的感性批評並非馬忠的發明,之前如李健吾、宗白華等一大批前輩學人,都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值得注意的是,強調感性的閱讀和批評,這只能是一方面,理性和理論在批評過程中其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感性的批評話語裡,一定深藏著理性之光,感受的確必不可少,情感自然會熔鑄其中,感性的批評文字,很多時候或許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罷了。這要根據個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根據時代的審美習慣和公眾的認可度來共同附趨。畢竟在批評話語方式上,孰優孰劣,委實沒有標準。

我最想說的是,馬忠的文學批評是有良心的,他的批評有針對性和現實感,不是無的放矢,更不是跟風從眾。從馬忠的成長過程中,也從我曾經擁有與他相同的人生經歷上,我發自內心地欽佩,所以很願意以一個評論同行的身份來為他說幾句話。與此同時,他的文學批評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說,他的文字表述還不夠精練,又比如,他的文學批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目標感還不強,系統性還做得還不夠好,很多批評文章還顯得散碎。不過,如果以後他聚焦目光,凝聚筆力,認準三兩個有價值的研究對象認真做下去,我相信,他一定會取得更為可觀的成就。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配圖:攝圖網

2019合訂本·微店

現在公號新的推送機制不再以時間排序,而是以用戶的閱讀習慣來系統安排。這讓我們的讀者發現「文學報」公號提醒推送內容的時間變得飄忽不定。

讀者的閱讀視野正在被改變。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文章、多元的內容或許將淹沒在同質化的大數據篩選機制里。

在目前沒有確定的應對方案里,只能希望大家多標註我們公號為「星標」,多點擊一下文末的「在看」,以及轉發或留言。

讓我們再次重逢,無限相遇。

郵發代號:3-2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