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富士康工作的大學生,是否在斷送前程?

職場 發佈 2020-08-04T23:49:35+00:00

富士康不會以利誘手段忽悠一個雙一流的研究生去做ME,即便你學的機械和材料。富士康的薪資是不高也不低的水平,一線大廠10k*,二線大廠6k-8k。

大機率上不是。


起碼我接觸的經歷中,見過富士康出來跳到外資,又跳到上汽大眾外包公司的。


富士康不會以利誘手段忽悠一個雙一流的研究生去做ME(manufacture engineer),即便你學的機械和材料。


富士康的薪資是不高也不低的水平,一線大廠10k*(13-15薪),二線大廠6k-8k。基本上ME(圍繞生產技術)偏低,通信和硬體偏高。


同時,富士康的口碑幾乎是透明的,褒貶不一,但就製造技術來看,無論是智能裝備還是客戶,都是一流的。


所以,既然能拿到富士康的offer,基本上可以斷定,你的學歷和專業都不是強勢背景,同時也似乎沒得選了。隨著富士康轉移東南亞,這種機會也在減少。



那麼富士康有哪些值得考慮的點呢?


拋開過去那些負面新聞和惡性事件,畢竟企業大,大陸有三十個分公司,這基數不出新聞才怪。哪個不想卻不得不長期在製造業打工的人沒點心裡「疾病」。


第一,產品開發流程嚴謹,審核嚴格。


富士康比較知名的客戶便是Apple,雖然和碩在拿走其一部分訂單,但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代工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手機和家電行業略有差異。使用場景和用戶體驗決定了外觀和裝配工藝的水平。使用頻度決定了產品的可靠性。


因此無論是模具,夾具,檢測設備還是過程質量和物流的控制,消費電子幾乎是精度,規範性,效率要求最高的。


何況為蘋果代工,審核一定是嚴格的高水準。前期製造涉及的工廠布局,產線改制,設備開發,過程控制等等,你所學到的經驗優於家電,不次於汽車電子。


富士康的製造技術涵蓋了模具、治具、機構件、零元件、整機至設計、生產、組裝、維修、物流等,這意味著在這種平台你能橫向拓展的機會非常可觀。


乙方公司的製造技術環境,有兩個特點:


  1. 學習環境公開,長期集體圍繞生產,幾乎不存在學習障礙。如果你做了三年裝配工藝工程師,你不懂點過程質量管理和物流,精益等職位的知識,你真的是自斷前程。而研發的天然障礙是因為工具鏈不同,部門不同,無法在一個統一的環境裡長期一同共事。
  2. 大多數ME長期在做文件類工作,產品多,審核多,文件和工具使用的就熟練。跳槽基本不愁適應的壓力大。


但以上的優勢,僅適用於繼續在代工,零部件,家電行業的製造公司工作,進汽車製造公司比較難。汽車的工藝複雜性不在於精,而是零部件的體積和量與之適應的工藝不同。


第二,製造技術更接近智能製造。


為了降低成本,機器人和自動化夾具能做的事情,如果成本核算在生命周期內是低於人工的,那是機器代替人工是合理的。


形狀規整,裝配關係無太多干涉的結構部件,是很容易被機器取代人工的。例如一個金屬卡片裝在殼體上,機器人從振動篩抓取,安放很容易實現。


但是像特斯拉走過的坑就不要在嘗試了,整車的線束想實現自動化裝配是門都沒有。彎彎折折的柔性即犄角旮旯的卡接就是人工也很頭疼。


智能製造是個不可逆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從業者要去了解涉及的智能化設備和夾具結構,工業視覺等技術。


作為應用和開發者,在富士康是不錯的學習平台。


這裡也提醒一句,智能製造這個專業謹慎選擇。如果培養方向是製造技術相關的應用工程師,讀不讀這個專業真的沒什麼意義。非主觀,去看看那些工廠里的普通和高級工程師,專家,並不是非要學專業課才能做智能化的ME?


不是過去沒有該專業,是這個角色性質主要是根據產品制定技術方案,設備供應商採購硬體和系統設計,組裝然後交給工廠,並不是涉及ME去研發智能技術。


如果你的學校是培養細分方向的技術研究,例如替代MES的系統,以上請忽略。



第三,跳槽方向多,在製造業不丟飯碗。


富士康的離職率高,也許它很享受這個狀態。


而那些跳槽的人,基於上面提到的優勢,找一份工作並不難。

製造公司的技術門檻低,天花板低,可能這種企業更適合工作3-5年。你走可以去汽車零部件行業繼續工作,還是熟悉的PFMEA,Layout,WI和flowchart。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龐大的程度幾乎容納了多數工科人。


而且,富士康也是有研發的,我前面提到的跳槽案例便是做產品設計的角色。


但是研發如果離職率高是不合理的,假設汽車公司的研究院離職率高,你說它的車質量可靠,純屬胡扯。製造公司主要靠的是先進的設備和規範的管理流程體系,人是核心但不是固定的人,帶不來他也帶不去。而研發在於過程開發的持續性和可靠性,頻繁換人很容易出現信息差導致的技術風險。


所以,能進富士康的研發儘量也優先考慮,同樣時間的積累,研發的不可替代性更高,薪資和發展機遇大機率上也更好一點。



總之呢,企業大了,什麼評價都有。


前程都是斷在自己手裡,從高中學習到大學,再到就業選擇,職場提升,你的過去一切行為都在為未來負責,而不是企業斷了你前程。疫情後的社會,有個機會就得掂量掂量自己有什麼,能幹什麼,值不值得去試試。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