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穿針引線」為七旬老人接上斷臂

大眾健康報 發佈 2020-01-19T17:04:44+00:00

1月3日下午,一名71歲高齡老人在友人的護送下,來到了遂寧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當晚,遂寧市中心醫院手顯微外科三名醫生用時7個小時,為這位老人順利完成右前臂斷肢再植術,整個手術中,一共縫合了2根動脈、5根靜脈、3根神經、14根肌腱、固定了兩根骨頭,可謂複雜又精妙。


1月3日下午,一名71歲高齡老人在友人的護送下,來到了遂寧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老人的右前臂幾乎已經被離斷,僅剩極少部分的皮肉相連,被友人用衣物簡單的包裹著。

「天吶,傷的這麼嚴重!」接診的醫護人員發現情況緊急,一邊為老人檢查傷口和包紮,一邊緊急通知醫院手顯微外科住院部。當晚,遂寧市中心醫院手顯微外科三名醫生用時7個小時,為這位老人順利完成右前臂斷肢再植術,整個手術中,一共縫合了2根動脈、5根靜脈、3根神經、14根肌腱、固定了兩根骨頭,可謂複雜又精妙。


斷肢再植條件極差

醫生決定「拼一拼」

「醫生,請儘量保住手!」在溝通之中,何雲老人及其家屬都表現出了極強的保肢願望。

斷肢再植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極高,而對於何雲老人來說,體質差、血管彈性差、斷面污染且不整齊……斷肢再植的條件極差,手術失敗率較高,對醫生的顯微技術要求更高。但是患者和家屬如此強烈的保肢願望,手顯微外科的醫生們決定「拼一拼」。

1月3日晚7點,何雲老人被送進手術室。在病區主任王志強的指導下,蘇登、冷雨、張旭林三位醫生開始為老人實施斷肢再植手術。

第一步是清創。由於何雲的手是被機器割傷,創面污染大。三名手術醫生細緻的對創面進行清理,修剪失活的組織,減少後期感染的幾率。第二步是建立尺橈骨內固定。在為斷肢進行清創後,三位醫生開始對斷裂的尺骨和橈骨分別進行內固定,以便進行下一步吻合。第三步縫合肌腱及血管神經。接下來是縫合肌腱。前臂的肌腱主要包括前方的屈肌和後面的伸肌共14條。醫生們有條不紊的逐次縫合。

顯微鏡下「穿針引線」

耗時7小時接上斷臂

然而,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王志強告訴記者:「斷肢再植後能否成活,建立有效的血供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是老人的血管被嚴重挫傷,血管彈性差並伴有動脈粥樣硬化,並有血栓形成,整個血管吻合過程非常困難。

2根動脈、5根靜脈、3根神經,最細的血管神經的直徑只有1毫米左右,縫線比頭髮絲還細,要想精確的對它們進行縫合,必須在顯微鏡下進行,一針一線都至關重要。

蘇登、冷雨、張旭林穩穩的坐在手術台邊,在顯微鏡下細緻的「穿針引線」。這是一場安靜的「戰爭」,哪怕是一個急促的呼吸都可能影響手術成敗。

血管吻合、修復神經、閉合創口……在3名醫生的共同努力下,整場手術也耗時7小時。

醫生整夜守候就近關注術後情況。凌晨2點多,斷肢再植手術成功後的何雲被送回了病房。但醫生的心卻並未放下。

王志強說,「斷肢再植的手術難度非常大,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後隨時都可能發生血管危象等風險。」為了隨時掌握何雲術後的情況,他整夜都留在醫院未曾離開。

存在血管危象「高峰期」

醫生絲毫不敢鬆懈

4日上午,醫生蘇登來到病房,輕輕的按了按老人的右手指,發現再植的右手顏色紅潤,按壓甲床變白,鬆開後很快變紅。他對老人的家屬說:「毛細血管回流反應正常,手的皮膚也很溫暖,這證明斷肢血供恢復得很好,說明手術很成功。但術後2-3天都是發生血管危象的高峰期,還需要繼續觀察和接受治療。」

此時,老人也已經甦醒,但已記不起事發當時的具體情況,只記得自己到隔壁廠去玩,不小心碰到了機器。據老人的家人介紹,老人是河沙人,平時在城南看守木材,隔壁是一個工廠。但具體是如何受傷的,他們目前也沒有了解清楚。

術後,據創傷骨科手顯微外科醫療組長蘇登副主任醫師介紹,何雲一般情況良好,精神面貌不錯,病情穩定。目前斷肢血液循環良好,皮溫正常,毛細血管回流試驗正常,局部傷口創面未見明顯壞死組織,無血管危象發生,初步判斷保肢體成功。接下來,他還將繼續進行後續的康復治療。

大眾健康報記者 陳施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