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康縣白楊鎮開啟美好的後脫貧時代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6-13T05:26:53+00:00

初夏的甘肅康縣,山青水綠、百花盛開;竹園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各種特色產業,先後成立魔芋種植、土蜂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大鯢水產養殖等專業合作社14個,綜合實施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旅遊扶貧,通過土地林地流轉,發展土蜂養殖1500箱,魔芋種植100多畝,香菇種植大

初夏的甘肅康縣,山青水綠、百花盛開;康陽路上,翠竹挺拔、芭蕉聽雨;燕子河一路歡歌,和著啾啾鳥鳴;清澈見底的河潭裡,遊走的白雲和裝修精緻的樓房倒影相互傾訴,好似交談著那段「網紅路」的甜美故事。

每次到康南(康縣南部),都會被一段綠樹遮蔽的公路所吸引,婆娑的陽光順著麻柳樹的枝葉,把最柔美的一束照進行人的車窗。過白楊鎮區不遠,就到了著名旅遊景點桂花莊,大調號的桂花樹、排列頓挫的芭蕉樹、過渡自然的「狀元橋」、停頓有序的石台階、高低起伏的通幽小徑,皆為秀美山水譜曲。桂花莊對面,隔燕子河,就是美麗鄉村劉家梁村。

劉家梁村轄紅旗嶺、大坪山、新房、海螺壩、劉家梁、吳家灣6社124戶376人,2019年整村脫貧。

「想都沒想到,我們的這土山樑上還能建得這麼好,多虧了黨和政府。」家住劉家梁村吳家灣社的李興孝老人高興地說,「後人們都去掙錢了,我就在屋裡看門,也享幾年清福。」今年70歲的李興孝,家裡收拾得乾淨整齊,兒子李樹文在徽縣務工,孫子跟隨兒媳在四川上學,兩個女兒都已成家,日子都過得紅紅火火。

李興孝家門前有一顆很古老的青槓樹,書上纏繞著一根100多年的紅刺藤(木香),純白色的花瓣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一條仿花崗岩的繞莊路一直通向遠處。據李興孝說,那根紅刺藤已經有六、七撥人要買走,最高價都出到了12000元,但李興孝就是堅持不買。他說,「就是給10萬元也不買,我們不能破壞自然,要把好的東西留給後代子孫。」

「我們村是2019年建設的美麗鄉村,入戶路、巷道路、農戶庭院都進行了硬化,並進行了農戶風貌改造,還著力打造修建了產業廣場、活動廣場和繞村路。」該村支部書記劉成興說,「在打造活動廣場時,我們就地取材,把石頭、斷磚、瓦片、水缸、石磨、舊輪胎這些隨處可見的廢棄物收集在一起,再進行精細巧妙的擺布,讓廢物變寶,煥發勃勃生機;與此同時,我們還把舊自行車、黑白電視、收音機、木犁、斗笠、瓦罐、扁擔等這些老物件鑲嵌在文化牆裡,時刻提醒我們要不忘艱難歲月、不忘來時的路,要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堅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用勤勞的雙手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隨行的白楊鎮副鎮長張委忠告訴記者,「劉家梁村在打造美麗鄉村時,完全是按根據縣委1號文件精神,以老百姓最關心的路房廁所等基礎設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升鄉親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據統計,在建設過程中,劉家梁村硬化庭院38戶,入戶道路32條,圈廁改造15戶,改造危舊房屋127座,安裝太陽能路燈15盞;在建的基礎上,全力拆除危舊房屋31座71間,廢舊圈廁35座53間,從整體上改變了村容村貌,提升了群眾的居住水平。」與此同時,為了改善室內生產生活條件,該村持續開展「明窗亮灶」活動,幫助農戶摒棄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刷新室內顏值,做到內外兼修,共同美麗。

近年來,康縣白楊鎮堅持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攬,不搞千村一面、重複建設。通過充分挖掘利用當地資源稟賦、歷史古蹟、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通過採取依村就勢、就地取材的方法,利用廢舊瓦片、磚塊石頭、樹枝竹片等當地資源精心打造小節點、小景觀,做到了不砍一棵樹、不埋一眼泉、不毀一株草、不挪一塊石,既量力而行,有效降低了建設成本,又立足實際,打造了富有康南韻味的美麗鄉村。

為民辦事、為民造福。康縣白楊鎮圍繞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美好追求和嚮往,結合鎮情實際全面打造提升美麗鄉村,截止去年底,全鎮已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群眾住上好房子的夢想已成真。

離開劉家梁村時,張委忠說,「我們鎮的竹園村挺不錯,山清水秀、村美人勤物也豐。」

沿著棕溝河(白楊鎮轄區的一條溪水)往竹園村走,隨處可見大棚、魚池,漂亮的樓房一棟緊挨一棟,一個拐彎處的牆壁上貼滿了笑臉,燦爛的笑容向世人「秀」著滿滿的幸福和快樂。

村子裡80歲高齡的陳守山,身體還很硬朗。他曾當過6年村主任,每月領取的養老保險、正常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等各項補助就有593元。平時他自己再種一點豆角、大蔥、土豆、包心菜等時令蔬菜,再採摘加工一些上好的綠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幸福安樂。

他對村子裡這幾年的變化感慨良多。「以前外村的人都說『有女不嫁棕溝河,半夜起來推腰磨。』而如今我們村卻是馬路修得寬又長,路燈照得亮晃晃,自來水兒清涼涼,家家戶戶修樓房。現在好多外村的人都說,竹園村不像了,如果不是這山這水作證,真不敢相信竹園村會變得如此好。」陳守山老人很高興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要繼續努力奔小康。」

白楊鎮在建設竹園村之初,多次召開鎮、村、社、戶協調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紮實做好村莊整體規劃;確定在基礎設施上,以入戶路、村莊道路、危舊房改造、庭院改造、圈廁改造、河堤、鄉村舞台、文化廣場、公廁、垃圾房等環衛設施及電商館、村民文化館等配套建設為重點任務,先後完成村內巷道420平方米,護坎400立方米,防護欄400米,庭院硬化7000多平方米,入戶道路硬化30000多平方米……並結合實際,見縫插綠,綠化空地2500平方米,栽植各類苗木300多株,修砌青磚花園牆1000多米、排水渠200多米,通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極大提升了竹園村人居環境。

村容村貌變好了,人心也變得更美了。「我們村以前特別落後,全村90戶人,其中54戶就是建檔立卡戶,貧困發生率高達61%;現在整村脫貧,未脫貧0戶0人;以前村裡的男青年都是出去當『上門漢』,現在都把女朋友娶回家了。」竹園村支部書記陳建軍自豪地說,「我們村民風十分淳樸,家家戶戶親如兄弟,從來沒有發生過偷盜打架的事情;而且誰家需要幫忙,大家都會爭先恐後、義無反顧,尤其是修房蓋屋時全村壯勞力都會來幫忙,我家修了三層樓,工錢還不到一萬元,全靠村裡人幫襯。還有就是近幾年我們村的產業發展很快,湧現出了好多像張小艷、陳靜、張杰、陳業江等有能力的『產業達人』。」

張守德原先在廣州務工,由於身體原因,2013年返鄉後,一直在家裡發展,2018年被康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評定為「光榮脫貧戶」,現在他家蓋起了兩層小洋樓,今年又種植了20斤種子的金色大黃,妻子在廣州務工,女婿在西藏開飯館,小日子過得蠻不錯。陳業江投資30多萬元建起了魚塘,5萬尾虹鱒魚正在育苗期。「養蜂網紅」 張小艷,大鯢養殖大戶陳靜,香菇種植模範戶張杰、陳勇等眾多的產業能人都齊聚竹園村,為實現富裕幸福的小康村努力奮鬥。

「我們村沒有懶漢、沒有閒人,家裡有產業的就好好發展產業,沒有產業的就外出務工。一般都是每年的4月份把天麻種上後,就外出務工,11月份又回家挖天麻,每家每戶的收入都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少是2013年的2倍。」陳建軍說,「去年中建集團幫我們創辦了扶貧車間,又給全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購買的新加工設備,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產量,為鄉親們脫貧致富貢獻了力量。」

一個村,有了產業,就有了血液,有了活力。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竹園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各種特色產業,先後成立魔芋種植、土蜂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大鯢水產養殖等專業合作社14個,綜合實施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旅遊扶貧,通過土地林地流轉,發展土蜂養殖1500箱,魔芋種植100多畝,香菇種植大棚22座,袋料香菇73000餘袋,種植貫葉連翹、烏藥、天麻、茯苓等各種中藥材210畝;發展大鯢仿生態規模化養殖大戶6戶,分散養殖農戶11戶,培育苗木銀杏15畝,壯大了全村產業規模,形成了多種經營的良好態勢,為全村長遠穩定脫貧夯實了產業基礎。同時,按照遠抓產業,近抓勞務的思路, 組織勞務技能培訓、科技培訓120人,確保群眾持續增收穩步脫貧。

紮根深處,破土而發,這是「竹子定律」,也很符合竹園人的發展規律。「孝順、勤勞、勇敢、感恩」已深深根植於竹園人的靈魂深處,他們正在以昂揚的鬥志和不屈的拼搏精神抒寫著新時代新農人的幸福美麗篇章。

脫貧攻堅沒有旁觀者,白楊父老都是踐行人。對於今後的工作,康縣白楊鎮黨委書記王建貴說,「我們鎮將繼續緊盯『兩不愁三保障』,以『穩脫貧、促增收、防返貧』為重點,全面培育多元富民產業,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持續提升脫貧質量,堅決克服發展中的各種困難,不斷提升鄉親們的滿足感、幸福感。」(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焦楊紅 王鳳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