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波斯古國要改名為「伊朗」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發佈 2020-01-19T22:08:14+00:00

最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也帶火了與伊朗相關的話題:什麼兩伊戰爭、巴列維王朝、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是誰、哈梅內伊是哪位、神權共和國又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成了大熱點。

最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也帶火了與伊朗相關的話題:什麼兩伊戰爭、巴列維王朝、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是誰、哈梅內伊是哪位、神權共和國又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成了大熱點。那麼在此之前呢?伊朗有著怎樣的歷史人文傳承呢?應該說伊朗是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說熟悉是因為可能很多人都通過武俠小說大致了解到古代的伊朗曾在我國典籍中被稱為波斯,可以說金庸先生筆下的黛綺絲、小昭幾乎成了我們心中波斯美女的典型代表;說陌生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國家的文化傳承了解得並不詳細,甚至可能連波斯究竟具體是在什麼時候改名為伊朗的也並不清楚,也有人以為伊朗和伊拉克、沙特等國一樣是阿拉伯國家,而這其實也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們不妨帶著疑惑先回顧一下伊朗的歷史。

可能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波斯是這個國家的古代名稱,而伊朗則是現代名稱。然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伊朗」這個名稱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其實是早於「波斯」的。「伊朗」(Iran)意為「雅利安人(Aryan)的土地」。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如今的伊朗高原就已出現人類活動的痕跡。大約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這裡的人們歸順了雅利安人的統治,和今天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樣:雅利安人是指一個操相近語言的民族群體而不是指某個單一民族。事實上在雅利安人這一群體範圍內覆蓋有多個民族,而他們之中率先崛起成為伊朗高原主人的是米底人。公元前612年米底人和迦勒底人組成的聯軍攻陷了身為西亞霸主的亞述帝國的都城尼尼微,米底王國由此進入全盛時期。這時同屬雅利安族系的波斯人生活在伊朗高原東部地區,他們分屬於6個農業部落和4個遊牧部落。

公元前559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居魯士統一了波斯的10個部落。公元前553年居魯士起兵對抗波斯的宗主國——當時的西亞第一強國米底王國,3年後波斯人攻破米底國都,波斯由一個鬆散的原始部落組成的聯盟正式轉型為一個帝國。公元前547年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呂底亞王國趁波斯剛滅亡米底不久就入侵波斯領土,居魯士率兵反擊並征服了呂底亞,將其領土設置為兩個行省。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吞併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在此之後的兩千餘年時間裡作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兩河流域先後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再沒復興過本土文明。公元前525年居魯士之子岡比西斯征服埃及,古希臘人在北非建立的昔蘭尼加和利比亞兩塊殖民地自願稱臣,波斯擴張成為跨越亞、非兩洲的大帝國。然而當岡比西斯在埃及征戰時波斯國內爆發了政變,一時間巴比倫、埃蘭、亞述、埃及等地紛紛蠢蠢欲動,而岡比西斯自己則在回師平叛的路上意外身亡。公元前522年9月阿契美尼德家族成員大流士殺死政變首領高墨塔,開啟了他對波斯帝國長達37年的統治。大流士時期波斯已擴張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帝國的版圖包括伊朗高原、中亞部分地區、印度西北部、兩河流域、埃及第一瀑布以北以及歐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區和愛琴海上的一些島嶼,國土面積高達695萬平方公里。

大流士在對外擴張的同時也致力於從內部對波斯帝國進行改革、促進貿易,從而鞏固帝國的統一:大流士確立了「大一統、小自治」的統治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大流士首創行省制:將全國分成20多個行省,由君主直接任命的總督取代之前各部族的首領成為各行省的最高長官,對國內的非波斯民族採取較為寬容的自治政策——允許他們在服從中央領導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自治性。大流士允許境內各部族保持本民族的習慣法:波斯人沿襲過去的部落習慣法,巴比倫人和猶太人則保留了他們的《漢謨拉比法典》和《摩西五經》,埃及也得以保留其原有的法律體系。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向中央交納何種稅賦:埃及一般交納糧食,亞美尼亞交納馬匹,米底交納羊,印度河地區交納象牙。大流士確立了可以在帝國境內合法流通的三種貨幣:只能由中央鑄造的金幣、各行省可自行鑄造的銀幣、各自治市可自行鑄造的銅幣,金幣可以在帝國全境合法流通,而銀幣和銅幣只能在其發行地流通。大流士還以兩河流域的度量衡為基礎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大流士確立行省制及統一貨幣、度量衡等一系列促進中央集權的措施比秦始皇嬴政早了有兩百餘年,由此在世界範圍內開始第一次構建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嘗試。波斯帝國還修築了四通八達的商道並建立了完備的驛站制度——從愛琴海東岸的以弗所到國都蘇撒之間建立了舉世聞名的波斯御道,每隔25公里設置驛站,全長2000多公里,大流士可以在國都吃到從愛琴海捕撈的鮮魚。後來這條大道成為了溝通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在海上大流士也推行積極進取的政策:他派艦隊探索印度洋,打通從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線,還開通了從尼羅河到蘇伊士的運河,由此成為第一個將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大水系聯為一體的君主。

」天堂「一詞的英文寫作paradise。這個單詞其實起源於古波斯語中的pairidaeza,後來希臘人引入這一詞彙並將其改寫為paradeisos,最終這一詞彙演變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天堂「的英文單詞。古波斯人發明pairidaeza這一詞彙時最初是用來形容阿契美尼德王朝鋒利堂皇的皇家花園,而希臘人直接將波斯人用來形容皇家花園的詞彙翻譯為」天堂「。由此可見當時希臘人對波斯帝國的皇家花園懷有何等的艷羨之情。後來希臘人在翻譯《舊約全書》時直接用」阿契美尼德「一詞表示伊甸園和來世,這似乎表明當時希臘人心中的人間天堂是以波斯帝國的皇家花園作為參照的。波斯帝國的皇家花園幾乎囊括了從利比亞到印度的所有奇花異草以及面積達200萬平方英里的帝國版圖內的所以珍禽異獸:帕提亞的駱駝、亞述的白羊、亞美尼亞的駿馬、卡帕多西亞的騾子、努比亞的長頸鹿、印度的大象、巴比倫的水牛等各種動物在此隨處可見。這不是一般性質的園林,同時還是園藝試驗場、動物飼養場和狩獵場。波斯帝國的都城匯聚著來自希臘的醫生、埃蘭的文人、利迪亞的木匠、愛奧尼亞的石匠、薩迪斯的鐵匠等擁有各種技藝的群體。帝國的軍隊同樣體現著帝國的多元性:帝國的士兵中包括來自米提亞的軍官、來自腓尼基的水兵、來自利比亞的車夫、來自西西亞的騎兵以及來自衣索比亞、巴克特里亞、索格迪埃那等不同地區的成千上萬的步兵。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疆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疆域面積比後來的羅馬帝國更大,全盛時期的波斯帝國所統治的人口達到了四千二百萬,而即使在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條件下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也只有33個能達到這一水平。

也許是波斯帝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給後世留下了太過深刻的影響,所以後來伊朗歷史上的王朝絕大多數都將「波斯」作為自己的國號。公元1779年波斯地區建立了一個愷加王朝。進入19世紀後愷加王朝也和東方統治中國的清王朝一樣逐漸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在這一過程中愷加王朝逐漸成為英國和俄國的爭奪的勢力範圍。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愷加王朝經濟蕭條,封建統治者專橫、殘暴,一時間舉國上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1921年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軍官禮薩·汗在英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成為實際執掌伊朗軍政大權的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1935年巴列維王朝宣布將國名由波斯改為伊朗。其實」伊朗「這個名稱並非什麼新詞,實際上它比」波斯「這一名稱出現得更早。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波斯人不是信奉明教嗎,為什麼如今改信伊斯蘭教了呢?明教的正式名稱為摩尼教,傳到中土後被人們稱之為明教。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由摩尼所開創的宗教,事實上摩尼教也不是波斯人最早的原始信仰:當初大流士不僅為波斯帝國構建了一套統一政治經濟制度,與此同時他也在波斯境內推行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教在我國又稱拜火教,而摩尼教則主要是在瑣羅亞斯德教的基礎上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等教義而形成的信仰體系,傳播到東方後還染上了一定的佛教色彩。伊朗高原最早的原始宗教拜火教有一部名為《阿維斯陀》的典籍,正是這部典籍記載了」伊朗「這一名稱的最初由來。

根據《阿維斯陀》的記載:遠古時期有一個名叫費里頓的國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圖爾,次子叫阿勒姆,小兒子叫雅利安。國王年邁之際將自己的國家一分為三:長子圖爾統轄東部,他的後裔演化為了突厥人;次子薩勒姆統轄西部,他的後代演化為了羅馬人;統治中部地區的小兒子雅利安的後代則自稱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分成了兩支:一支向東南方向遷徙,最終抵達印度並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成為如今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的祖先;另一支雅利安人則向西南方向遷徙,最終抵達如今的伊朗高原,於是他們就將自己生活的地區成為」雅利安人的土地「(伊朗)。這支定居於如今的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後來又演變為米底和波斯兩大分支,至於再後來米底和波斯的盛衰興亡故事在上文中就已介紹過了。由此可見」伊朗「這個名稱出現的時間其實早於」波斯「,而」伊朗「這個概念的外延也大於」波斯「:指代雅利安居住土地的」伊朗「這個概念實際上將米底等非波斯系的雅利安族裔也涵蓋在內了。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波斯改名伊朗其實更像是一種正名行為,因為波斯人實際上只是伊朗人中的一部分,儘管是主體部分卻也沒」伊朗人「這個概念涵蓋的面更廣。只是在歷史上波斯的威名實在太過響亮,以致於在古代希臘語、拉丁語、梵語、古漢語中都把這個國家稱為波斯。實際上伊朗人自己其實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是同時使用」波斯人「和」伊朗人「這兩個概念作為自己的身份定位認同的:他們自古以來就有把祖先的家園稱為「伊朗維傑」的習慣。

作為雅利安人後裔的伊朗人其實和如今中東地區的主體民族阿拉伯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民族起源歷史,之所以伊朗有時會被人誤認為是阿拉伯國家主要是因為伊朗和阿拉伯國家一樣信奉伊斯蘭教,同時伊朗文字也常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其實包括我國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在內的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都會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本民族文字,土耳其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也是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本民族文字的。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蒙古國用俄文字母拼寫蒙古文、越南人用法文字母拼寫越南文,難道蒙古人和俄羅斯人是一個民族嗎?越南人和法國人是一個民族嗎?伊朗人不僅不是阿拉伯人,事實上還與阿拉伯國家有著諸多糾葛。當伊朗人的祖先建立的古波斯帝國儘管在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所滅,然而在公元224年薩珊王朝重建的波斯帝國在全盛時期的疆域達到了560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1970萬左右,而這時阿拉伯人的祖先還是沙漠中毫不起眼的遊牧民族。正因為如此伊朗人一直把1400年前的加西亞之戰中被阿拉伯人打敗視為永遠的恥辱。伊朗的這種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在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氛圍中顯得鶴立雞群。

加西亞之戰後波斯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國征服,伊朗人逐漸皈依了伊斯蘭教,然而也許是為顯得與眾不同而選擇了在伊斯蘭教中作為少數派的什葉派。這樣伊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就同時存在民族屬性和教派屬性的雙重矛盾,而伊朗為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也會向民眾強調自己這兩大屬性。在伊朗人看來:無論是作為雅利安後裔或是作為什葉派信徒在中東都是極為獨特的,也是值得自豪的。不過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做法卻稍有不同:巴列維王朝並不強調本國作為什葉派國家與周邊鄰國的不同之處,而是更為強調自己作為雅利安後裔與阿拉伯國家的不同之處。巴列維王朝把世俗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以致於在當時宗教氣息濃厚的中東地區伊朗婦女可以上學、工作,可以不帶頭巾面紗。既然實行的是世俗化政策,那麼當伊朗在與阿拉伯國家競爭時就不能過分強調教派屬性,於是」雅利安人後裔「這一身份定位就成為凝聚全體伊朗人的最佳宣傳口號。在這種氛圍下使用」伊朗「這一國名更利於喚起人們心中的雅利安民族意識。在巴列維王朝之前」伊朗「和」波斯「這兩個概念都被視為本民族歷史上的輝煌而被同時兼用,而在1935年後巴列維王朝在官方場合一律只使用」伊朗「作為正式國名。如今的伊朗儘管重新強調起自己的教派屬性,但其實也並不排斥對民族屬性的強調,所以也沒必要在國名的問題上再做文章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