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姑娘用時90天,把這個老濟南四合院改成了酒吧,值嗎?

濟南時報 發佈 2020-01-02T05:18:48+00:00

打卡地:張家大院位置:泉城路王府池子街9號 標籤:傳承 │ 300餘年大院的「最後守護」王府池子北側就是聞名遐邇的張家大院,張家人世居於此,已有330年。張家大院原為五進院落,格局宏偉,建有房屋50餘間,院子四梁八柱,青石板鋪道,是典型的山東傳統民居。

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泉城,在安靜幽深的胡同里,留下無數青磚灰瓦的四合院。這裡有老濟南的古樸濃郁,有靜謐祥和的市井生活。如今,古老的四合院正走向消亡的邊緣。所剩不多的四合院,要麼淪為大雜院,要麼缺乏修繕、破敗不堪。所幸,也有很多「非典型的四合院」主人或租客,按照自己的「設計理念」,開展了一場「拯救四合院」的行動,通過改造升級,讓老宅與時俱進地融入到當代城市當中,變成了「網紅打卡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打卡地:張家大院 位置:泉城路王府池子街9號 標籤:傳承300餘年大院的「最後守護」

王府池子北側就是聞名遐邇的張家大院,張家人世居於此,已有330年。張家大院原為五進院落,格局宏偉,建有房屋50餘間,院子四梁八柱,青石板鋪道,是典型的山東傳統民居。康熙二十九年,張氏先人購置此院居住,傳承至今。因歷史原因,如今的張家大院已沒有當初模樣,只有中院北屋和東屋保存有清末民初的建築。居住在此的張家第17代張汝琢和妻子李進蓮,成為張家大院的最後「守護者」。

「張家大院是家族精神的傳承,我們有義務守護好它。」李進蓮說。走進張家大院中院,門口有「張家大院」4個醒目大字,寬敞的院裡設有石桌、石凳、石槽水井,還有一株約百年的石榴樹,樹根常年泡在泉水裡,每年能結果四五百個。東屋和北屋青磚灰瓦,朱漆木門,木質檐柱,雕刻精美,外觀與現代風格的西屋明顯不同。

為了保住東屋和北屋的歷史厚重感,張汝琢夫婦沒少花費心思。「修繕東屋花了六七十萬。」李進蓮說,西屋十幾年前拆掉了,當時破舊得沒法住人,又趕上孩子結婚當婚房,手頭沒錢,就花幾萬元錢扒掉重蓋,改成鋼筋混凝土房屋,現在想想有些後悔。2012年修繕東屋,夫妻倆商量了一下,決定把古貌完整保存。張汝琢夫婦從曲阜找來古建施工隊,修舊如舊,在原有磚瓦、原木頂梁基礎上翻修,以超出普通翻修花費數倍的代價,把張家大院最後的古建保留下來了。

這一切是值得的。2017年,濟南啟動「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在公布的89處遺產要素中,有9處極具泉城特色的泉水宅院,張家大院位列其中;2018年,濟南市規劃局公布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圖則,張家大院位列24個歷史建築的001號。如今,張家大院成為老城區的一張名片,吸引著外地遊客參觀。李進蓮說,張家大院見證了張氏家族的興衰,她和丈夫能夠做的,就是盡力保住這份傳承,這是義務,也是使命。

打卡地:隱泉別院 位置:鞭指巷89號 標籤:融合住下來感受「泉水生活」

在省府前街西側有條南北走向街巷,長348米,寬3.5-5米,它叫鞭指巷,據傳由乾隆命名,已有數百年歷史,陳冕狀元府、泰運昌辰舊址、將軍廟天主堂均坐落於此。在小巷深處,還隱藏著一處宛如世外桃源般的老四合院。兩口天然泉眼藏於其中,小院主人取其意命名為「隱泉別院」。

翹著尖兒的屋檐、青磚條石的牆面、古色古香的木門,一棵年過半百的石榴樹,兩眼泉水汩汩地往外冒,小院泛著白色的霧氣……這處小院內保留了傳統北方民居的氣質,與周邊靜謐幽深的環境相得益彰。

36歲的於天偉是隱泉別院創建人。作為土生土長的濟南人,於天偉在北京打拚15年,一直嚮往「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致。「每次外地朋友來濟南,想深度體驗一下老濟南的日常泉水生活,卻一直沒有合適住所。」於天偉說,2015年他在曲水亭街閒逛時,感受到泉水人家的市井生活,萌生了開一家泉水民宿的想法。於天偉走遍大街小巷,在鞭指巷找到這處四合院。

「當時院子年久失修,泉井枯竭,修繕投入了很大成本。」於天偉說,他委託濟南著名建築師劉奎進行指導,重新設計、拆舊、翻新,投入100多萬元,耗時9個多月改造完工。為了讓院中兩口泉眼重新噴涌,施工團隊清除了井道垃圾,慢慢探尋出泉脈,最終讓兩口泉眼「活」起來。於天偉說,在泉城民宿中,泉水是主題,最能體現老濟南的味道。

除了環境體驗之外,作為民宿還要講究舒適度,配套設施也要考慮在內。熱衷於「民俗游」的遊客,既希望體驗原生態文化,又期待享受獨具特色的星級酒店服務。於天偉就把院子的中央會客區打造成茶社,遊客可一邊品茶,一邊聽潺潺流淌的泉水。客房帶有原木房梁的尖頂結構,全部使用中式手工家具,麻質睡衣、手工米皂、竹木牙具配上木魚石漱口杯,精緻不失典雅,將現代生活融入其中,不會因裝修過度喧賓奪主。

如今,隱泉別院成為頗有濟南特色的精品民宿,價格從680元到2800元,吸引大量遊客入住體驗。「遊客只有住下來,才能感受到老濟南的日常。希望通過這個院子,傳播泉水人家這一文化體驗,讓人們更加熱愛濟南。」於天偉說。

打卡:連枝 地點:鞭指巷103號 標籤:重生她用90天改造荒廢民居

與隱泉別院相隔數十米,有一處名為「連枝」的小院兒,名字取自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院子主理人為朱曉冉,1988年出生的濟南姑娘。3年前,她把這幢荒廢的四合院改成「網紅酒吧」,寫下《我用90天,爆改濟南200㎡老四合院》一文,在網上轟動一時。

「2016年我從外地闖蕩回來,想開一家酒吧,最後選擇了這座老院子。」朱曉冉說,一方面自己常年在外打拚,厭倦了鋼筋叢林的城市環境,想找個安靜地方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她理想中的酒吧應與城市保持距離,給人提供溫暖的避風港。朱曉冉經過考察,最終在鞭指巷發現這處空置的民居,主人搬離多年,房租價格不算太貴。不過,當時院子破敗不堪,牆皮剝落,荒草叢生,按照朱曉冉的描述,「破敗到看不下去,布滿『歷史的塵埃』」。

但是這個院子讓她有種「命中注定的心動」。朱曉冉花費數天,把院子徹底打掃一遍。又從頭到尾翻新,加固屋頂、舊體拆改、水電改造、刷牆鋪地板等。雖然沒有接觸過繪畫和設計,朱曉冉憑藉想像,畫出了「漫畫版」的設計圖紙,跟施工隊一起,用了一整個夏天,讓這座岌岌可危的老院子完成蛻變。

隱藏在小巷的連枝酒吧,若非使用精準地圖導航,一般人很難尋到。推門而入,院子是極簡風格,木質門窗,青石鋪路,舊樓直梯改成摺疊樓梯,一棵粗壯挺拔的古樹立在一旁,兩隻小貓懶洋洋趴在地上。室內布置沒有花里胡哨的裝飾,插花點綴,純手編柳條吊頂,木製吧檯和桌椅,暖色燈光,處處透露出溫馨和舒適。

「開這種四合院酒吧,沒想過掙多少錢,更多是一種情懷。」朱曉冉說,酒吧開了3年多,客人不多,以熟客為主,大家都喜歡這個地方,三五好友來了,喝酒聊天,在繁重壓力中找尋片刻寧靜。陽光好的日子裡,下午時光一轉眼便在這裡溜走了。

站在親手打造的院子裡,朱曉冉感覺像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傳統文化,一邊是現代文明,這讓她的幸福感瞬間爆棚。

延伸閱讀:保護濟南四合院,是否需要民間資本?

濟南現存的老四合院裡,如今成為文保單位的不少,比如燕喜堂老宅、陳冕狀元府、泰運昌辰舊址、路大荒故居等。同時,不少非文保四合院因地處黃金地段,租金水漲船高,曲水亭街8號院一處老宅子,前段時間因1500萬元拍賣價格登上熱搜。不過,新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不少非文保單位四合院因產權複雜、人口眾多、閒置出租等,已淪為大雜院,缺乏修繕而破敗。

不過,正有更多人士或本著傳承歷史文化的想法,或出於商業目的,投身到四合院保護和開發中。張家大院、隱泉別院、連枝等老院子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此外,起鳳橋8號院、湧泉胡同2號院被改造成傳統魯菜館,豐大銀行舊址、德鑫里民居被改成特色民宿,也因此被重新「喚醒」。

部分建築學者認為,由於保護資金的力量有限,與其令居民雜居對四合院帶來破壞,不如引入社會力量出資修繕。長期致力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的劉奎建議,對待老建築有側重保護和側重利用兩方面,在充分尊重建築原始設計意圖、原始風貌基礎上,要考慮未來居住的現實要求,改造成民宿的方式未嘗不是一種嘗試,「如果這種模式能做好,能給其他老建築提供出路。」

也有學者不認可四合院被改造利用。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系教授夏學鑾稱,被改造成旅館、餐廳等商業用途的四合院,其破壞力度大,就像以前星巴克在故宮裡賣咖啡,這都是不合適的。

「商業開發應有限度,不能破壞建築原有價值,首要前提是為建築本體服務。」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文保科負責人艾楠表示,文保單位需被分批列入,一些古建築現在並非文保單位,但不代表未來不是,因此要有提前保護意識,採取合理措施,不能任其衰敗下去,也不能因商業開發損害價值。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同時也有監管,要找到傳承保護與商業運作的結合點,讓古建築綻放新光彩。

新時報首席記者郭吉剛

攝影:王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