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暗戀桃花源》:從創作角度解讀賴聲川經典話劇的突破與創新

初見魚子醬 發佈 2020-01-07T13:13:00+00:00

《暗戀桃花源》是素有「亞洲劇場之翹楚」之稱的導演賴聲川的經典話劇之一,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即引起島內轟動,此後該劇在美國、香港巡迴演出,獲得榮譽眾多。1988年,該劇獲「國家文藝獎」,紐約時報還稱此劇為「華人世界最受歡迎之作品」。

《暗戀桃花源》是素有「亞洲劇場之翹楚」之稱的導演賴聲川的經典話劇之一,於1986年在台灣首次公演即引起島內轟動,此後該劇在美國、香港巡迴演出,獲得榮譽眾多。1988年,該劇獲「國家文藝獎」,紐約時報還稱此劇為「華人世界最受歡迎之作品」。影片自上映至今已將近30年,豆瓣評分仍高居8.5分,其經典之處由此可見一斑。

1992年,該話劇編導賴聲川親自執導,將其搬上大熒幕,話劇獨有風格和電影語言完美融合,成就一部經典之作。同年,該影片獲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銀獎

電影講述的內容很簡單,主要講述了兩個毫不相關的劇組竟在同一時間簽下劇場彩排的合約,與此同時,舞台陰暗處還隱藏著一位瘋癲女子,在固執地尋求「劉子驥」。因公演迫在眉睫,劇組雙方各不相讓,最終只好同台彩排的故事。

簡單的故事情節背後卻迸發出令人震撼的觀看效果。電影版《暗戀桃花源》打破傳統電影敘事風格,幾乎完美呈現話劇現場,觀影者如同親臨舞台前一覽故事全景,獨具電影魅力。

在我看來,單從影片的故事情節分析,無法深刻解讀這部經典影片的獨到魅力之處。今天,我將結合影片「舞台設計、表現方法、敘事手法」三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與價值所在:

  • 時空交錯的舞台設計:情景糅合的話劇衝突中,悲喜兩種矛盾的情感交織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強烈的情感碰撞吸引觀眾;
  • 突破創新的表現方法:對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借鑑與二次創新,突破西方傳統戲劇模式,豐富戲劇內容並融合於東方文化;
  • 與眾不同的敘事手法:突破觀眾固定角度的限制從而提高觀眾的參與感,戰亂離愁的哀思打動觀眾內心,淚中帶笑的觀影體驗讓觀眾回味不已

在解讀這些內容的過程中,我會結合對影片的分析和解讀,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01、時空交錯的舞台設計:情景糅合的話劇衝突中,悲喜兩種矛盾的情感交織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強烈的情感碰撞吸引了觀眾

《暗戀桃花源》實際上是《暗戀》劇組和《桃花源》劇組在同一舞台上交融碰撞的產物。兩組風格迥異、天差地別的劇組竟在機緣巧合之下集聚一堂,迸發出獨特的魅力。

導演通過時空交錯的舞台設計,將原本不可融合的元素在客觀條件下被迫結合為一體,最終造成震撼的舞台奇觀。

  • 《暗戀》:一支悲壯的現代愛情謳歌

《暗戀》劇組所彩排的故事感人至深,描述了一段跨越四十年坎坷歲月,橫跨祖國大江南北的悲壯戀情。故事開始於上世紀抗戰結束後、初現安寧氣息的上海,終結於40年後充斥著消毒水味的台北醫院。

現代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戰亂中相戀,因為共同的信念走在一起,卻由於戰火紛飛而被迫分離。40年後,江濱柳垂危,雲之凡通過尋人啟事的聯繫方式找到江濱柳。闊別多年的重逢,卻成為一場生離死別。

在我看來,兩人雖然分別婚嫁,但內心卻始終留有一處柔軟的空間,承載著回憶中那個青澀純真的青年。這份感情早已突破男歡女愛,上升到人生信仰。

江濱柳正是懷著這份信仰,苦苦支撐著病入膏肓的軀殼,等來了夢中情人的最後一別。時間和空間的巨大差異,為這場真摯的愛情增添了幾分苦澀悲壯色彩。

  • 《桃花源》:一場笑中帶淚的古裝喜劇

在《暗戀》劇組嚴肅寫實風格的襯托之下,《桃花源》劇組所彩排的故事倒顯得有點插科打諢。《桃花源》借鑑陶淵明的典故,採用戲說的方式,講述了武陵漁夫老陶因妻子春花出軌大受打擊,離家出走誤入桃花源的故事。

故事雖然以悲劇作為底色,卻採用了喜劇的表現手法。漁夫老陶形象粗鄙,一出場就提著2把菜刀,穿著不合身的長衫,滿臉滄桑疲態盡顯。當老陶、春花和袁老闆三人喝酒共話之時,春花和袁老闆暗中眉來目去、把酒言歡,但老陶每次提起酒壺,春花都「恰到好處」地塞上壺蓋。

這種搞笑又帶著暗諷的巧合點在故事中多次出現。例如,桃花源中善良溫柔的白衣夫婦「恰好」和現實生活中的「姦夫淫婦」長相一模一樣。

在我看來,這種故意為之的巧合,增加了搞笑色彩,和周星馳無厘頭喜劇表演風格不謀而合。然而,當觀眾大笑過後,再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個中小人物老陶的辛酸無奈之處。可以說,這是一場笑中帶淚的喜劇。

  • 兩劇同台演出:時空交錯與悲喜交雜,強烈的情感碰撞迸發舞台奇觀

《暗戀》畫面整潔、溫柔,敘事節奏緩慢,一曲愛情悲歌緩緩流淌於心;而《桃花源》不拘於泥,大大咧咧的喜劇風格,又讓觀眾忍不住捧腹大笑。

在我看來,現代與古代畫面的切換、安靜與吵鬧氛圍的轉變、悲痛和搞笑情緒的突變,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集聚舞台,通過不同情境糅合造成話劇衝突,無一不刺激著觀眾的大腦和神經,吸引觀眾的視線。

通過嚴肅動情的《暗戀》與插科打諢的《桃花源》迎面碰撞,兩者迸發出令人震撼而吸引人心的舞台效果。

這場跨越古今、融合悲喜的舞台奇遇,強烈的情感衝擊著觀眾的心靈,悲喜的猛然轉換又讓觀眾意猶未盡。

02、突破創新的表現方法:對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借鑑與二次創新,突破西方傳統戲劇模式,豐富戲劇內容並融合於東方文化

德國戲劇革新家布萊希特針對戲劇的舞台藝術表現方法,專門創造了「間離效果」這一專業術語。簡而言之,間離效果是指讓觀眾看戲,但並不融入劇情。這是一種建立在對西方傳統戲劇「幻覺主義」的批判之上的創作手法和主張。

這不僅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更需要觀眾在看戲時脫離演員的表演,直擊更深層次的表演內涵。如何把控「離間效果」的精準度,則非常考驗一個導演的功底和水準。

①對 「間離效果」的借鑑:設置一系列干擾性因素,從而阻斷觀眾沉浸劇情

《暗戀桃花源》在表演過程中,通過設置一系列干擾性因素,既增加了舞台喜劇效果,又達到阻斷觀眾沉浸劇情的目的。這正是借鑑了布萊希特所倡導的「間離效果」,從而擺脫西方傳統戲劇模式。

影片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情節,正是故事伊始的那一幕。暗黃的燈光下,一架鞦韆見證了一對你儂我儂、情意綿綿的青年男女話別的浪漫情愫。正當觀眾沉浸於此,一名不速之客打斷這對情侶的牽連,原來是導演在指責他們表演得不到位。

濃烈的情感驟然被打斷,觀眾突然意識到這是戲劇而非真實,使觀眾馬上脫離戲劇情感,回歸旁觀者的身份。導演賴聲川正是通過設置一系列干擾性因素,來實現「間離效果」。

當現代裝扮的江濱柳和雲之凡含情脈脈之時,身著古裝長衫的老陶和春花等人卻在婚姻崩潰邊緣掙扎。這種巨大的反差讓觀眾時刻對影片保持著疏離感,從而更能體會故事背後的讓人唏噓的真實情感。

② 對 「間離效果」的突破和創新:交叉演繹的方式增加喜劇感,天壤之別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一致的情感

在表現方法中,導演賴聲川並不盲從,雖然借鑑布萊希特「間離效果」使影片更具觀賞魅力,但是他還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創新和突破。賴聲川大膽採用「戲中戲」結構,將兩個跨度巨大的時空與畫風迥異的故事同時呈現在一個舞台,兩相矛盾的劇組之中卻又有著絲絲縷縷的牽連。

當護士勸慰江濱柳:「你還在等她,我看不必了耶!」

旁邊劇組的漁夫老陶恰恰也在思念妻子:「我怕她在等我。我想看她願不願意跟我一塊兒來。」

當護士開解江濱柳:「自從雲小姐第一天沒有來,我就知道鐵定她是不會來了。」 

漁夫老陶卻正好反駁勸慰自己的人;「不,她會來。」

《暗戀》與《桃花源》雖然畫風迥異,但是卻相互映射,甚至台詞也能無縫連接。這種巧合之中既增加了喜劇效果,又暗示了兩者之間說不清道不破的關係。

從無縫連接的台詞,我們會發現,褪去表層次的表演,其實兩個劇組不僅敘事結構相差無幾,甚至連情感也驚人地一致。江濱柳苦苦尋覓失散的初戀情人云之凡,而老陶則憂心忡忡地思慮出軌的妻子春花。表面看上去天壤之別的故事背後卻隱藏著一致的情感,兩個劇組的故事和情感相互映襯、互為補充。

03、與眾不同的敘事手法:突破觀眾固定角度的限制從而豐富觀眾的體驗感,戰亂離愁的哀思打動觀眾內心,淚中帶笑的觀影體驗讓觀眾回味不已

台灣話劇導演賴聲川被《洛杉磯時報》稱為「台灣劇場最明亮的燈」,而《暗戀桃花源》作為其代表作,獨具魅力。

仔細分析這部電影,你會折服於導演賴聲川與眾不同的敘事手法之中,我認為個中魅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打破電影中的第四堵牆,突破觀眾固定角度的限制

戲劇術語「第四堵牆」,意指一面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台中虛構的「牆」,它的作用是試圖將演員與觀眾隔開。而打破第四堵牆,則意味著觀眾可以看見戲劇中的觀眾,這種創作手法一度被奉為法國新浪潮的最突出的標誌性技巧之一。

《暗戀桃花源》中,除講述兩個劇組的舞台紛爭之外,還始終穿插著一個現實生活的瘋癲女子在「劉子驥」的畫面。她時刻提醒著觀眾,舞台上的一切都似真非真。

當瘋癲女子追尋劉子驥卻又認不出劉子驥的真實面貌之時,我們會發現,她既是那位尋覓雲之凡的江濱柳,也是那位等待春花的老陶,更是我們芸芸眾生的縮影。瘋癲女子的存在,其實是在警惕觀眾:我們所有人都在追逐心中所愛,但追逐過程卻有太多的不如意和不完美。這樣的結局,既讓人唏噓又讓人感慨。

第二,戰亂離愁、家破人亡的哀思打動人心,深刻觸動身處和平年代的觀影者內心

江濱柳和雲之凡相逢於戰火,又分別於戰亂。他們的愛情之所以打動人心、成為經典,就在於戰爭年代純真的情誼彌足珍貴。更讓人感動的是,分離40年,兩人始終牽掛著對方,苦苦尋覓。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這種因戰亂分割兩地的情感,很容易讓觀影者聯想到戰亂時代的歷史。再回想如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觀影者對於過往歷史書上描繪的戰爭時代會有更加深入的體會和了解,從而更加珍惜現實生活,而這正是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第三,淚中帶笑的觀影體驗讓觀眾回味無窮

影片雖然以喜劇的表現形式讓觀眾捧腹大笑,但是一旦仔細思量劇情,我們會發現《暗戀桃花源》其實是一場披著喜劇幌子的徹徹底底的悲劇。

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愛而不得,數十年後的首次重逢卻是一場生離死別;老陶在桃花源雖然無憂無慮卻因思念妻子成疾,回家卻發現春花早已改嫁;瘋癲女子苦苦尋求劉子驥卻沒有結果。

在我看來,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卻也都陷入愛而不得的困境。雖然這份痛苦,在導演賴聲川的刻意安排下被沖淡不少,但是歡笑過後卻讓我們陷入深思。淚中帶笑的觀影體驗,意味深長的故事情感,這一切都成為了觀眾魂牽夢縈這部電影的關鍵因素。

結束語:

電影《暗戀桃花源》作為一部成功的戲劇改編電影,其背後的藝術內涵和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思。除故事情節的探討,其獨特的舞台設計、表現方法以及敘事手法,也是值得我們分析和解讀的地方。

影片喜劇效果的背後暗藏著悲劇底色,既是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表達,也是現實生活芸芸眾生的真實寫照。願世間每一個逐夢之人,都能懷抱赤子之心勇往直前;願每一個苦中作樂的追夢者,都能在淚中帶笑堅持自己的信念。


說明: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初見魚子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