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崇德年間:朝鮮與清朝的關係變化

老陳談趣史 發佈 2020-01-20T19:32:06+00:00

導讀:16世紀末,東北地區女真部族崛起,建立了後金政權,成為一股讓明朝與朝鮮不可輕視的力量。努爾哈赤與明作戰的同時,企圖拉攏朝鮮脫離明朝,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子皇太極繼位後,通過發動「丁卯之役」迫使朝鮮與其締結兄弟之盟。

導讀:

16世紀末,東北地區女真部族崛起,建立了後金政權,成為一股讓明朝與朝鮮不可輕視的力量。

努爾哈赤與明作戰的同時,企圖拉攏朝鮮脫離明朝,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子皇太極繼位後,通過發動「丁卯之役」迫使朝鮮與其締結兄弟之盟。面對新生而又強大的後金政權,朝鮮不得不採取「事大交鄰」的策略。朝鮮對明朝的虔誠一事大讓清朝非常不滿。清崇德元年(1636)二月,清太宗皇太極發動第二次征朝戰爭,將朝鮮徹底打敗,簽訂城下之盟,變「兄弟之國」為「父子之國」。

自此,朝鮮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與清建立新的宗藩關係。為更好的控制朝鮮,條約中要求朝鮮派遣以王世子為首、以朝鮮三公九卿子弟為組成的質子團隨清兵入質瀋陽。


一、明朝、朝鮮與後金關係

第一階段 朝鮮視女真為夷狄

朝鮮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 常以「小中華」自居,視女真為夷狄,並企圖在東北亞建立以朝鮮為中心的宗藩體制。

朝鮮世宗為擴張疆域,曾兩次先後發兵入侵女真。明成化三年(1467)和成化十五年(1479)明朝與朝鮮兩次聯合作戰討伐女真,使女真遭受到毀滅性打擊,女真部族發展長期受到明朝和朝鮮的遏制,政治關係比較緊張。壬辰戰爭後,明朝與朝鮮均損耗巨大,綜合國力下降。


努爾哈赤乘勢而起,四處征戰,一統女真各部。努爾哈赤為壯大自身勢力,一邊接受明朝「都督金事」「龍虎將軍」的冊封,使得明朝對其放鬆警惕;另一邊積極開展與朝鮮的聯繫,但朝鮮對此極為抗拒,令努爾哈赤對朝鮮十分不滿。

「天朝法禁,故我國與貴衛,境土相近,而不能私相往來」 《朝鮮宣祖實錄》

此時努爾哈赤羽翼尚未豐滿,只能繼續主動向朝鮮示好,一方面從朝鮮獲取必要的生產物資,促進女真地區的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為與明朝爭奪天下做準備,爭取拉攏朝鮮獲得其支持。

第二階段 朝鮮的「兩面」外交

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改元天命,並於後金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拉開與明朝爭奪天下的序幕。此時努爾哈赤己經通過聯姻等各種手段與蒙古各部建立了同盟關係,為防止腹背受敵,與朝鮮建立政治關係勢在必行,即使不能與朝鮮建立同盟,也應讓朝鮮置身事外不參與到兩國戰爭中。

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書中,既拉攏朝鮮,又威脅恐嚇,但此舉反而加深了朝鮮對後金的不信任,雙方關係變得更為緊張,

「今胡來書,標為巨測」。《備邊司謄錄》

而明朝出於快速剿滅後金政權和防止朝鮮與後金聯合的考慮,強烈要求朝鮮出兵,實施兩面夾擊的策略。朝鮮國王光海君在實際交往過程中對明朝的腐朽、後金的強大都有清楚的認識,故消極對待出兵後金一事。在明朝多番催促和國內親明勢力的要求下,光海君無奈派出以姜弘立為都元帥的一萬三千名兵馬助明。但為了保存朝鮮實力和不得罪後金政權,光海君密令都元帥姜弘立奉行投降主義政策,在明兵敗亡後立刻遣通事執旗到後金營中,申明助兵明朝的無奈,純粹是報答壬辰拯救之恩。

「此來非吾願也,昔倭侵我國,據我城郭,奪我疆土,急難之時,賴明助我,獲退倭兵,今以報德之故,奉調至此,爾撫我,我當歸附」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作為與明朝保持了兩百多年宗藩關係的臣屬國朝鮮,受到明朝政治舞台上這種變化的極大影響,其外交政策從原來單純的與明朝維持封貢關係,轉變為「兩面」外交,進而形成了後金、朝鮮及明朝的複雜三邊關係。

第三階段 「仁祖反正」

朝鮮發生宮廷政變,仁穆王大妃在西人派的支持下,立宣祖之孫綾陽君李倧為朝鮮國王,史稱「仁祖反正」。之後,仁祖國王堅定執行「親明反虜」的路線,通過明朝的承認來穩定自己的權力。努爾哈赤主動與朝鮮交好的政策宣告失敗,雙方剛發展的政治關係破滅。

第四階段 「丁卯之役」後,皇太極通過戰爭手段終於迫使朝鮮與其建立政治關係

皇太極繼位後,明將毛文龍占據皮島,招募流民,開闢軍事基地,並得到朝鮮大量物資援助,實力不可小覷,與明朝遼軍對後金形成前後夾攻之勢。因此,皇太極即位後命令大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遷、統領大軍往征朝鮮,史稱「丁卯之役」。

「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然此行非專伐朝鮮也。明毛文龍、近彼海島,倚恃披猖,納我叛民。故整旅祖征。若朝鮮可取,則並取之。因授以方略。令兩圖之雲。」 《清太宗實錄》

此戰,明朝忙於打擊國內農民起義,無暇支援朝鮮,故朝鮮只能派遣使臣與後金議和。至此,皇太極通過戰爭手段終於迫使朝鮮與其建立政治關係,實現了努爾哈赤時期的政治目標,但是戰爭對朝鮮傳統農業社會造成極大破壞,給朝鮮人民帶去嚴重心理創傷,加深了朝鮮對後金的鄙視與仇恨。

明朝此時己經無力制約後金,雖朝鮮仍堅持「事大於明」,但明朝與朝鮮之間兩百多年的宗藩關係已經遭到破壞,而後金與朝鮮之間的「兄弟邦交」關係開始成為東北亞地區主要國際交往內容。

第五階段 朝鮮世子入質瀋陽

後金與朝鮮建立「兄弟關係」後,獲得了大量經濟利益,但是後金有取代明朝與朝鮮建立宗藩關係之心,故後金與朝鮮交往中一直凌駕於朝鮮之上,因此矛盾重重。朝鮮拒絕為皇太極上尊號稱帝成為第二次征朝戰爭的導火索,朝鮮無力抵抗清軍的鐵騎,無奈簽訂城下之盟《南漢山城條約》。

「爾以長子,並再令一子為質,諸大臣有子者以子無子者以弟為質。爾有不諱則聯立爾質子嗣位』《清太宗實錄》

朝鮮戰敗後,朝鮮世子按條約規定隨清軍入質瀋陽,世子李凒為質。表面上來看,朝鮮世子李凒入質瀋陽是這場戰爭的結果,而實際上是兩國不和諧外交關係的產物,由此,圍繞世子入質清朝,兩國關係產生了一些變化。


二、朝鮮世子兩次歸國省親

丙子之役後,根據《南漢山城條約》朝鮮世子李凒隨清軍進入瀋陽,開啟八年羈糜異域的人質生活。

兩次征朝戰爭給朝鮮上下帶來極大的傷痛,人民流離失所,巨大的經濟索求,使朝鮮困苦不堪,由此導致清鮮關係比較緊張,而朝鮮世子李凒身處清朝政治中心瀋陽,不可避免的捲入清朝與朝鮮兩國之間的交涉,一方面積極維護本國利益,另一方面認清現實,努力改善清鮮關係。入質八年間,世子曾兩次歸國省親。

1、 朝鮮世子入質初期的活動

朝鮮世子入質後,一行暫且住在原接待朝鮮使臣的地方。一個月後搬進新館,稱之為「沈館」。此後沈館一直作為朝鮮質子的居所。然而由於世子身份特殊性和清鮮宗藩關係的複雜性,賦予了沈館一項重要的職能--外交職能。沈館從成立初就下設戶、禮、兵、工四房,因此,沈館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質子府,實際上它甚至是比大使館規格更高的朝鮮代理機構。

世子入質瀋陽後常被邀請參加宮廷禮儀活動。皇太極首次在盛京瀋陽召見朝鮮世子時便提前要求:

「王世子及大君以下陪從諸臣不可不具章服行禮」。

此後,皇太極每逢重大節日或者祭祀都會邀請朝鮮世子參加觀禮。皇太極邀請世子參加國家慶典和祭祀活動,主要為了體現清朝的宗主地位。

此外,世子在出兵征明問題上調和清鮮矛盾。

「朕若征明國,降詔救使,調爾步騎舟師,或數萬,或刻期會處,數目限期,不得有誤」 《朝鮮仁祖實錄》

世子被迫捲入清鮮宗藩關係建立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從朝鮮方面來看,世子是國之根本,是朝鮮的未來接班人。世子入質對朝鮮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世子的安全成為朝鮮與清交涉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世子入質後與朝鮮之間的書信往來則成為朝鮮了解清朝的重要途徑,世子如同朝鮮的眼睛,其所見所聞傳遞迴朝鮮後促進了清鮮關係的發展。從世子個人來看,作為朝鮮的未來接班人,世子因朝鮮戰敗按照條約入質瀋陽,隨著環境的改變,世子的職能也由「視書問膳」轉變為參與清朝與朝鮮之間各種實際問題交涉過程中,個人命運不僅與自己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更與新生的清鮮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

2、 世子第一次歸國省親

世子是朝鮮國家的未來,世子入質瀋陽牽動朝鮮上下的心。從入質伊始,不斷有大臣上疏找理由請還世子,甚至想與清背水一戰奪回世子。但清朝對朝缺乏信任,一再否決朝鮮歸還世子的請求。直到聽聞仁祖國王病重,為穩定朝鮮局勢,才派世子歸國省親。

朝鮮為爭取世子歸國省親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最終在清正式冊封世子和仁祖國王病重的情況下得以成行。雖然第一次歸國省親時間短暫,但是意義非凡。

於清而言,世子在得到清冊封后歸國省親,足以顯示清作為宗主國的氣度,並藉機博取世子好感;於朝鮮而言,世子為了國家安定入質瀋陽是非常偉大的,時隔多年歸國省親自然上下歡欣鼓舞。世子第一次省親歸國開始讓極度緊張的清鮮關係開始變得緩和。

3、 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

清朝將入質瀋陽的朝鮮世子一直當做是「駐清代表」,凡事都與世子進行交涉,世子在清鮮關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清朝統治階級也非常注重與世子的交往,培養世子對清的好感。因此,為拉攏世子,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得以成功。

朝鮮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是在皇太極死後進行的,但後繼執政者繼續實行其生前施恩朝鮮的政策,主動安排朝鮮世子的第二次歸國省親,增強世子對清的好感,但這卻引起仁祖國王對世子的猜忌。又因為世子在瀋陽入質期間與清交往過密,導致仁祖國王與世子之間的君臣關係、父子關係開始出現裂痕。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也在這種猜忌中很快結束了。


三、朝鮮世子兩次歸國省親比較

清朝統治者態度不同

朝鮮從崇德二年第一次以臨近仁列王后忌日提出世子歸國省親,一直到崇德五年以仁祖國王病重為理由才促成第一次歸國省親,期間被清朝統治者拒絕數次。清朝統治者認為朝鮮「背清通明」並且對待條約採取稽遲、拖延、敷衍的態度,因此對朝鮮充滿了不信任感。當朝鮮向清朝報告仁祖國王病重請求世子歸省時,皇太極派禮部承政滿達爾漢前往朝鮮查看國王病情是否屬實,然後根據滿達爾漢的匯報再做決策。

「滿將答曰:俺之此行,實為諦審國王未寧之候而來。若回告於皇帝,則自有結末,須待之。」 《朝鮮仁祖實錄》

由此可見此時的清朝對朝鮮的態度非常強硬,並且充滿了不信任,清鮮關係十分緊張。

而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時,清朝實際統治者多爾袞為穩定局勢,清朝於崇德八年<1643)九月施恩於朝鮮,主動安排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在歸國省親之前,向朝鮮頒發減免歲貢詔書和減免使臣禮單赦書。對待朝鮮的態度已經極為緩和,主動減免歲貢與使臣禮單,為朝鮮考慮,施恩於朝鮮。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多爾袞主動安排世子第二次回國省親也是在執行皇太極生前施恩籠絡朝鮮的既定方針。所以兩次歸國省親,清朝統治者態度是非常不同的。

朝鮮國王對待世子態度不同

清朝優待世子,比如邀請世子參加重大宮廷活動、賞賜不斷等,讓仁祖國王對世子開始有了些許嫌隙,所以當世子第一次歸國省親時,朝鮮國王曾就接待禮儀與大臣產生分歧,但當世子真正歸國時,父子相見,共聚天倫,仁祖國王暫時忘記「國王入朝說」帶給他的恐懼,仍能

「世子乃入至上前,俯伏而泣,上泣而撫之」

當清使俄莫克圖催促世子回還時,仁祖國王專門派遣領議政洪瑞鳳請求暫緩回還時間,期望能多享受一下團聚的溫暖。

「上令領相洪瑞鳳,往見梧木道而請之。」

第一次世子歸國省親,仁祖國王親出養和堂迎接,而第二次僅僅只是在偏殿接見,並且世子的座位離仁祖國王也比較遠,也沒有再次出現父子之間「撫而泣之」的感人畫面。世子第二次省親時曾帶留沈的被贖人回朝鮮探親,然後返回瀋陽時又一併帶走,此舉更是引起仁祖國王大怒,與世子之間的嫌隙進一步加深。

「初,世子在沈贖得被擄男女數百人,不享於大朝,亦不出送。及東還之時,因其屬之願見父母,始皆率來。及還沈,又復帶去,上聞而惡之,故有是命。」 《朝鮮仁祖實錄》

清使對待朝鮮態度不同

朝鮮世子兩次歸國省親都有清朝使者護行,其中第一次護行使是禮部參政俄莫克圖。

「秩高權重之人,而陪護出來,意望必不狹矣。不可樓以無勃,而與勃使有所減殺,凡干接待之禮,似當視滿將而為之。」

第二次護行使是鄭親王親信孫太理和多羅貝勒岳訊的親信。

「俱是有職之人,不可尋常接待」。

雖然朝鮮都竭盡全力接待兩次護行使,但是護行使對待朝鮮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世子第一次歸國省親護行使禮部參政俄莫克圖首先干涉朝鮮內政,兩次干涉朝鮮刑獄。崔明吉以「四寸弟」代替親子入質瀋陽獲罪,這本屬於朝鮮內政,但俄莫克圖以主管朝鮮事務的英俄爾岱的名義要求朝鮮免除崔鳴吉的罪名。朝鮮國王無奈只能寬恕崔嗎吉,但是並沒有立刻恢復崔鳴吉的職務。

最後,關於世子歸期問題,朝群臣想延長世子在王京的時間,但得到的回覆是:

「世子速回,則後必有好事,為國大計豈可以一時暫離,為慮也」 《承政院日記》

語氣強硬伴有恐嚇。清使俄莫克圖干涉朝鮮內政、索求無度正好反映了清鮮關係的不穩定性,清使仍舊將朝鮮當做戰敗國,視為物資供應地。

而世子第二次回國省親時,護行使雖然沒有第一次護行使位高權重,卻也是實權人物鄭親王的親信,但對朝鮮態度卻是非常和善。當到朝鮮王京時,王世子按禮到館所探望時,護行使卻以世子舟車勞頓不必親自前來。

「俺等與王世子,同在瀋陽,一路同行,去時亦當同行,何必今日來臨乎?雖不來臨,俺等豈有一毫歉然之意乎?」

並且再三拒絕世子安排的宴請。

「則兩將欲避受宴之名,始終牢拒」

總之,朝鮮世子入質八年僅有兩次歸國省親,雖然兩次時間都非常短暫,但卻有非常大的不同。無論是清朝還是朝鮮,在這兩次省親中的態度截然不同,受當時兩國間實際情況影響,清朝統治者對朝鮮由「嚴」到「寬」,清護行使態度前據後恭,朝鮮國王對世子由愛到嫌,前後都有變化,從而反映出清鮮關係也是在動態變化的。

四、朝鮮世子歸國省親反映出的清鮮關係變化

崇德年間是清朝與明朝爭天下的關鍵階段,朝鮮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清朝與明朝之間的較量。所以崇德年間初期,清方為了控制朝鮮都拒絕世子歸國省親。

但朝鮮以國王病重請還世子歸國時,引起了清朝的格外關注,並派重臣親去朝鮮查看病情。雖然朝鮮國內反清勢力強大,朝鮮仍然暗中與明朝聯繫,但清朝經過慎重考慮後同意昭顯世子回國省親,這樣一來既可以施恩於朝鮮,又可讓親清的世子穩定朝鮮政治局勢,防止朝鮮國內反清勢力與明聯合,保證清朝對明朝作戰順利。因此第一次世子歸國省親得以成行。

清朝對明作戰順利,入關指日可待,朝鮮在清朝與明朝爭鋒中的戰略地位開始下降,使得清朝開始調整對朝鮮的政策,效仿明朝與朝鮮建立穩定友好的宗藩關係,使得朝鮮真心歸順,清朝真正取代明朝成為天下之主,所以皇太極更加優待世子,對朝鮮減免歲貢,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皇太極死後,清朝統治者依舊執行此項政策,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得以成行。

二次歸國省親後,朝鮮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十分尖銳,君臣上下無法一心,導致朝鮮內耗比較嚴重,綜合國力下降,對清朝能夠造成的威脅也越來越小,戰略地位逐漸下降,基於這種現實情況,清朝統治者繼續調整對朝鮮政策,由嚴防轉變為較為寬和的政策。

清鮮之間建立宗藩關係後,兩國之間政治局勢發展各不相同。清朝在征服朝鮮後,同時也獲得了大量的物資供應,而且皇太極勤於政務,禮賢下士,實行漢化改革,政治清明,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對明作戰順利,取代明朝指日可待。而朝鮮在經亂之後,天災人禍不斷,統治階級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階級矛盾尖銳,綜合國力急劇下降,想借世子歸國提高國民信心,挽救統治危機。明清鼎革之際,世子兩次歸國省親與清鮮兩國的政治局勢還有明清兩國軍事較量息息相關,清鮮關係伴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也逐漸由緊張走向相對穩定。

朝鮮世子兩次歸國省親在其八年入質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增強了清鮮之間的政治互信,促進了清鮮之間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清鮮之間的文化認識,這對清鮮宗藩關係的發展更是意義重大。


結語:

明清鼎革之際,清朝通過兩次征朝戰爭,徹底將朝鮮從明朝宗藩體制轉移到清朝宗藩體制下。

為脅迫朝鮮履行藩屬國義務和防止朝鮮與明朝聯合,清朝效仿元朝在條約中規定世子入質瀋陽,培養具有親清傾向的未來接班人,確保朝鮮對清忠心。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的清鮮關係十分緊張,充滿了仇恨與不信任,並且受文化心理影響,經常產生矛盾爆發衝突。世子入質瀋陽後,對清而言,世子是朝鮮駐清代表,兩國之間的問題都要與之交涉;對朝鮮而言,世子是朝鮮了解清朝的媒介,通過世子的眼睛去認識清朝社會方方面面。世子入質清朝長達八年之久,期間只有兩次歸國省親。第一次歸國省親是因為朝鮮大臣不斷向清朝匯報仁祖國王病重,清朝雖然對朝鮮缺乏信任,但為了控制朝鮮才派世子歸國省親;皇太極死後,新的清朝統治者為了施恩朝鮮派遣世子第二次歸國省親。

分析朝鮮世子的兩次歸國省親,我們可以比較出兩次之間的異同,進而可以得出清鮮關係由緊張走向緩和,清朝對朝鮮的政策由高壓轉向寬鬆。

這不僅僅只反映清鮮關係的變化,更能反映出明末清初東亞政治局勢的變化,明清戰爭中力量此消彼長,朝鮮作為第三方在兩國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清朝通過世子歸國省親拉攏朝鮮,獲得對明作戰的勝利。

通過分析朝鮮世子兩次歸國省親,更進一步的說明我們對世子省親不應只簡單局限於清鮮雙方,更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將小問題放到大背景下去考察,才能更全面客觀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新的認識。


全文完

圖源自網,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