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合縱攻秦五次都未成功,戰國末期的秦國到底有多強大?

山海文社 發佈 2020-09-04T23:59:49+00:00

戰國中期,公元前325年,秦齊兩個強大的國家形成對峙局面,秦軍實力最強,並且輕易完全占據關中,並在河東占有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

戰國中期,公元前325年,秦齊兩個強大的國家形成對峙局面,秦軍實力最強,並且輕易完全占據關中,並在河東占有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關、陝城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的幾個戰略走廊。黃河天險幾乎成為秦的內河,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各國統治集團感到非常不安,於是策劃合縱聯合攻擊,秦國為破壞各國的聯合,多次派人四出遊說,拉攏各國實行連橫政策。


當時外交與作戰手段結合普遍為各國採用,但是當時各國的國家利益有分歧,所以各種聯盟根本無法持久,但秦國的威脅也是赤裸裸的擺在眼前。因此合縱攻秦之戰亦有多次,張儀本魏國貴族後裔,司馬遷張儀列傳言: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後來,說服秦惠王,並成功進入秦國,並被封為客卿。秦惠王被張儀當初第一面的言辭所打動,之後就經常與他商量國家大事。張儀也因此在秦國得勢,張儀認為要瓦解六國聯盟,結交齊國與楚國,打擊韓國和魏國,因為韓,魏是鄰國,楚國雖然也是鄰國,但是齊國則遠在東方。


公元前318年,魏國公孫衍發動為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攻秦側背,楚國和燕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實際出兵僅魏趙韓三國,聯軍在函谷關被秦軍擊退。4年秦在修魚(今河南原陽)再次大敗三國聯軍,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公孫衍本為秦國大良造,但是由於張儀太過優秀,於是秦惠文王讓張儀代替了他。因此他心懷怨恨便投奔魏國。由於各國都心懷鬼胎以及張儀的連橫政策,因此合縱攻秦失敗也是在意料之中。


公元前298年,秦進攻楚國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五萬,並占城邑10餘座齊韓魏擔心秦繼續向東擴張,對自己的國家產生威脅,於是趁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第二次聯合攻擊,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軍歸還武遂及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取得勝利。在這次失敗之後,秦國選擇休整軍隊,暫停了主動出擊,並主動與楚國修好。公元前294年,秦趁楚國國力軟弱,大舉進攻韓魏。戰神白起在伊闋(今河南洛陽龍門)殲滅韓魏聯軍24萬,並占領河南大部分城池。而此時的趙國國力強盛,東方各國怕秦趙兩國結盟,便再次聯合抗秦。公元前287年,秦趙韓魏燕5國聯軍攻秦,由於5國目的依舊不同,各有打算,因此各國誰也不肯首攻。此時秦國主動與魏修好,並且歸還之前占有的城池。於是第三次攻秦,宣告失敗。公元前269,范雎入秦,他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戰略,以便利於鞏固占領的土地。

於是秦的戰略重點轉移至鄰國,鄢郢之戰中,秦將白起以水攻,殲滅楚國軍民數十萬,迫其遷都於河南淮陽。華陽之戰,殲魏趙聯軍15萬,魏不得不再次獻出南陽地區。長平之戰,殲滅趙軍45萬,趙國從此元氣大傷,無力抗秦。可是此時的秦軍連年征戰,實力也損失了不少。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5國組成聯軍,由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4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聯軍的勝利並未嚴重削弱秦軍實力,也沒有能遏制秦擴張勢頭

秦始皇繼位後呂不韋掌權,依舊採用遠交近攻方針,5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全部占領韓上黨郡,並設為太原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的聯繫,並在戰略上造成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與秦王政6年(公元前前241年)再一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秦新的占地龐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進攻剛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時,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聯軍不敵敗退。第5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秦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各國聯合的實力是強於秦國的,那各國為何合縱攻秦會失敗?


合縱需要多方達成一致,只要一方耍滑頭,聯盟就會瓦解。而連橫是一強對一弱的一對一關係,只要強的一方表示善意,弱的一方也不容易反水,合縱的目的是防止一方獨大。那麼合縱過程中如何保持各方勢均力敵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合縱過程中勝也好,敗也好,都會打破合縱各國的平衡,造成內部混亂的局面。所以當一個策略的目的成為瓦解策略的一大誘因時,策略成功的幾率就會大打折扣。

秦國的崛起絕對不是偶然因素,在秦6代人的努力變革與發展之下,秦國最終統一全國。由於早期的合縱各國目標不統一,加上秦當時並沒有強大到足以威脅各國。因此除了三晉外,其他各國對攻秦都是不太上心的,等到後期各國都衰落,而秦國更強勢。雖然各國目標統一了,但是此時也已經沒有抗秦的實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