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禮物真難選?讓年不再隨便、具有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丁媽親子時光 發佈 2020-01-07T07:26:10+00:00

您認為春節送什麼樣的禮物最適合孩子?一個可愛娃娃?一本有意思的書?一個心儀的玩具?一套漂亮的衣服?一句美好的祝福?一頓好吃的飯菜?一次快樂出遊?這些當然都是好禮物,但我可以把更好的禮物送給我的兒子———關於春節的儀式感。

您認為春節送什麼樣的禮物最適合孩子?

一個可愛娃娃?

一本有意思的書?

一個心儀的玩具?

一套漂亮的衣服?

一句美好的祝福?

一頓好吃的飯菜?

一次快樂出遊?

這些當然都是好禮物,但我可以把更好的禮物送給我的兒子———關於春節的儀式感。

年味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的

在我小的的時候,我最盼望的兩件事情,一件是放假,一件是過年。

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年,都是滿滿的歡樂和喜悅,讓我懷念、珍視和回味。

我生活在北方,我爺爺告訴我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臘八開始,我就開始扳著手指頭,盤算著還有多少天過年。

過年對我意味著有好吃的、穿新衣服、收壓歲錢、看著大人們喜笑顏開的臉,到處都是一片熱鬧非凡、其樂融融。我也收穫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小時候的我並不知道,這是我長大後才潘然醒悟過來的。父母對子女的教導就深藏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中。

整個臘月,大人們最忙,尤其是媽媽、奶奶們,洗洗涮涮、擦擦掃掃、在水汽繚繞的廚房,又是蒸又是炸……媽媽、奶奶們雖然忙碌,但是臉上洋溢著守望著新年,充實著內心的微笑。

孩子們穿梭在大人們忙碌身影中,追逐嬉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小時候,過年的時候一定要穿新衣服的。臘月,媽媽還沒有開始殺豬宰羊、大掃除、置辦年貨時,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我們姐妹倆買好過年的新衣服,行動的太遲了,有可能會面臨買不到衣服或者買不到好看的衣服,所以早早的把新年的衣服買好,我和妹妹的心裡也就踏實了。

在和媽媽買衣服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做事情要有規劃和計劃,要未雨綢繆

我小時候,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全家總動員大掃除,媽媽忙上忙下。我和爸爸、妹妹都是「豬隊友」,中看不中用。一直都現在我還記著,家經過媽媽的打掃後,煥然一新,明窗淨几,地磚紅亮紅亮的,恢復了出廠時的本來面貌。

在和媽媽大掃除的過程中我學會了一個女人最基本的品質,勤勞乾淨。

我小時候,臘月的時候就要開始準備年茶飯,生豆芽、做黃酒、蒸饅頭、炸油糕、炸丸子、燒肉……在製作的過程中嘴饞的我們總是要偷吃。

在和媽媽做年茶飯的過程中,我知道了做飯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更是愛的傳遞和表現。

我小的時候,年三十要熬夜守歲,吃過年夜飯,看著春晚,全家一起等待12點的鐘聲響起,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我們會還放很多炮,小鞭炮、麻雷子、花炮……

一家人一起熬夜守歲讓我明白了平安是幸福、團圓是幸福。

大年初一的早晨,穿好新衣服,洗把臉,一奔子跑去爺爺奶奶家,去給他們磕頭問好拜年,然後就等待爺爺的紅包。

給爺爺奶奶拜年讓我明白了親情的可貴,一個孩子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豐盈、真摯的愛滋養,才會茁壯成長。

………

過年賦予我們太多的意義,飽含著敬畏、感恩、禮儀、規矩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渴盼和祈願,即便日子清苦,也帶著神聖的高貴。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間開始,年味變淡了,我不在期盼過年了,是從我長大後?還是?真的無從考察了。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

「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好一句隨便,看似簡單,實則無情,隨便意味沒有要求、沒有期盼,隨便的結果就是過年不在像是過年,過年就和我們從日曆撕掉的每一天沒有兩樣。

年味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的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年味變淡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過年的儀式感越來越弱了。

關於儀式感,《小王子》中給了最好的詮釋: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需要儀式感?」

答主@林木然的答案獲得了10萬贊,他說:

「人生於世,就像在一條漫長的暗黑河流里漂泊。

而所謂的儀式感,大概就是人類於這河流上建造的閃閃爍爍的小燈塔。

靠這些燈塔,我們才能標定我們的存在。」

關於儀式感,最好的體驗應該就是在婚禮現場上了。

《奇葩說》有一期的主題是:婚禮真的有必要嗎?

辯手飛飛把婚禮形容成了一個大型、尷尬、荒謬、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舉辦的廟會,贏得了無數人的贊同。

但這個觀點我並不贊成,婚禮現場確實有很多無聊和無奈,例如無數次的敬酒、累到腰都要斷了,還得強撐著下去;還要給對方很多不認識親戚朋友報以微笑,哪怕笑到臉部肌肉僵硬還得繼續;看著親戚朋友高朋滿座,吃吃喝喝,感覺自己這個主角當的像只「滑稽的猴子」。

然而,這不是婚禮的全部和重點,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是兩個人當眾許諾相伴一生,是是父親牽著新娘的手,將其交到新郎手中的那一刻。

這一刻的儀式感被值得永遠銘記,對於父母我們有道到不完的感謝、感恩、有更多的不舍;對於伴侶我們有些堅定不渝的忠貞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這一刻是我們告別過去,從此人生踏上新的征途的儀式。

洛蕾利斯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用豐盈的儀式感,表達你的敬意、你的愛意,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會帶給自己和你所看重的人最豐美的幸福。

宋丹丹曾經說過:我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因為,我從來就沒有一次像樣的婚禮。」

黃磊也曾經在《奇葩說》上說過:「我有兩個女兒,如果有一天那個男的跟我女兒說沒有婚禮,我會跟我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一個儀式感都沒有,我覺得是不對的。

所以才有黃磊孫莉相愛20年後,黃磊還會給老婆補辦一個浪漫的婚禮,以彌補他們倆結婚時過於簡單、沒有鑽戒的遺憾,黃磊把這個行為稱作「用儀式紀念婚姻」。

儀式,是會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是我們對庸常生活的復仇

曾經在《時代周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What can the children remember their parents after grow up?」(孩子長大後能記住父母什麼?)

它列出了五個孩子最能記住父母的時刻,其中一個是家庭傳統。因為——「孩子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童書作家千尋說:

如果,能製造一些小小的新年「儀式」,存儲在孩子記憶里,用「過年」這個家庭傳統,把孩子的幸福感和家聯繫在一起。那麼,不論他走多遠,在哪裡,只要到春節,就能想到家和愛他的家人。

今年我打算,目前也已經實施了一部分,就是我們全家要鄭重其事的、充滿儀式感的過一個有著傳統意義的春節,讓愛在彼此心田中流動。

下面我列出進入臘月以後做的事情,告別怕麻煩的心理,多一點用心和愛心,讓春節過的更好、更有意義。

1.了解春節的傳統文化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它承載了中國人最熱烈的情感和美好寄望。

但是更多家庭對孩子表達春節的隆重只會準備豐盛的年夜飯、漂亮的衣服、很多壓歲錢,從而忽視了春節的內涵和精髓。

我要通過給兒子講故事的形式,分別告訴他年歲、 廿三祭灶日、廿四掃塵日、祭祖上墳、貼對聯、貼門神、貼窗花、貼「福」、做年夜飯、包餃子、熬夜守歲、拜年、壓歲錢等

這些傳統習俗的由來以及所承載的意義。

當然很多傳統我們家也在逐漸流失,這應該是告別繁文縟禮的好事情。

例如我小的時候,大年初一,我媽不允許我們掃地、倒垃圾、往外潑水,說這樣會破財。

後來我在百度上看到說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水和垃圾先盛在一個桶里。

類似這些事事,如果事事都講究,肯定繁瑣又勞累,所以我覺得抓住幾個大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就可以了。

2.裝扮一個充滿「年味」的家

除了大掃除之外(我沒等到臘月二十四,現在就打掃了,因為我們今年要去我媽家過年),我還要給家裡添置一些代表著春節氣息的物品。

例如,我新買了新桌布和椅套,是綠色基調的,這讓我們家看起來清新又充滿生機勃勃。

我和兒子買了幾盆鮮花來增加喜慶的氛圍,我買了蝴蝶蘭、水仙花,兒子選擇的是富貴竹,這三盆花和以前家裡養著的蟹爪蘭相宜得彰,立馬讓家裡蓬蓽生輝。

我們還在網上買了一個喜慶的大紅燈籠,老公安裝好後,到了夜晚,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頓時熱愛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

3.置辦年貨

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開始置辦年貨,但是兒子已經提出了他要買的年貨了,門神。

19年春節的時候,我參加今日頭條的活動,獲得了兩本關於春節的繪本,一本書是《團圓》、一本是立體繪本《過年啦!》。

去年兒子看的時候,對裡邊的各種暗藏的小開關比較敢興趣。今年他明顯長大了,對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興趣,尤其喜歡第一頁的門神,尉遲恭和秦瓊,並且提出了問題,書中說從前有位皇帝,兒子問:「皇帝是什麼?那位皇帝是誰?」

書中說皇帝老做噩夢,不敢睡覺,兩位大將軍說,不如就讓我們兩個站在門口保護皇上吧!果然皇帝再也不做噩夢了。兒子又問了:「為什麼兩位大將軍一站皇帝就不做噩夢了?」

感謝萬能的網絡,讓我搜索後,得以給兒子講解。兒子聽了尉遲恭和秦瓊的豐功偉績後,崇拜的五體投地,最後也要買門神。

那麼問題來了,我家是單元門,門神從哪裡貼呢?


4.製作年茶飯

自從我結婚以後,過年就沒有在家裡開過火,不是因為我不會,我也是個巧手主婦。主要是因為一到過年的時候,我們就舉家遷移到了要不媽家、要不婆家,再加上我也懶,就什麼都不準備。

今年離過年的時間還尚早,我和兒子就天天廚房大戰,我們已經包好了餃子、炸了肉丸子、豆腐、酥雞等物,僅供我們這段時間食用,過年的時候我們要去我媽家。

在這些製作的過程中,兒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鍊,例如可以擀出能用的餃皮、可以擠出圓胖胖的肉丸,當然這是在很多失敗的基礎上學會的。

包餃子的時候,也要往餃子裡包硬幣,因為看了繪本《團圓》,也把硬幣也稱為「好運硬幣」。

過年的禮節和準備還有很多,剩下的我們打算去姥姥家一一實現。

例如貼窗花、貼對聯,姥姥家是獨門獨院的平房,前後加起來要用10副左右的對聯,我打算今年要自己用麵粉做成漿糊,讓對聯貼的整齊又瓷實,不用玻璃膠布貼了,用玻璃膠布貼的,還沒有出正月,它們都被風吹跑了。

製作年夜飯的菜餚里要有雞有魚,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餘,再也不考慮吃不完,第二天要吃舊飯了,我可以準備的少而精緻。

我還給兒子要買鞭炮(我們這裡沒有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一個男孩子童年沒有放過鞭炮,總感覺缺少點什麼。要給他買兒童甩炮,直接甩到地上就爆炸,沒有什麼威力;還要買仙女棒,點著了就蹦火花的那種,夜晚放效果最佳,可以拿在手裡的,讓他和兄弟姐妹們一起放個開心、放個夠。

還要拍全家福,穿著喜慶的衣服,洋溢著熱情的微笑,美好定格在那一刻,一些平常難以言說的情感通過影像表達出來。以後再回頭看這些照片的時候,真是有種時光流逝,親情不變的感覺,這些都會帶給孩子愛的力量。

村上春樹說,沒有小確幸的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很多人之所以過得平淡無趣,毫無幸福感可言,正是缺乏了儀式感。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強調對孩子的儀式感,他們的專注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都可以迅速提升。給孩子充滿驚喜和儀式感的生活,才會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

只有父母把對生活的熱愛和幸福的體察以及對儀式感的重視輕輕的融入生活,才會在孩子的內心根植下美好,溫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