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最後的決戰:崇禎帝鑄成大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

史地客棧 發佈 2020-08-24T19:08:26+00:00

這場松錦之戰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但其實這場戰役非常關鍵,這是明、清之戰最後的決戰,甚至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1639年2月,清朝皇帝皇太極挑起戰端,幾次派兵攻打錦州城,揭開松錦之戰的序幕! 這場松錦之戰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但其實這場戰役非常關鍵,這是明、清之戰最後的決戰,甚至決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不過,崇禎帝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導致明朝的敗亡,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情還得從1636年說起,此時的皇太極野心勃勃,棄汗稱帝,建立清朝,他想入主中原,取代大明朝。但是皇太極非常清楚,想要入關,必須攻破寧錦防線,而這條防線的關鍵就是錦州!因此自1639年2月開始,清軍就不斷攻打錦州,但全部以失敗告終,皇太極於是改變策略,圍困錦州城。

皇太極先後派多爾袞、濟爾哈朗領兵圍困錦州城,後在城內蒙古兵的策應下,攻破錦州外城。這樣一來,錦州城的形勢頓時緊張起來,守將祖大壽派人向朝廷求援。此時明朝國外,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洪承疇的打擊下遭受重大損失,逃入商洛山中。於是崇禎帝調洪承疇為薊遼督師,主持與清朝作戰。

得到祖大壽的求援後,崇禎帝火速下旨,命洪承疇率八位總兵以及二百多位將官,領兵十三萬前去救援錦州。千萬別小看這十三萬人,這是明朝的「九塞之精銳」,是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部隊,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但明軍的對手也不弱,他們是屢戰屢勝的八旗勁旅,各個精通騎射,特別是善於野戰。因此洪承疇一直駐紮在寧遠,沒有輕敵冒進,到了1641年5月才派軍前往松山,與濟爾哈朗所部交戰,結果清軍戰敗。初戰告捷後,明朝內部就發生了矛盾,分成兩派。

一派以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他們認為「兵多餉艱」,主張立即揮兵救援,速戰速決;另一派以薊遼督師洪承疇為首,他認為清軍戰鬥力強,應該「且戰且守」,避免和清軍發生大規模野戰。當時堅守錦州城的祖大壽,其想法與洪承疇是一樣的。

掌握最終決定權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崇禎帝朱由檢!崇禎帝的想法和陳新甲一樣,於是他派出監軍前往前線,傳旨催戰。迫於無奈的洪承疇只好從寧遠出發,率領大軍救援錦州。交戰之初,明軍占據了一些優勢,清軍損失很大,不過皇太極迅速調兵遣將,且不顧身患疾病,親自到前線督戰。

1641年8月19日,清軍將洪承疇率領的援軍包圍,雙方展開決戰!結果因軍心渙散,沒到突圍時間,總兵王朴率先逃跑,導致各部陷入混亂,明軍死傷慘重,被斬殺五萬三千人。此後清軍圍困松山城,並於1642年攻破。至此歷時三年之久松錦之戰宣告結束。

此戰後,清軍打開了通向中原的門戶,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而明朝則因崇禎帝催戰,將最精銳的部隊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回天,正如談遷所說的那樣,「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