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叛軍,究竟是不是異族軍隊?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8-21T08:42:13+00:00

安史之亂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一場造成唐朝由盛轉衰的大事變,這場亂局甚至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文/王凱迪

安史之亂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一場造成唐朝由盛轉衰的大事變,這場亂局甚至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安史之亂的首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的中亞突厥族屬特徵,很多人都習慣將整支叛亂部隊視為一支胡人(包括胡化漢人)主導的異族軍事力量。真相真的是如此麼?

01 蠻族力量

據<資治通鑑>卷217稱:天寶十四載(755),「祿山發所部兵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由於安祿山長期作為三鎮節度使(實際控制盧龍、范陽兩鎮)戍守邊疆,因而部隊之中確實擁有契丹、奚與室韋等東胡系民族與漠北的鐵勒系同羅部眾,這些來自或為戰俘或為附庸投效,數量當不少。

當然,安史叛軍的複雜性絕對不止如此,安祿山的女婿歸義王李獻誠原是黑龍江流域的黑水靺鞨都督,也就是後來的女真人首領。除此之外,安祿山作為朝廷的渤海經略使,手中還掌握了部分粟末靺鞨(渤海)人與扶餘系的高句麗遺民武裝,更有包括回紇等鐵勒大姓,也自然包括安祿山自身的昭武九姓與史思明所部的突厥後裔。

由此可見,安史叛亂的十五萬大軍里,雲集於幽州(北京)、營州(遼寧朝陽)一帶的各色少數民族都加入其中,成為了安史叛軍的軍事主力。所以說,安史叛軍在軍事上以胡人為主應當是毋庸置疑的。

02 漢人智囊團

胡人在安史叛軍中的軍事存在雖不可否認,但是這並不一定表示這是一支完全的異族軍隊。因為,一支軍事武裝團體如果僅僅是有剽悍的武力,遠遠不足以被稱為政治軍事集團。

之所以安史叛軍不同於流寇,就在於其謀事者高層並非胡人主導。在史書中,被稱為安祿山、史思明「腹心」、「賓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干年、許叔冀、吉溫、張萬頃、孫孝哲、曹將軍、徐歸道、獨孤問俗、張休、張通晤等11人,明確是少數民族的,只有孫孝哲和曹將軍兩人。

在安祿山稱帝之後,其政權的核心政治力量依舊是以漢人為主,右相張通儒、中書侍郎高尚、御史大夫嚴莊皆為漢人。後來安史政權的宰相陳希烈、平冽、張拍,尚書敬榮,中書令王仙和張均,也全是漢族人。除了文官文官之外,安祿山的高級將領集團同樣是以漢人崔乾祜、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玢、徐璜玉等為核心,這些高級將領有時候會表現出比少數民族首領更為忠誠的軍事舉動,而以阿史那家族為代表的叛軍胡人將領則在進入洛陽之後多叛安史而去,成為了盜匪勢力。

可以看出,漢人在叛軍中占據政治中樞,且占據了大量高級軍官的位置。

03 不斷加入的漢族力量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過程中,由於唐王朝自身政治內卷的惡性循環,導致唐中央的不少漢族文官武將加入了叛軍的行列,使叛軍的勢力大為增強。如陳希烈、張均、張拍、令狐潮等中央官員投降叛軍後,「賊勢大熾,西脅渭、隴,南侵江、漢,北割河東之半」。

大量的唐朝官員與地方武裝的加入,逐漸稀釋了曾經非常巨大的胡人比重,而胡人的喪失與內鬥又逐漸削弱了胡人的力量,從而使這支具有強烈邊疆異族色彩的叛軍逐漸轉變為唐朝內部的割據戰爭。在戰爭的整個過程中,唐朝宗室、漢族名流、儒學賢才以及唐朝名將的後代甚至紛紛加入了安史叛軍中,從而讓這場叛亂變得弔詭起來。

總結來說,安史之亂之初,以蠻族武裝力量為突擊先鋒的安史叛軍,先是依靠大量的遊牧民族軍事戰力快速擊破了唐朝內地的反叛力量,並得以迅速取得建立政權的基礎。

隨著安史在內地的稱帝建國,大量原唐朝內部的知識分子與武裝相繼加入,而蠻族力量則逐漸因為種種原因而被剝離、漢化乃至內部火併,最終讓這個來自邊疆的叛亂集團迅速蛻變,從而讓這場戰爭從一場所謂的蠻族入侵,變成了唐帝國內部不同政治權力集團爭奪利益的鬥爭。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新唐書

3.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