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受電磁輻射影響會脫髮?是真的嗎?

丁香醫生 發佈 2020-01-08T12:39:42+00:00

人們對「輻射」的害怕幾乎到了聞之色變的地步所以為了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大家也都花了不少心思:和手機、 WiFi 等輻射源保持距離每晚睡前都要確保自己方圓 2 米內不能有手機、WiFi 等輻射源的出現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有螢幕的地方一定要有綠色植物工作要對著電腦回家又要對著電視

人們對「輻射」的害怕

幾乎到了聞之色變的地步

所以為了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

大家也都花了不少心思:

和手機、 WiFi 等輻射源保持距離

每晚睡前都要確保自己方圓 2 米內

不能有手機、WiFi 等輻射源的出現

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有螢幕的地方一定要有綠色植物

工作要對著電腦

回家又要對著電視

避不開的輻射必須要有仙人掌來吸收

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03 拒絕一切電磁產品

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總覺得用了這些產品

就讓自己的生命多了一分危險

但是輻射的危害真的有這麼大麼?

手機、WiFi、電磁爐、電動汽車......

面對這些被打上「輻射」標籤的產品

我們又該怎麼處理才安全?

許坤

丁香醫生作者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

知乎物理話題優秀回答者

一提到輻射就覺得有害

其實是冤枉它們了

日常我們能接觸到的輻射一般都屬於電磁輻射,而非駭人的核輻射。

電磁輻射不僅包括微波爐產生的微波,還包括了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等電磁波。也就是說:只要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就避不開電磁輻射,所以根本無需過度擔心。

而且電磁輻射也分「好」的非電離輻射「壞」的電離輻射

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由上圖所示,「壞」的電離輻射,即 X 射線和伽馬射線[1]才擁有非常高的能量,可以直接破壞分子結構,影響人體內細胞的正常功能運行,會對人體造成較大的傷害。

「好」的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擁有的能量低,並不足以破壞分子結構,一般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所以很多人對「輻射」談之色變,其實是不必要的,首先應該要搞清楚自己面對的是哪種電磁輻射。

每個家裡都有的「輻射產品」

是否對人體有害?

讓我們從輻射原理輻射強度兩個層面來看一看。

每家每戶都有的電視機、手機等產品確實都有電磁輻射,但是輻射種類不同。

電視、電腦、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產生的輻射主要是低頻電磁波:無線電波手機、無線路由器、微波爐等電器產生的輻射主要是高頻電磁波:微波。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輻射原理上看,無論是低頻還是高頻電磁波均屬於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產生的危害還不如太陽光的照射,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輻射強度來看,國家規定:低頻電磁波的磁場輻射安全標準限值為 100 μT[2],而高頻電磁波衡量的主要是輻射功率密度,如微波爐,即要求距離產品表面 50 mm 處的每平方米輻射量不得超過 50 W[3]

實際上電腦、電視等家用電器的磁場平均輻射強度遠小於 1 μT,即便是「輻射大戶」微波爐,輻射功率密度一般不會超過每平方米 2 W。所以說,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對人體並不會造成傷害。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即使是最近輻射謠言不斷的電動汽車其實也是低頻電磁波,其電磁輻射原理與電視並無不同。

而且,2019 年 7 月 1 日之後,專為電動汽車制定的新國家標準《GBT37130-2018》已經啟用。因此,只要是合格出廠的電動汽車,都經過車輛電磁輻射評測及評價,其電磁輻射強度都是在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之內,不需要過度擔心。

左滑查看更多

註:左圖為國家標準 GB 8702 2014 輻射評測表

右圖為電動汽車在進行車輛電磁輻射評測

從實際測量結果來看,車內的磁場強度一般都不到 1 μT,輻射強度甚至比一些家用電器還要低。

註:裕量為被測輻射值與國標 GB 8702 間的差值

正差值越大意味著輻射越小

所以如果因為聽了一些關於輻射的謠言,就拒絕購入一些本可以讓生活更加精彩的產品,真的沒有必要。

而那些主打防手機輻射的日常防輻射服和可以吸收輻射的仙人掌,其實也都是「自欺欺人」罷了。

危險的電離輻射又有哪些?

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上文提到的電離輻射(即 X 射線和伽馬射線)的危害大,達到一定量的積累,甚至可以引起器官病變,導致癌症。那麼電離輻射又存在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➊ 了解電離輻射的來源

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會存在電離輻射源,只有在一些特殊場景下,我們才有機會接觸到電離輻射,如醫院常規檢查中的 CT、胸肺 X 光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但是只要控制在合理的劑量範圍內,這些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就是有限的,對於患者而言也是相對安全的,不需要過分擔心。

➋ 學會認識電離輻射的標誌

左滑查看更多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除了醫院,有可能也會在一些工廠里看到「電離輻射」的標誌,建議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不要輕易靠近,提前和相關工作人員溝通確保自身安全更為妥當。

所以,日常生活中並不用過度地為輻射而擔憂。正確認識輻射,才能讓我們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不再被「看不見的危險」所脅迫。

註:本文涉及電動汽車輻射數據及圖片均由小鵬汽車提供。

本文經由 臨床醫學博士王韜 審核

參考文獻

[1] https://www.who.int/ionizing_radiation/about/what_is_ir/en/

[2] GB 8702-2014.《電磁環境控制限值》

[3] GB 4706.21-2008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微波爐,包括組合型微波爐的特殊要求》

策劃 老魚

責編忘洗頭

作者 許坤

插畫 石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