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曾創辦了兩所學校,一所在廣州,一所在北京,你都知道嗎?

林海青蛙 發佈 2020-01-02T13:59:58+00:00

孫中山在廣州創辦的黃埔軍校可謂是人盡皆知,但他在北京也創辦了一所大學卻鮮為人知,而且這所大學比黃埔軍校早創辦了十年,為的是培養民主革命人才,最初校名為國民大學,由南京總統府撥付了84500兩白銀作為籌辦經費,並租用北京西城根願學堂為校址,由素有「中國憲政之父」的宋教仁出任第一任校

孫中山在廣州創辦的黃埔軍校可謂是人盡皆知,但他在北京也創辦了一所大學卻鮮為人知,而且這所大學比黃埔軍校早創辦了十年,為的是培養民主革命人才,最初校名為國民大學,由南京總統府撥付了84500兩白銀作為籌辦經費,並租用北京西城根願學堂為校址,由素有「中國憲政之父」的宋教仁出任第一任校長。

國民大學於1913年4月13日正式開學,但校長宋教仁卻已經於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遂由黃興出任第二任校長,並由彭允彝代理校長,就在這一年二次革命爆發後,南京政府撥付的籌辦經費被北洋政府收回,該校由公辦改為民辦,孫中山親自擔任校董,以其崇高的威望募集辦學資金和延攬優秀人才到校任教。

1914年1月,國民大學與上海公學合併更名為中國公學大學部,1917年3月5日又改名為中國大學,並遷址至西單鄭王府附近新址辦學,中國大學是仿照日本私立早稻田大學模式辦學的,設大學部、專門部、法政別科部和附屬中學部,其中大學部設文、法、商三科,專門部設法、商兩科,而校務機構則有教務、總務、庶務和會計等。

1919年「五四運動」時,中國大學的學生曾率先列隊參加首都大學生在天安門前的遊行,高喊「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口號,結果許多學生遭到軍警的毆打和抓捕,並被關押了半個多月,直到京城幾所高校校長聯名具保,被捕學生才被保釋。

從1921年5月起,由時任中國出任海牙常設公斷法院公斷員王正廷擔任校長,他當時也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第一任華人總幹事,而他的秘密身份是國民黨駐京代表,王正廷後來曾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外交家。

由於王正廷社會兼職太多,他對中國大學採取無為而治,學校竟得以自由發展,中國共產黨早在1924年就在中國大學內建立了地下黨組織,李大釗、李達、吳承仕、楊秀峰曾在該校擔任教授,並秘密從事革命活動,而該校培養的學生,諸如李兆麟、馮雪峰、齊燕銘、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黎光等人也都成為職業革命者,曾在不同時期參加過革命活動,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骨幹力量。

中國大學是以國家名字命名的大學,這在世界範圍內還是無先例可尋,孫中山對其傾注了很多心血,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都曾當過名譽總董事,而孔祥熙和孫科則擔任總董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大學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1930年中國大學停辦了預科,將預科改為附屬中學,當年11月依據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大學組織法》規定,當時尚不夠冠名大學資格,又將校名更改為中國學院,但習慣上還是以中國大學稱之,學校後來發展壯大後,也達到了冠名大學稱謂的規定和要求。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該校許多學生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來,中文系李兆麟的老家是遼寧省燈塔縣的,他隨抗日救國團開赴東北,在白山黑水之間開展游擊戰爭,不斷打擊日本侵略者,成為與楊靖宇、周保中等人齊名的抗聯領導人。

1935年12月爆發的「一二.九學生運動」,該校學生會主席董毓華是領導人之一,這位被董必武介紹入黨的中國大學黨組織主要負責人,親自率領大批學生最早到新華門進行請願,隨後又帶領學生參加了抗日大遊行,曾與同學一起奪下軍警手中的水龍頭反射軍警,其場景被記者拍攝下來,成為歷史經典老照片,還曾被中學歷史教科書所引用。

1936年秋,校長王正廷被派往美國出任駐美大使,而代理王正廷主持校務的總務長祁大鵬被師生驅逐出學校,這次驅逐活動就是由該校共產黨組織策劃的,隨後又邀請原北平市長何其鞏出任代理校長,軍人出身的何其鞏竟不負眾望,將校務管理管理的井然有序,竟然代理了十年校長,而擔任校長的第一要務就是為學校募集資金和招募優秀教師。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不久北平就淪陷了,北平城內的國立大學全部搬遷到西南和西北地區繼續辦學,為中華民族保留和延續高等教育的火種,留在京城的只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教會大學及一些不知名的私立學校,當時一些流亡在京津地區的學生,有許多人都插入中國大學各年級學習,而一些不願與日偽合作的教授,也被何其鞏聘任到該校任教。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京大學、北平協和醫學院也被迫停辦,這兩所學校的一些名教授也到中國大學執教,而一些滯留在北平的原國立大學名教授也到該校執教,儘管薪資微薄,也不願到日偽所辦的大學任教。

北平淪陷期間,堅持辦學的只有中國大學、輔仁大學和燕京大學,其中燕京大學一部分遷到四川成都華西壩辦學,由梅貽琦弟弟梅貽寶出任校長,在淪陷區辦學可謂是困難重重,既要與敵偽政權斡旋,又要保持民族氣節,實在是兩難選擇,而中國大學在何其鞏的領導下,做到了學校董事會及一切機構都無變動,絕不接受奴化支配和教育,並拒絕日偽分子進入學校。

1943年中國大學設立文、理、法三個學院,四個學系及一個研究院,完全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大學了,學校為此修訂了組織大綱,何其鞏還在學校圖書館內正廳牆壁上手書了「讀古今中外之書志其大者;以國家民族之任勉我學人」,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跡並以此勉勵學生。

此時來自政府的撥款早已斷絕,學校只能依靠學生的學費來維持運轉,即便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學校不但沒有停辦,反而不斷發展壯大,而且由4個系增加到了10個系,在校生最多時竟達3000餘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原遷往大後方辦學的國立大學紛紛復校,1946年10月何其鞏將代理了十年之久的校長職權移交給原校長王正廷,但到1949年3月,中國大學最終因生源和經費缺乏而被迫停辦,這所學校共存在了36年之久。

學校各院系和師資被合併到華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山西大學等大學,而其附屬中學獨立並相繼更名為新生中學、新英中學和北京市第29中學,校址始終是在前門根願學堂舊址,只是2006年又更名為中山中學,以此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西單鄭王府校址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徵用並一直延續使用至今。

2013年是中國大學建校100周年,北京校友會於4月13日在京舉辦了建校100周年紀念活動,這所被歲月塵封了60多年的大學才漸漸浮出歷史的水面,許多人也是第一次知道,歷史上還有這樣一所大學存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