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太祖制定的制度慣性看明朝滅亡的必然性

史學微末 發佈 2020-01-22T03:54:04+00:00

因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創造了許多先進的科技、文化,並且國力持續的時間空前的長,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骨氣的王朝。不過,從唯物角度看,明朝滅亡也有其必然性,而這個雷,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埋好了。

公元1644年,明朝已經建立了兩百七十餘年,張居正改革也過了六十年,萬曆三大征也才過去四十年,怎麼李自成的農民軍一聲炮響,北京城的三大營連個像樣的反撲也沒有,就土崩瓦解了呢?因為這兩百餘年來大明太祖高皇帝種下的惡果終於爆發了。

雖然從個人情感角度來看,是很不希望明朝滅亡的。因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創造了許多先進的科技、文化,並且國力持續的時間空前的長,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骨氣的王朝。不過,從唯物角度看,明朝滅亡也有其必然性,而這個雷,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埋好了。


公元1368年,大明朝在南京建立,隨後其北伐軍橫掃整個中國北方,把堂堂蒙古大汗兼元朝皇帝元順帝打回老家放羊去了。接著老朱繼續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等割據政權。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軍隊,解除了其對明朝邊境的威脅。外來威脅沒了,全國開始太平了,皇帝是看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是越來越不順眼了。朱元璋為了自己,也為了讓子孫後代繼續穩坐皇位,開始著手創立一套嚴密的制度,來禁錮天下人。

朱元璋出身底層,純粹的泥腿子出生。當了皇帝後為了維護自己皇帝權威,創立了一套高度專治的中央集權制度。後來又嫌宰相制度礙眼,乾脆把這個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廢除掉,並把它寫入法律。把全國軍政大權高度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為了更好地控制天下臣民,朱元璋還創立了一整套登峰造極的森嚴等級制,這種等級制度事無巨細,皇帝該穿什麼衣服,大臣什麼等級該住什麼房子,就連百姓結婚都有詳細的規定。總之,就一句話,天下人聽皇帝的就行了。


不過朱元璋也很清楚,這種高度集中的君主專治和「唯上是從」的森嚴等級制是遠遠不夠的。誰知道這些貪官污吏會背著皇帝幹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那些不遵紀守法的刁民會不會在全國各地流竄,增加帝國統治成本。必須另立政策來禁錮他們。

因此就有了刑戳與監察為手段的監察制度和明朝賦稅制度,有了監察機構,明太祖可以隨時知曉天下臣工對皇帝的威脅程度和對時政的看法。賦稅制度是以農業稅為主,也就是說只要是明朝人,一律要用農產品等實物交稅,這就是變相把農民禁錮在土地上。

太祖不僅制定了這些政策,還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的這些制度的傳承:(凡廣耳目,不偏聽,所以防壅蔽而通下情也。《皇明祖訓》)這些制度為大明奠定了兩百餘年的基業,但也給大明培育出兩個毒瘤:吏治敗壞、財政困難。


吏治敗壞

朱元璋一手創立了明朝監察制度,並且皇帝握有最高監察權。

在專制制度下最高監察權歸於皇帝,整個監察過程都必須請旨進行,最後由皇帝裁決,御史只是皇權的御用工具。明代的監察制度也染上了中國監察的通病——由於明代皇權至重,監察官員的主要職能偏重與作為皇帝耳目,皇帝心腹,因此他們的反貪作用是很有限的。


但是這些監察機構及其接近權利核心,也就越容易產生腐敗。而且監察機構還沒有相應的制度予以監督,「唯上是從」在這裡暴露無遺。

這也好理解,因為專制的中央集權,天下大事都由皇帝決定,而皇帝又管不了這麼多事情,只能分一部分權利給監察機構,而監察機構又因為代理皇權獲得更多的貪污受賄的機會。

明朝官員薪俸非常低,只能維持溫飽,而大多數讀書人寒窗苦讀數十載,當了官發現自己連家人都養不了,他們會甘心嗎?因此,他們就運用皇權給予的權利來給自己攫取實惠。

由於普遍的低薪制和代理皇權的特性,導致明朝官場達到了一個空前腐敗的程度。因為集權的特性,明朝官僚機構成為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各級官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監察官員手上,而監察官員也需要官吏的供奉來維持奢扉的生活。因此,官場官官相護成為常態,弄權貪賄就成為當官的必備技能。要是不貪污,不受賄,反倒成為官場的一個奇葩。


到了晚明官場上

今之世局,何處非用錢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愛錢之人!臣起家縣令,今居言路,如以官言之,則縣官為行賄之首,而給事為納賄之魁。州縣之俸薪幾何?而上司票取,撫按薦謝,考滿朝覲,有費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銀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至於科道,尤為膻藪,據臣兩月內,辭饋金五百餘。以臣絕無交際之人而有此,余可知矣。《崇禎長篇》

明朝官場的巨大含金量可見一斑,這樣的官場自然吸引力絕大部分社會精英投身其中,而越來越多的精英投入其中,反過來加速了官場的腐敗,畢竟千里做官只為錢嘛,海瑞這樣的人只能是官場中的另類,根本存在不了多久。

朱元璋給後代制定的制度就像一個瘸子用破拐杖,你是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大明朝就像一個瘸子,跌跌撞撞的度過了兩百餘年,終於到了快撐不住的時候了。

崇禎繼承的國家就是這樣一個被官場碩鼠蛀空了根基的明朝,仿佛大雨中的茅草屋,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崇禎也不是不想把這些貪官污吏消滅掉。但是明朝之所以朽爛至到當時的地步,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

明朝官員腐敗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創立的那套高度畸形的中央集權制度,崇禎如果要讓國家轉危為安,就必須修改朱元璋的政治體制。


可是經過兩百餘年的政治慣性,朱元璋創立的祖制改起來談何容易,打擊腐敗是必要的,但還是由監察官員出手。

問題是,在腐敗無孔不人的明末,奉命反腐的各級監察官員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由這些被貪污腐敗朽爛了內心的監察官員去反腐,和賊喊捉賊有什麼區別?皇帝派出去的監察官員欺上瞞下,一方面打著反貪的旗號向貪官索取賄賂,從落網的貪官碗裡分一杯羹。一方面又大量介入黨爭,成為官場黨派的惡犬。試問,這樣的監察體制,這樣的吏治,這樣的國家精英,大明還能好起來嗎?

財政

而且,在王朝的末世中繼續使用朱元璋的過時體制,也極大地損傷了明朝的經濟能力。

因為明朝初年運河還沒有疏通,軍屯又發展得很紮實,徭役是無償的。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稅畝八百萬餘頃(一億兩千萬畝),征糧2950萬石,下旨「永不起科」。從此,帝國的稅賦就按這個數額收取,無論是新開墾的土地,還是增加的糧食產量,都不作為新的田賦起科。但朱元璋沒有料到,時間是可以沖淡一切的,明初這個低的可憐的稅收已經無法再滿足後期帝國的開支。


為什麼呢?朱元璋明顯沒有料到時代的發展,明朝後期的經濟形勢和明初有著天壤之別:朱元璋當政時中國是純農業社會,土地稅是國家的主要財政收人:明朝後期,工商業開始繁榮,並成為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

1.明代的稅收過低,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

2.明代的稅收幾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裡沒有增加(實際上是不斷減少,農業稅減少,商業稅減少的更多)

3.明代晚期人們對任何一次增稅的行為都叫苦連天,以至當政府試圖增加賦稅時阻力重重

——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黃仁宇

明末商業化程度高的話就加商業稅就行了,朱元璋制定的商業稅標準「三十取一」,以這個為基礎再加商業稅不就行了嗎?其實沒那麼簡單,由於財富從農業轉向商業,那些官僚集團跟商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商業已經成為官僚集團的聚寶盆,官僚集團根本不容許別人觸碰自己的禁臠。當皇帝想加征商業稅時,都會遭到文官們的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遵守祖宗成法」,而皇帝還不能和全體官僚作對,在這種文官政治下,離開了官僚們則什麼事情也幹不成。但是遼東皇太極和西北李自成都要軍費去攻打啊!於是崇禎只能加派以農業稅為基礎的「三餉」,崇禎進行「三餉」的徵收其稅不高,可是徵收的人群卻依然是那些早已經食不果腹,失去土地的農民,連吃的都沒有,又哪裡有錢交稅。這就導致及其嚴重的惡性循環,有錢的人不交稅,沒錢的農民要交一天比一天多的稅。農民起義就像滾雪球一樣,在三餉的基礎上越滾越大。


明朝後期,在朝廷財力捉襟見肘的被動形勢下,崇禎一方面在全國加派三餉; 一方面又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百萬大軍,而這些還是必須保持的,絲毫沒有裁剪的餘地。就這樣,崇禎用著一天比一天少的錢,去供養一天比一天多的寄生階級,這樣的形式,就算太祖朱元璋在世,恐怕也無力回天吧!

結束

就這樣,崇禎守著被貪污腐敗和財政困難蛀空的大明王朝,作為皇帝,崇禎縱然有心殺賊,可惜在這套腐朽的制度下也是無力回天。

打擊腐敗吧,由於老祖宗傳下來的人事體制是不可撼動的,而這樣的人事體制又給帝國源源不斷的產生貪官。面對滿朝貪官,連老祖宗都解決不了的事情,崇禎如之奈何?

改革財政體制吧,朱元璋這個政治天才設立的財政體制傳到崇禎期間已經千瘡百孔,但又不容更改。明朝的財政體制就像一個行將就木的人。開慢藥,沒效果;開猛藥,又怕直接把帝國藥死了。只好慢慢等死了。

所以,當最後的時刻來臨時,崇禎孤零零地一個人去了煤山。不知道他在陰間見到老祖宗朱元璋,該怎麼向朱元璋訴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