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誰在痛罵那個「早熟」的王朝?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12-12T21:30:16+00:00

作者:徐飛 大秦帝國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這在短促的時間裡,帝國的一系列制度創新,卻決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走向。毛澤東在他這輩子寫的最後一首詩中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作者:徐飛


大秦帝國只有短短的十四年。


但是這在短促的時間裡,帝國的一系列制度創新,卻決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走向。毛澤東在他這輩子寫的最後一首詩中說: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所謂「祖龍」,就是指秦始皇,後世百代都實行的「秦政」,指的是中央集權制度。錢穆先生曾評價這個「秦政」是「超時代的政治早熟」,即中國在公元之前,已擁有二十世紀超級國家的形態,皇帝可以直接派遣官僚向幾千萬人民徵兵抽稅受理訴訟及刑事案件,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這就是著名的「中華文明早熟論」


▲《大秦賦》中的嬴政


01

無力回天的周天子


周朝立國之後,天子號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天子不可能直接控制全部國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只能將領土大規模封給諸侯,並通過他們對那些地區實行間接的統治。


而在諸侯國內部,諸侯還可以繼續將自己的領土封給自己的後裔和功臣,他們可以再進行「封建」。如此層層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但是,這個金字塔中只有諸侯在名義上要效忠天子,卿大夫和士只需要效忠自己的國君就行了。


這就像是總公司把全國市場都分給了地區分公司,讓你們自行管理,你們只要按時交一部分利潤給總公司就行了。


實行分封制初期並沒有問題,要不然西周國祚也不會超過二百五十年。但是,過了幾代之後,諸侯國與周王室之間的感情紐帶漸漸鬆弛,開始各行其是。


大的分公司兼并了很多小的分公司,「齊桓公並國三十五」,「晉獻公並國十七,降國三十八」,「楚莊王並國二十六」,「秦穆公滅國二十」等等。這些分公司做大做強,都想著要單獨融資上市了。為了壟斷全國市場,各大分公司都競相圈錢圈地,拉攏投資,誰也不把總公司的董事長放在眼裡了。


總公司名存實亡,到了東周末年,天子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降到最低點,辦公樓也只有一座,手下員工也就剩下幾個保安大爺和保潔阿姨。


眼看總公司被一步步架空,有些文職人員就於心不忍,畢竟這是一個八百年老店,一旦倒塌,可能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滅頂之災。有個叫孔子的人就認為,要想拯救這家老店,就必須恢復老店最初的管理制度——禮。


禮規定各個管理層的領導都有自己相應的權力待遇,不可隨便更改。例如領導在家開party,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隊,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孔子》劇照


這套管理制度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只在於總公司執法不嚴,很多管理層也不自覺遵守。例如:


那個魯國的大夫季孫氏,他開party居然請了六十四人的舞蹈隊,這樣的事他都敢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是他不敢做出來的呢?孔子快被這種人氣死了。


孔子一邊嚴厲譴責季孫氏這種無法無天的人,一邊大聲疾呼各級領導都要按「禮」來辦事,不然「禮崩樂壞」,天下會大亂的。


可是諸侯們沒人聽他的,都在忙著搶市場。孔子最後沒辦法了,賭氣說,你們都裝聾作啞,那好,我就坐船去海外,從此再也不管這片土地上的爛攤子了。


還有叫墨翟的人,他認為所有的分公司都應該秉持「兼愛」、「非攻」的精神,團結合作,共創未來,而不是天天文攻武鬥,就想著擠占別人的市場。墨翟跟孔子那一派互相看不順眼,孔子說,你兼愛啥呀,你愛自己的老婆,難道你也能同樣的愛自己的兒媳婦?這不是胡扯八道嘛。


最初,分公司的管理制度也都是「禮」,卿大夫要效忠國君,士要效忠自己的卿大夫,但並不一定要效忠國君。這就好比銷售部門的銷售們只聽銷售主管的話,卻不聽分公司總經理的話。


久而久之,銷售主管們掌握了大量的客戶資源,帶來了大批訂單,覺得總經理也不過是個只會看公文的廢物。於是,他們就想取而代之。公元前386年,齊康公被士大夫田和驅逐出國,流放到海上。田和自立為國君,成為齊國分公司的總經理。由此可見,「禮」也無法保證分公司內部的穩定。


各個大分公司都知道,要想快速擴張,占據上風,就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公司管理制度。於是,大家都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其中比較成功的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等等。


然而,這些變法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堅持下去,沒能幫助公司持續的做大做強。


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


02

秦國的崛起


秦國地處西陲,在政治、軍事、文化各領域都很落後。在關東人眼裡,秦國就是咱們重點扶貧的對象。


秦國的君主很要強,心想別人看不起我,那不行啊,咱得支棱起來啊!公元前361年,總經理秦孝公招募商鞅,讓他作為副總經理制定改革政策。


商鞅的變法主要內容主要有四點:一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鼓勵軍功,使升官和軍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以後銷售部門的升職加薪,要看各個銷售人員的業績,業績好的,可以多給提成,可以獨立帶團隊;業績不好的,立馬將你降薪,甚至解僱你。而以前那些在銷售部門作威作福的老幹部們,全部開掉;


▲《大秦賦》中的秦軍


二是編定戶籍,實行縣制;總經理直接任命部門總監,總監下面的小主管們,也全部由總經理任命。在商鞅的眼裡,只有能者可以居上。


三是獎勵耕織,重本抑末,發展經濟;公司抓主要產品生產,好比當年賈伯斯回歸蘋果,砍掉了上百個研發項目,只專心做幾個產品;


四是「燔詩書而明法令」,也就是加強思想控制來穩定新法。公司天天給員工灌輸狼性文化,牆上都貼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類的標語。


商鞅的改革激發了所有銷售人員的工作熱情,他們一個個就像是喝了成功學大師精心熬制的雞湯,向其他分公司發起猛烈的進攻。


總經理由於可以控制全公司的所有總監和小主管,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度整個公司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總經理一聲令下,大家都要996,通過拚命加班來提高公司的整體競爭力。總經理也能通過延長加班時間而不給加班費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榨取員工的剩餘價值,增加自己的資本積累。


其他分公司的銷售部門根本干不過他們,只得一個個退出市場,把蛋糕和奶酪都讓給秦國。


大秦的總經理放眼天下,邪魅一笑,對著其他分公司的經理說道「不好意思,你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公元前256年,總公司正式宣告垮台。


公元前236年,大秦新任總經理嬴政開始吞併關東六大分公司的戰爭,只用了十五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他就完成了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霸業。


中國歷史,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國在當時這樣一個廣大地域之內達到統一,是世界獨一無二的,也是不可思議的。直至今天,歐洲要在歐盟之下統一起來,仍然困難重重,連書同文、車同軌也做不到。


這是第一個奇蹟。


▲《大秦賦》中的嬴政


03

全國推行郡縣制


第二個奇蹟是帝國開創的郡縣制,確立了非血緣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統治。分封制被徹底廢除,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種嚴密的金字塔式的政治架構。


儘管郡縣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萌芽,但是只有大秦帝國有能力把郡縣制確定下來,並推行到全國各地。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郡下設若干縣,縣令、縣長由皇帝任免。


弗朗西斯·福山曾多次引用「早熟論」的觀點定義中國的國家成長,「依馬克斯·韋伯的標準,中國出現的國家比其他任何一個更為現代。中國人建立了統一和多層次的官僚行政機構,這是在希臘或羅馬從未發生的。」


到底有多早熟,我們可以拿鄰居日本來做比較。1871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召集了在京的五十六名藩知事,宣布「廢藩置縣」。二百六十一藩被撒銷,全國統一區劃,設置三府三百零二縣。年底又調整為三府七十二縣,並由中央政府任命了府縣知事。國家接收了各藩的貢賦徵收權。至此,日本才終於全面廢除了封建的幕藩領主統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


而大秦帝國建立郡縣制是在什麼時候?公元前221年。


帝國的開創者嬴政很清楚,郡縣制是為了服務中央集權,而郡縣制的配套措施,也必須立馬跟上。


▲《大秦賦》中的帝國丞相李斯


於是,帝國要修通行全國的高速公路,方便全國範圍內軍隊調動、郵傳驛遞、情報傳送等的大量需要。嬴政以首都咸陽為中心,擴建九條線,譬如咸陽至廣東線、咸陽至雲南線、咸陽至四川線、咸陽至甘肅線、咸陽至內蒙線、咸陽至河北線、咸陽至山東線等,奠定秦國主要交通幹道路網。


為了方便車輛的製造,嬴政又規定「車同軌」,所有車輛的輪子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不按標準製造的車,不發車輛行駛證。


於是,帝國要推廣統一的文字,即小篆。周天子的時代,中國人各地的語言文字都不太一樣,有的地方的人講「俺稀罕你」,另一個地方的人講「俄中意雷啊」,根本沒法交流。老百姓要這麼講也就算了,各地的官員也都各講各的,給全國的行政工作會帶來很多麻煩。但是,方言是難以短期改變的,能短期改變的只有文字,所以才要「書同文」。


於是,帝國要統一度量衡,這個沒什麼好說的,起碼大家去菜市場買菜不再因為計重標準不同而扯皮不清。從秦朝開始,歷朝度量衡都全國統一,一直沿襲至今。


於是,帝國要制定統一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以前扶老人,這個國家認為扶人者是助人為樂,那個國家卻認為扶人者本身有罪,「人不是你撞得你為什麼要扶」,這就會導致老百姓的思想混亂,茫然無措。要想維持社會發展,政治長治久安,就必須「行同倫」。嬴政還規定各地官吏來負責教化民眾,以帝國的法律作為教材。


嬴政的這些政策,其實也是秦化政策,畢竟這都是將已經在秦國推行已久的政策推廣到全國,要將不同文化傳統的人,都變成秦人。連我們現在被稱為中國人(Chinese),都是秦(Chin)的人的意思。


04

帝國灰飛煙滅


帝國建立的郡縣制度,讓嬴政可以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的所有資源,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各種宏圖偉業。「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是軍事行動;「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及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再加上修長城、修馳道、修皇陵,這都是大型的硬體工程。


全國老百姓一天到晚不是在給國家打仗,就是在給國家打工。雖然有些硬體工程對老百姓的生計也有好處,例如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靈渠。


嬴政統一六國後,發動50萬大軍征討廣西,但是,這片地區地形十分複雜,秦軍因為需要分兵防守要道而導致兵力枯竭,遭到當地民族的頑強抵抗,整整三年,秦軍不得前進一步。


嬴政為了戰事順利,便徵兵修建一條人工運河,連接湘江和灕江,以供物資從水路運抵前線,秦軍這才得以迅速征服嶺南地區。靈渠的存在,雖然最初是為戰爭考慮,但是對平民百姓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因為它構建了一個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成為自古以來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


但是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修這些工程的的確確是痛苦不堪的。拿不到工錢倒還是小事,活活累死在工地上都是普遍現象。


嬴政自以為這套制度可以無限制的透支民力,所以肆無忌憚,就像是一個剛畢業的女大學生用花唄、借唄瘋狂的買包包買口紅,卻不知道這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


單在兵役上,五嶺戍兵五十萬,長城戍兵三十萬,還有多少死傷的軍民不計其數,大修驪山墓與阿房宮,動輒至少七十萬多人。勞民傷財,天怒人怨。


不僅如此,嬴政的嚴刑峻法也非常的過分,老百姓動輒就是死罪。秦二世元年,朝廷徵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吳廣、陳勝與其他900名窮苦百姓在兩名秦吏押送下,日夜兼程趕往漁陽,行至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律是要全部砍頭的。


陳勝、吳廣心想,你這也太不人道了,反正都是一死,那我們還不如造反,跟你決一死戰,說不定還能革命成功,成就一番事業。


說干就干,兩人一番裝神弄鬼之後,對老鄉們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劇照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陳勝、吳廣帶領人民群眾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合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大秦幾代君主辛辛苦苦造就的偉業,就這樣快速的坍塌。


大秦帝國迅速崩潰的原因,歷朝歷代,眾說紛紜。傳統的主流說法是,秦國統治者暴虐無度,峻法嚴刑,不施仁政,最終導致民心盡失。漢代賈誼的《過秦論》有言曰: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嬴政為政不仁,自然是大秦帝國灰飛煙滅的原因之一,但是否是主導原因?諸多歷史學家都有著各自的精妙見解,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贅述。


05

中國近代為什麼會落後?


筆者所好奇的是,為什麼中國很早就建立了現代國家的形態,但是近代卻又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一次次被動挨打,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過早地建立了現代國家的形態,因為那時人類的認識水平還不健全,最後導致中國走入專制的死胡同。在這個死胡同里,中國沒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可以對抗帝制。


反觀17世紀英國革命,宗教和貴族的力量非常強大,成為反對國王最主要的力量。日本明治維新也是如此,地方藩屬起兵挑戰幕府,最後逼迫幕府將軍大政奉還。英國和日本能較快地開啟現代化進程,和它們處於封建時代有較大關係。


筆者雖然學識淺陋,思想淺薄,但是也想斗膽質疑一下大師的觀點。的確,中國沒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可以對抗帝制,但是,帝制就一定是阻礙社會變革的力量?


在北宋,有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辦法,在明朝,有明穆宗支持的隆慶開關,在清朝,有光緒帝支持的戊戌變法。除了皇帝,帝國的政治高層也經常主導各種變法,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的張居正改革。


而且帝制未必就是皇帝一人說了算,錢穆自己也說,到了北宋,皇權有所加強,但士大夫的力量也同時加強,士大夫真正掌握了所謂的「道統」,君臣契約、台諫制對君權和相權進行制約,北宋達到了中國政治文明的高峰。


即使是在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清朝,晚期也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這樣的強大的地方政治勢力,足以左右整個朝政。


可能的原因應該是,雖然秦始皇締造了一個西方19世紀才出現的行政官僚體制,但是由於政治過於早熟,各種管治技術、制度、架構等都欠成熟,也就是說,軟體和硬體嚴重的不配套。


漢初皇帝為什麼要與功臣集團和地方勢力合作共存?主要還是考慮到秦始皇以武力統一天下,實行以秦法逼使東方各國遺民服從,但秦朝土崩瓦解,足以證明只靠專制皇權不可能維持帝國的安定。


皇帝雖然地位至高無上,但皇權的實現,不僅需要龐大的官僚系統的支持,還需要地方勢力的合作,否則僅憑皇帝個人的意志和能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駕馭龐大而複雜的中華帝國。


從漢朝到隋唐,宗法封建制仍然延續了相當時間,實際上是半封建半官僚制,這種現象被歷史學家們稱之為歷史的反動。即便是官僚制,也受到人身關係的深刻影響,九品中正制,由於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使得血緣門第成為官員錄取的絕對條件,導致帝國內部出現大量的豪門權貴,他們把持朝政,使的官僚們不再完全聽命於皇帝;


隋唐的科舉,雖然建立了一套新的選官制度,但另一種「任人唯親」無法避免。那些考中舉或中進士的書生,成為主考官「門生」,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師生關係。這種特殊的依附關係,結成了無形的利益集團,凝聚到一定程度足以掌控朝政,威脅皇權。


▲嬴政的生父據說是呂不韋,他在偷笑


通常,一個讀書人要想完全脫產,安心的學習、備考,就必須獲得整個家族的經濟支持。讀書人通過科舉成為官員,是整個家族的期待和光宗耀祖的事業。


因此,官員就要通過謀取各種好處報恩於家族,於是官場腐敗難以遏制;同時,受各種人情關係的影響,官員也很難秉公執法,法外開恩無所不在。表面上,官員拿的都是皇帝給的俸祿,但其實他們往往並不完全效忠皇帝。


皇帝要維繫官僚體制的運行,就必須遵守「用恩惠交換忠誠」的規則。然而恩惠的資源終究有限,各代王朝的官場最後都患上冗員懈怠、顢頇貪腐的通病。


尤其是在清朝,官僚的正式工資都很低,根本不足以養家餬口,於是官員們都紛紛想盡各種辦法撈錢,使得腐敗之風無法遏制,瓦解了帝國的根基。


新舊交纏,難分難解,舊的死死的拖住了新的,充分反映了中國國家成長的複雜性和曲折性。馬克思認為,西方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由於新形成的各社會階級的衝突而被炸毀。代之而起的是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而國家的基層單位已經不是血族團體,而是地區團體了」,「平民的勝利炸毀了舊的血族制度,並在它的廢墟上面建立了國家」。


而在中國,由於農業生產等歷史條件,在產生了以地域和財產關係為基礎的國家政權之後,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不僅沒有被炸毀,反而以新的形式保留和延續下來,由此使得中國的國家成長具有與西方不同的路徑。



簡而言之,西方的發展是新陳代謝,中國的發展則是新陳糾葛。當西方開足馬力向前進的時候,中國卻被舊的傳統和規則抱住大腿,死活不撒手。


大家看晚清戊戌變法,都到了快亡國滅種的時候,康有為一派和張之洞一派還在因為孔子是否改制的問題在暗地裡斗的臉紅脖子粗。


最後再說一句,大秦其實根本沒有什麼「賦」。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

2、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4年;

3、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

4、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三聯書店,1997年版;

5、徐勇《關係中的國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

6、馬平安《中國政治史大綱》,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版;

7、岳慶平《中國的家與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