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戰敗後,法國為何沒像二戰後的德國般慘遭分區占領?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1-08-10T05:14:42.345716+00:00

文|逆北01拿破崙戰敗,如何防範法國東山再起?對於19世紀初的歐洲來說,拿破崙是一個可怖的存在。

文|逆北

01拿破崙戰敗,如何防範法國東山再起?

對於19世紀初的歐洲來說,拿破崙是一個可怖的存在。

普魯士、奧地利、沙皇俄國等等這些歐陸傳統強國,都先後敗於拿破崙手下,而英國雖然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給予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重創,但英國優勢也僅限於海上,且這場戰爭還讓他們犧牲掉了英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納爾遜。

在從法國大革命以來便已全面開動的法蘭西軍事機器的陣陣轟鳴下,歐洲大陸的秩序已經不再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體系那種「天主教-新教國家」的均勢對抗,而代之以拿破崙主導下的新秩序。

在東歐,拿破崙恢復了波蘭人的華沙公國,通過扶植波蘭人的獨立政權來遏制沙皇俄國的東擴與普魯士崛起的野心。

在中歐,拿破崙支持下的一部分德意志邦國組成了萊茵邦聯,成為法國東部邊境的重要屏障,除此之外,一度在歐洲混戰中保持中立的瑞士與尼德蘭也被法軍進駐,「保護起來」。

在伊比利亞半島,法國人利用西班牙吞併葡萄牙的慾望,趁機派朱諾率軍進入,一面把葡萄牙國王趕到了巴西,一面則「順手牽羊」,突襲占領馬德里,將拿破崙的哥哥約瑟夫推上了西班牙國王的寶座。曾經在歐洲顯赫一時的波旁家族與哈布斯堡家族都因為政治權勢的喪失而黯然失色。歐洲大部分國家表面上不得不對拿破崙更加恭順,以換取現狀的維持,但內心的恐懼與仇恨,卻不斷積壓,只等拿破崙一棋走錯,便傾泄向他與他的法國。

這個機會很快來到了,由於樹敵過多,拿破崙在結束了遠征俄國的戰事後,很快陷入了普奧等國的圍攻之中,在萊比錫戰場,拿破崙本有望翻盤,但由於友軍中途倒戈,使得其防線全面瓦解。自知大勢已去的拿破崙被迫交出皇位,前往厄爾巴島。半年後,拿破崙試圖藉助國內對波旁家族的不滿東山再起,結果再度於滑鐵盧戰敗。

面對威靈頓公爵和布呂歇爾兩路反法軍隊的夾擊,拿破崙終於意識到,屬於自己的世紀,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拿破崙失敗了,曾經被他打壓過,甚至征服過的力量紛紛抬頭。他們太害怕法國了,不但怕法國曾經出現過拿破崙這樣的戰爭霸王,還怕自己再被納入到法國一手主導下的歐洲體系當中。因此,懲治法國,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目標。

對於如何處置戰敗國,相信人們都了解二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於德國的分區占領。

當時的德國被一分為四,由美蘇英法派軍進駐。那麼這樣一種做法,為什麼沒有在19世紀初期被用到法國身上呢?

如果單從戰爭影響方面來考慮,拿破崙給歐洲國家造成的震懾,絲毫不亞於第三帝國。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以反法聯軍僅僅占領法國東北邊境的幾個堡壘,另外要求法軍退出義大利、尼德蘭和瑞士而匆匆了事。

不但如此,當法國繳納全部賠款後,反法聯軍便由法國撤退。這樣一種處置結果,對於法國而言,可以說是再寬鬆不過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法國在拿破崙戰敗後,逃脫被分區占領的殘酷命運呢?

其實,之所以造成這樣一種結果。並非是反法同盟「發善心」那麼簡單,而是與拿破崙權力來源、法國代表的努力,以及歐洲國家之間的複雜矛盾,都有著不小的關係。

02拿破崙崛起的模式與希特勒有本質差異

接下來,咱們先來說第一個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英等國對德國實施軍事上的分區占領,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政府,有著深厚的民間法西斯運動基礎,所以要想斬草除根,維護反法西斯戰爭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就必須從社會上清除法西斯的影響。

拿破崙不同!

拿破崙奪權建立軍事獨裁,以及1804年稱帝,走的都是「上層路線」,是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法國絕大多數民眾,對於拿破崙的上台都是採取了一種中立旁觀的態度,而拿破崙恰也沒有像納粹那樣系統的極權組織來支撐自己的統治,有的只是他所創造的「軍事奇蹟」,所以拿破崙政權相比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是非常虛弱的。

當他在滑鐵盧兵敗後,反法同盟沒費多少力氣就擁立波旁王朝復辟,重新建立起對法國的專制統治。此時若再對法國實施所謂分區占領,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03法方代表利用列強矛盾,避免本國被過度削弱

第二,早在拿破崙征俄失敗前夕,法國內部的一部分高層要員便已經開始考慮退路。這些軍政要員以外交大臣塔列朗為代表,暗中與反法同盟進行溝通,試圖促成從拿破崙退位到波旁家族復辟的平穩過渡。

塔列朗等這樣做遠非是因為對波旁家族存在什麼忠心或者好感,而是因為當時的波旁家族,是站在反法同盟一邊的,是得到英奧等同情與支持的。

如果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成功,那麼等於說法國也屬於戰勝國,從法理上講,失敗的責任只需要推給拿破崙和他的一部分親信來承擔即可。塔列朗將這樣一種做法的精神概括為是「正統主義」。

他的構思,很快得到了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讚許,因為他們這樣做不但可以讓法國回到傳統帝制的軌道上,還能推而廣之,恢復其他曾被拿破崙推翻的歐洲封建家族統治。

於是,在擊敗拿破崙後重建秩序的維也納會議上,法國不但得到了維持1790年波旁家族統治時期的疆界的保證,還同之前被自己打擊過的奧地利與英國重歸於好。三方甚至暗中締結了軍事同盟,約定共同對抗俄國與普魯士的西擴。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法國巧妙避免了被分裂的危機。

讀者朋友可能又會納悶了,奧地利跟法國重歸於好還能理解,為什麼英國也會跟法國關係迅速升溫呢?

這便又涉及到第三個原因了。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一直以躲在幕後出錢出槍枝持普奧俄等國為主,而自己派到陸上的作戰部隊,僅以在葡萄牙和尼德蘭的為主。對於英國來說,他並沒有在歐陸獲取領土、確立霸權的野心,能把海洋霸權攥在手裡,對他來說就相當不錯了。但是,英國自己不稱霸,也絕不會允許其他歐洲國家在歐陸建立絕對權威,因此,當拿破崙試圖用自己手中的劍來規劃歐陸政治秩序時,必然要受到英國的積極抵制。

而現在,拿破崙已經被軟禁於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東山再起幾乎無從談起,按道理來說,歐陸暫時不會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了。但是,普魯士和俄國可不會那麼容易被滿足,在與拿破崙的戰爭中,他們不但吸收法軍的戰術和武器等優勢,改進升級了自己的戰爭機器,還想藉助「打倒拿破崙有功」,來扮演「拿破崙帝國第二」的角色。這自然是英國所無法容忍的。

因此,避免過度削弱法國,好利用他來牽制沙皇俄國與普魯士,成為了倫敦高層新的對外戰略。而塔列朗等摸准了倫敦的脈,順勢而動,與英國積極結好,使法國得以扭轉了外交上孤立的局面,進而扮演英國「歐陸均勢戰略」馬前卒的角色。

至於奧地利方面,也擔心普魯士的崛起會影響到他在德意志邦國中的影響力,因此希望藉助法國來牽制柏林方面的行動,削弱法國太多自然也不符合維也納宮廷的利益。於是,在英國和奧地利的共同協助下,法國不但沒有因為拿破崙的戰敗而損失多少領土,反而迅速重返歐洲大國陣營。

04法國重返大國行列

公元1818年,在俄國與奧地利支持下的法軍出兵西班牙,鎮壓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底層民眾暴動,這場勝利不但讓之前法國在西班牙的統治失敗陰霾一掃而空,還幫助法國贏得了俄國和普奧君主的讚許。

對於歐洲其他國家來說,法國現在已經不再是拿破崙統治時候那個咄咄逼人的對手,而是維護維也納會議所確定的新秩序的重要支柱。一個有利於法國東山再起的國際局面出現了。

告別了拿破崙一世後的法國政治精英倒也精明,通過對以往失敗的反思,他們也逐漸認清了自己無法在歐陸取得更大利益(取得了也守不住),而是改之以在海外積極擴張。

在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法國在歐陸雖然僅保留有義大利的少量駐軍,但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他們卻與英國攜起手來痛打沙皇俄國,逼得沙皇自殺。

而在北非和亞洲的中南半島,法國更是積極擴張,建立自己的全球殖民地。這樣一種做法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反映了法國戰略重心從歐陸的轉移。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戰敗,也暗示了法國在歐陸「轉攻為守」的力量衰退。這樣一種結果,或許多少也能從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上,發現些許端倪。

總之,要想儘可能全面理解法國在拿破崙戰敗後逃脫被「分區占領」的命運的問題,還需要將其放置於19世紀整個歐洲大陸的強國博弈環境中,才能得到接近真相的解答。


參考文獻: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一名《法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沃爾弗拉姆·希曼《梅特涅:帝國與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