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抗疫海報的護士,歲末再次穿上了防護服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1-08-09T22:03:24.684483+00:00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護士天津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在武漢天河機場,新華社記者拍下一張她戴著口罩揮手作別的照片,感動了很多人這是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拍攝的張碩(拼版照片)(1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年初,那場波瀾壯闊的抗疫還歷歷在目;年尾,張碩又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走進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護士

天津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武漢天河機場,新華社記者拍下一張她戴著口罩揮手作別的照片,感動了很多人

這是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拍攝的張碩(拼版照片)(1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年初,那場波瀾壯闊的抗疫還歷歷在目;年尾,張碩又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走進了「紅區」。

不過這一次,她會告訴那些被隔離的入境人員,「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回到家、回到祖國,就是最安全的」。

因為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在上一個寒冬里,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白衣戰士逆行出征,全國10%的重症醫護人員齊集武漢;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外的16個市州及縣級市。

這其中,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後」「00後」。

作為這宏大數字中的一員,因一張新聞照片而「出名」的28歲張碩說,她不是英雄,只是一名普通的「90後」護士。

「從小孩變成一個大人、一個戰士,

竟然只需要這麼短的時間」

再次進入「紅區」之前,張碩戴著口罩接受記者的採訪。

2020年3月17日,她跟隨天津支援湖北醫療隊返津時,在武漢天河機場被新華社記者拍下一張戴著口罩揮手作別的照片——青春的臉龐、堅定的眼神,左肩的五星紅旗熠熠生輝。那張照片,上過不少媒體的頭版、首頁,還被海報、張貼畫反覆使用,那回眸一別,感動了很多人。

張碩在武漢天河機場向送行的人們揮手告別(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時間軸回到除夕夜,她接到通知,大年初一從山東老家回津,大年初二便前往武漢。

作為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的一名護士,在那個舉國抗疫的春節,這名「90後」成了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中的一員。

「初心非常單純,什麼也沒想,就是往前沖。」張碩態度堅決,柔中帶剛。

張碩下定決心只用了幾秒鐘。後來她說,畢竟自己沒什麼負擔,沒有組建家庭。少了後顧之憂,趁著年輕,實現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張碩在穿防護服準備進入「紅區」工作(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出發前一夜,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她把留了多年的長髮剪短,並反覆學習各種防護培訓視頻,與醫院另外兩位同批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共同練習穿脫一套防護服,直到將防護服練到「破皮」為止。

「那一晚,我失眠了。閉上眼睛,腦海里都是媽媽牽掛的淚眼。」張碩眼中噙著淚花。

在武漢參與了52天的「戰鬥」,瘦瘦弱弱的女孩飛速長大。「從小孩變成一個大人、一個戰士,竟然只需要這麼短的時間。」

再回憶起那時的一幕幕,依然分秒清晰。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拍攝的張碩(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她記得,最初每天用戰戰兢兢的心情,盯著生命體徵監護儀上的一串串數字。

核對病患姓名和床號、為其輸液、發放口服藥、測體溫和血氧飽和度、照顧病人飲食起居……隨著工作逐漸熟練,她也愈發輕車熟路。由於長時間「隔絕」在防護服里,張碩經常會被汗水浸透,感到憋氣、頭暈。

「工作期間,我穿上了紙尿褲。」張碩說,每次下班脫去那身防護服,身體就像「解放」一樣。

在武漢,張碩火線入黨。胸前的黨徽凝結了52天來的辛勞與汗水,意義非凡。

離開武漢前的那一夜,她又失眠了。用她的話說,竟比失戀還難受。

天津支援武漢醫護人員組建了一個微信群。戰「疫」中,群里每天都會滾動幾百、上千條的工作信息。可當那天收到返程的信息後,群里陷入了集體的沉默。

「鴉雀無聲,大家都不說話。我們就像經歷了戰爭歲月、生死與共的戰友一樣,那一刻全是不舍。」

在武漢機場,那張被新華社記者定格的瞬間,濃縮了所有的回憶。

這是張碩從武漢返津後休整期滿、解除集中隔離準備回家時的留影(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在機場,我看到幾排特警筆直地站在那裡,齊刷刷地高聲喊著『感謝天津,向您致敬』。我突然覺得,我有什麼偉大的,不過就是做了自己的工作,武漢才是英雄的城市,大家都是英雄,誰也不能少了誰!」

「所以當時揮手,是在給整個武漢揮手。當時覺得一定還會再回來,但不希望是那樣的場景。」

再說起時,她眼中依舊有淚。

再入「紅區」,做一個「講故事」的人

3月24日,張碩所在的醫院被確定為經天津市口岸入境人員隔離期內醫療救治定點醫院。除了做好入境無症狀感染者的集中隔離,還要承擔除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外的入境人員在隔離期內的醫療救治工作。

張碩回津後經過短暫的隔離休整,選擇再次「往前沖」——重回醫院「紅區」。

這一次,她所面對的,變為入境隔離人員。

8個多月來,她每進入「紅區」工作兩周,就需要隔離兩周。忙碌的「紅區」工作與無聊的隔離期交替反覆。工作時間,她依舊需要每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堅持4個小時。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張碩(左)和同事交流工作(5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隔離人員不能出病房,所以打水、送飯、測體溫都需要我們來做。除了日常的照護,一些隔離人員有基礎性疾病,還有一些有心理上的恐懼。」

於是,更多的時候,張碩選擇做一個「講故事」的護士。她給隔離人員講武漢的故事,講天津的故事,也講這裡的美食和美景。她最常說的話,是「你回家了」。

「我要求自己在與隔離人員交流中面帶微笑,雖然他們看不見我的臉,但是透過護目鏡,能看到一雙愛笑的眼睛,這會讓他們的心情好一點。」在她看來,隔離中的人們需要被溫柔以待。

一個月前,一例天津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打破了平靜的生活。

11月21日,雨夾雪,天氣陰冷。接連出現確診病例的天津濱海新區疫情防控再次升級,一場覆蓋濱海新區約260萬人的全員核酸檢測開始,2282個實開採樣點,成為遏制疫情繼續擴散的關口。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張碩在穿防護服準備進入「紅區」工作(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時間緊,任務重。天津市7400餘名醫護人員參與到此次核酸檢測工作當中,張碩也成為「濱城大篩」任務的一員。冷雨、低溫中,她隨同事走進一線,為市民們進行核酸檢測。

武漢的經歷,「紅區」的堅守,改變著這個女孩。

過去,這份工作不過是三百六十行中普普通通的一行,不過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花費更多的時間,如今更多了一份責任。「疫情中的中堅力量就是醫護人員,我也貢獻了其中一份。」

她樂觀地說,自己最開始時穿防護服都需要半個小時,還得別人輔助,而現在,獨立穿脫5分鐘就能完成。

「回歸生活之後,

我們是有沉甸甸故事的普通人」

2020年,很多人的生活改變了,張碩也不例外。

過去那一頭飄飄長發,她再也沒有留回來。保持著齊肩短髮,反而清爽利落。

總是穿著防護服,她也很少化妝了。「以前總是愛美,現在連愛美的機會也沒有了。」張碩笑起來,一雙眼彎成月牙。

在醫院,張碩已經算得上是個「名人」,聽聞武漢的故事,總有人叫她英雄。

這是張碩在公寓里的照片牆(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不太喜歡別人叫我『英雄』,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如果當時我不去,也會有其他的同事去。」

回到家,她也得到了「隆重」的禮遇。休假回家鄉,媽媽和姐姐破天荒一人送上一束鮮花,家裡有個大事小情也開始找她商量。「這是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他們覺得我現在是個大人了。」

當然,「大人」也有煩惱。比如說,反覆地工作和隔離,讓她少有機會逛街,游泳卡和健身卡也已過期。因為周圍的同事都處於同樣的狀態,所以她獨自一人度過了今年的生日。

最大的影響,就是耽誤了找男友的進程。「本來圈子就小,現在幾乎沒有了社交。線下見面難,線上聊天時還有相親對象覺得護士的工作太辛苦了。」張碩語氣裡帶著委屈。

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張碩在閒暇時拿起「最美逆行者」的紀念品。(1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但是這些並不影響張碩對未來的期盼。「接下來就是希望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夜深人靜的時候,張碩還是常常想起在武漢的經歷。「武漢當地社區街道的大姐,天天來給我們送吃的;駐地黨校的校長,對我們的照顧真是無微不至。」追起抗疫劇《在一起》,她哭得稀里嘩啦。

指尖向上滑動,她一遍遍地翻看當時「戰友群」里的聊天記錄,總也看不夠。即便手機顯示內存已滿,還是捨不得刪除。因為這場疫情,過去的「陌生人」之間莫名建立起一種如親人般的聯結——他們從那段拼搏的時光中共同走來,如今依然保持著聯繫。

張碩在公寓里翻看紀念集(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群里大家都還做著本職工作,有人在發熱門診堅守,有人像我一樣還在『紅區』,也有人在醫院為普通患者服務……那個微信群一輩子都不會解散。」群里的他們,是來自天津32家醫院的兄弟姐妹。

張碩宿舍里擺放著一隻灰色的維尼熊,這是從武漢返回天津的航班上,空姐送給她的。付出了汗水與勇氣,換回一份暖心的感覺,至今依舊濃縮在那隻小熊身上,也留在了張碩的成長道路中。

人們都說,庚子之春,遍地英雄。回歸生活,他們還是一個個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只不過,身上多了沉甸甸的故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