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反映的真是明代社會嗎?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1-08-03T07:49:04.283874+00:00

文/紅楓雖然講求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告訴大家,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但其實深入一點了解就知道,學界其實根本就沒對這個問題達成一致。施耐庵也許是水滸的重要編撰者之一,但水滸傳故事的作者肯定不只他一個人。《水滸傳》具體成書年代與具體作者一直沒搞清楚,可謂四大名著中最為謎團重重的一部。

文/紅楓

雖然講求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告訴大家,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但其實深入一點了解就知道,學界其實根本就沒對這個問題達成一致。

施耐庵也許是水滸的重要編撰者之一,但水滸傳故事的作者肯定不只他一個人。《水滸傳》具體成書年代與具體作者一直沒搞清楚,可謂四大名著中最為謎團重重的一部。毫無疑問,水滸傳是一部「集體創作小說」,自宋到元,再到明代,無數人不斷刪改和重新編輯水滸故事,很多版本散落在世界各地、中國、日本和歐洲諸國。

在宋代和元代,水滸故事主要通過戲曲與說唱來傳播,但明太祖朱元璋對這類曲藝故事深惡痛絕,在明初講這類背離了朱子理學的江湖故事很容易被處以重刑,所以一直到思想輿論管制寬鬆的明代中期,我們才看到水滸傳大量被印刷成書籍出版。

萬曆皇帝本人就是水滸傳的熱心讀者,據說在他的帶領下,宮廷太監和宮女們掀起了爭相購買和閱讀水滸的熱潮。而明末的大起義中,給自己取名叫「燕青」的叛軍首領足足有四名,上至皇帝下至反賊,個個都是水滸傳的熱心讀者。

主張「唐宋變革論」的宮崎市定 曾經說:要想了解中國,讀《水滸傳》要比讀四書五經更有用。水滸傳必然反映了當時的底層社會部分面貌,那水滸傳到底反映的是宋朝還是元朝或明朝的社會呢?

其實得出結論很簡單,我們打開知網搜索水滸傳,看到的研究「水滸與宋代社會」的論文比比皆是。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李昌憲更給水滸傳下了個論斷:「基本符合宋代的社會情況。」

之所以說「基本符合」,而不是「全部符合」。是因為確實有些方面很明顯是明朝人的改寫,如好漢們在江湖上使用的貨幣以白銀為主,這是明代中後期才有的現象。另外,某些好漢的武器以及地名也都是明朝才有的。

但除此之外,《水滸傳》中更多的出現的是宋元的影子。

第一:水滸傳反映的是一個好漢們江湖行走幾乎沒有約束的社會

處處都有可供投奔的山寨和土豪。哪怕被關進大牢,都會有好漢們基於「義氣」來搭救。

施耐庵生活的明初社會,則完全不同,朱元璋自己出身江湖遊民,但他自己卻對「江湖」深惡痛絕,實行了嚴厲的社會控制。在基層實行「里甲」軌制,規定里甲內的人民互相認識互相監視。民人務農不能離開「一里之間」,外出務工必須要就近為宜。

為了預防遊民發生,明初還實行路引軌制,人們遠行必須持有官府發給的路引,路引上必須寫明體貌特徵和遠行目的及旅行線路。這意味著水滸傳中的江湖社會根本不可能存在:好漢們別提混入京城鬧花燈了,離開家走不出幾里就要被抓。

從明代洪武年間到永樂,宣德等朝代,關於流民活動僅有零星的記載,在強大的朝堂壓制下,我們幾乎看不到」江湖「的影子。


第二,水滸傳中江湖形態

不同於高度理想化的金庸江湖,水滸江湖中,武力其實並不能決定江湖地位。為何水滸的大頭領只有晁蓋和宋江兩人能做?實際上小說里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即使是在聚義以前,河南,山東一帶的江湖人,也都是圍繞著晁家莊和宋家莊兩個中心活動的。

宋江本人武力值不高,但江湖之人只要聽到宋江之名,都知道他是仗義疏財的「及時雨」。隨時可以拿出錢財幫助人,宋江除了在官府中任職,信息靈通外,父親宋太公有一莊園宋家莊,莊園裡莊客隨時供其使喚,可隨手拿出酒肉招待來者和用錢解決問題。

而其他主要頭領如柴進,盧俊義等人,也都是手握大筆財富,可以為落魄江湖人提供銷贓,庇護,信息來源,免費食宿等服務。所以地方「土豪」天然就是江湖領袖。武功卓絕的武松為柴進驅使淪為打手就是最好的例子。


土豪們,或者說「富民」們,是「江湖」的強力支撐點,圍繞著他們的遊民人群不斷移動奔走,就形成了「江湖」這張大網。這可能才是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江湖」形態。

這樣的江湖形態,同樣是在宋元才能存在,「惟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這是宋人對當時社會的描述。

「秦棣知宣州,州之何村,有民家釀酒,遣巡檢捕之。領兵數十輩,用半夜圍其家。民,富族也,見夜有兵甲,意為凶盜,即擊鼓集鄰里,合仆奴持械,迎擊之。」

這段描寫很容易讓人想起水滸傳中的晁家莊,面對夜晚被武裝包圍的情況,宋朝的土豪們第一時間判斷是江湖廝殺而非朝廷剿匪。土豪們熟練的擊鼓動員,組織起來旗鼓相當的武裝抵抗。

而在明朝初年這種事卻是不可想像的,明初的富民大族主要存在於江南等地,在朱元璋的強行遷徙政策下奄奄一息,幾乎沒有反抗的餘地。

第三:大量的語言和社會風俗描寫更接近宋朝

看容與堂本和袁無涯本的《水滸傳》征遼以前和征方臘的部分,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的俗話,如「端的」(果然)、「憑地」(如此)、「兀自」(尚且)、「慚愧」(僥倖)、「叵耐」(可惡)、「爭些兒」(差一點)、「濟楚」(整潔)、「陪話」(道歉)、 「請受」(俸祿)、「漏」(引誘)、「梯己人」(貼心人) 等等。這就是宋元說話人在語言上留下的痕跡。明代人則完全不會這樣講話。

水滸好漢中有位「菜園子」張青。張青是一個以種菜為生的菜農。為何種菜都能混江湖呢?

宋代隨著城市化發展,在汴梁等大城市周邊,農民們不怎麼願種糧,但卻很願意種菜,因為菜可以在城市商業中賣出高價。如安徽銅陵有丁家洲專門種植蘿蔔,銷往南京。浙江紹興梅市盛產雞頭菜,有農戶規模化種植雞頭。正是種菜收益之大,「種蔬勝種稻,得米不憂飢」,使得城市近郊的園藝業更為發達。「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閒地」。

而種菜帶來的收益,則讓人垂涎,比如魯智深到東京大相國寺掛單,方丈讓他管菜園子。原因是這個菜園子的出產經常被附近的一群潑皮霸占,普通和尚根本管不了。我們可以猜測,在宋代當菜農,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還必須在江湖層面有一定話語權和實力。甚至自身也必須是有江湖地位的「土豪」。

紋身,簪花,乃至火葬, 相撲、蹴鞠,甚至燕青擅長的「頂真續麻」(類似於成語接龍的小遊戲),這麼多活生生的的民俗習慣和生活細節,說明很多情節的創作人應該有生活在宋代的真實經歷。也為我們提供了正史以外的另一個歷史視角。


參考資料:

實證主義的困窘_水滸傳_的版本_作者與成書_張國風

明初朱元璋的遊民治理與社會控制_高金霞

明代_水滸傳_傳播初探_萬夢蕊

_水滸傳_與宋代民俗_康鵬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