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經典兒童文學,值得你喚出「心中的小孩」

譯林出版社 發佈 2021-08-03T07:43:00.897070+00:00

最早知道《借東西的小人》,是來自宮崎駿改編的同名電影。找了書來讀,但當時對兒童文學所知甚少,只當讀了個奇幻的故事,便忘了。2019年,意外在圖書館發現這個故事還有續集,一口氣讀完。2020年的冬天,我坐在飄窗旁邊重讀這套,起初邊讀邊夾標籤。

最早知道《借東西的小人》,是來自宮崎駿改編的同名電影。

找了書來讀,但當時對兒童文學所知甚少,只當讀了個奇幻的故事,便忘了。

2019年,意外在圖書館發現這個故事還有續集,一口氣讀完。

2020年的冬天,我坐在飄窗旁邊重讀這套,起初邊讀邊夾標籤。

想要標識的很多——有些是令我稱奇的比喻,有些是想反覆重溫的情節,有些是想著或許將來能和學生或者孩子分享的段落。

後來便不夾了,因為想標識的地方太多。只老老實實一個猛子扎進書里,讀了個酣暢淋漓。

再抬頭,陽光已褪盡。只留下我,合上書本,有些陶醉,又有一些悵惘。心中涌動,便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說來有意思——如果我當時立馬開電腦寫下,可能文中夾雜更多澎湃的情緒;隔了幾天再動筆,退一步審視,我反而可以更冷靜地來分析它的魅力所在。

在我們的世界之外

《借東西的小人》,緣起於這樣一個設想——家裡總有些小玩意會莫名其妙消失不見,鉛筆、橡皮、針頭線腦、還有你最好看的手帕……它們到底去哪兒了呢?

是被地板下的小人借走啦!

這樣的設定,天然就為作者,也為讀者,提供了大量的想像空間。

隨手拍了其中一小段,描述小人兒的家庭生活,他們的「日常用品」都來自人類的日用品,只不過改換了用法。比如人類的小漏斗,成了小人的煙囪;人類的手套,可供小人們做靴子;還有用雪茄菸盒做的臥室……

書中配有插圖輔助想像,所有兩百多副插圖都來自波蘭國寶級插畫師Emilia Dziubak。

讀到這,你恐怕要驚呼「好可愛」。

然而「小」意味著萌、精巧、可愛,卻也意味著「無助、無能為力」。

想想我們的日常遭遇是否也是如此?

因為「小」,小人們的生活其實險象環生。

比如爸爸要去人類世界「借」一塊掛表,需要把帽針扔上去鉤住窗簾,再順著帽針上的布帶往上爬;

比如一隻貓就有可能讓他們有生命危險;

比如為了自我保護,阿麗埃蒂不允許被走出家門,也就看不見藍天、綠草,無法獲得自由。而這對於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簡直是無法想像的煎熬痛苦,也由此引發了後來的故事。

作者瑪麗·諾頓營造的是這樣的一個「小人兒」的世界——

因為小而奇幻,超出我們的經驗之外,顛覆、有趣;

因為小而脆弱,於是充滿混亂、冒險、挑戰;

同時,這個「小世界」又自認和人類世界是平行的。

雖然需要人類,但並不依附人類,而是有自己的生活路徑、理想、思考。

所以他們會把從人類那獲取物品稱作「借」。

一個簡單的用詞,揭示的是靈魂的平等,這樣的思想貫穿在全套五本小書之中。

在我們的世界之中

我們都知道,一個故事要好看,得有矛盾衝突。

借東西的小人,和人類生活在一起,他們的命運便也和人類交織起來。

交織,便會有聯結,也會有撕扯。

於是,故事就好看,格外好看。

其中第一對矛盾是——人類對小人是威脅,小人卻又離不開人類。

因為人類不在,他們才享有隨意活動的自由,只要人類在,他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冒著自己被暴露的風險;想要「借」得多些,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風險就更大一些。有一些小人甚至為此付出了性命的代價,或者被人類「看到」後,被迫搬走,背井離鄉。

但同時他們無法自己製造、生產、生存,所以一旦人類離去,他們也會陷入絕境。

在絕境與絕境之間二選一,怎麼選?

第二對矛盾是人類對小人的感情各異。

小人是人類眼中的「異類」,面對異類,在現實中人類普遍的感情幾乎只有兩種:要麼包容並存,要麼趕盡殺絕。

故事裡也是如此。

因此出現了一個包容異類的男孩,幫助小人,和小人一起玩耍。

下面這一段,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詩意,融洽,又帶著哲學的意味——我們生活的地球並不只為小人兒旋轉,也不只為大人。

也出現了如同德賴弗太太這樣厭惡異類的人,這段的描寫,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

甚至在第四本《借東西的小人在高處》還出現了普拉特夫婦,把小人抓起來,作為「活的展品」,換取錢財。

人與人之間的天差地別、人性的美好光輝與醜陋陰暗,在這樣的對比中更加凸顯。

第三對矛盾,是小人們「嚮往的生活」不同。

阿麗埃蒂的父親,因為一直擔負「借東西」的任務,對人類充滿提防、懷疑、不信任。因而借東西也只借「必需品」

阿麗埃蒂的母親,雖然也不信任人類,但看得出她隱隱羨慕人類的生活,當人類小男孩送來華麗之物,她很快就由警惕轉為歡迎,及至享受。小人也有小小的虛榮心呢。

而阿麗埃蒂作為新鮮的生命,她之前和人類沒有過多的正面接觸,只是聽父母耳提面命人類的「可怕」,因而有更坦然的心,去靠近、理解、接受人類男孩。

同時,她嚮往自由,在父母都願意瑟縮在地板下的蝸居中,為走到陽光下而恐懼時,是阿麗埃蒂勇敢走出了第一步——是冒險,也是新生。

從第二本《借東西的小人在野外》開始,出現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小人斯皮勒。他一直在野外生存,不需要依靠人類。他捕食昆蟲、青蛙、自己造船……野蠻,又生機勃勃。

這樣一個人物的出現,像吹皺一池春水。

是選擇開放、野性、自由與風險並存的生活;

還是選擇安穩、甜美、卻又無趣的日子。

這不僅是書中隱含的追問,也是我們人類在現實生活中求而不得的追索。

其實書中隱含的矛盾還有很多,書中性格、命運各異的人物角色也有很多。

我的分析只不過是掀開簾幕的一角,漏出一絲絲這套書的「流光溢彩」之「彩」。

它值得你細細品讀,不同角色輪番登場,人性的多面呈現得淋漓盡致。

成長與不朽

《借東西的小人》出版當年,即獲得英國頂級兒童文學大獎「卡內基獎兒童文學獎」,後又獲得路易斯·卡羅爾書籍獎,在卡內基獎70周年之際,被評為70年來十大童書經典,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百年百本童書。BBC和動畫大師宮崎駿都曾將其改編搬上大銀幕。

瑪麗·諾頓把《借東西的小人》看作一個完整的故事。廣大讀者卻提出強烈抗議,要求知道借東西的小人離開老宅之後,怎樣在戶外生活和冒險。

就連瑪麗本人都開始把阿麗埃蒂、波德和霍米莉看作真人,想知道他們還有可能遇到什麼事情。所以,她接著寫出《借東西的小人在野外》《借東西的小人漂流記》《借東西的小人在高處》

一本本看下來,小人們遇到的挑戰可謂高潮迭起,而小人們也在這挑戰中成長。

從局限在廚房裡的冒險,到自製熱氣球升上天空,逃離人類的控制。

從害怕離開人類的家,到說出——龍頭、開關、衣櫥、鴨絨被又能算什麼呢……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力更生、心情輕鬆。

如果細細讀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每個國家、民族都不乏「小人族」的傳說,唯有這套《借東西的小人》獲得如此狂熱的讚美。

諾頓自己也因為這套書獲《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稱讚「與托爾金、C.S.劉易斯,路易斯·卡羅爾齊名」。

它的童趣、幻想、生動,讓它不言而喻地成為適合兒童閱讀的作品。

而它借著小人的故事,對人性的描摹,如此精準、複雜、又深刻,足以讓它征服願意用心品讀、與它共振的所有人,從兒童到成人。

這套書由老牌出版社譯林引進,11月中旬,譯林出版社的童書品牌「小譯林」上線,接上頭後,我第一時間詢問他們的,就是這套《借東西的小人》。

寫了這麼長一篇,主要是為了抒發我對這套書的真實喜愛,而非賣書。

如果一定要問我這套書的適讀年齡,我建議是三年級以上到成人——優秀的兒童文學,值得讓你喚出「你心中的小孩」。

寫完給這套書的編輯看,她如上圖這樣說

這或許就是經典的魅力,不同的人讀,或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讀,都能有新的思索和閃光。

或許你知道,譯林也開視頻號啦!

歡迎關注~

快來搶跨年禮物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