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高級將領殞命的三國四大懸案:諸葛亮知道真相為何不能說明?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發佈 2021-09-28T14:31:36+00:00

不但軍閥混戰時動輒屠城和人相食,就是戰火短暫平息期間,魏蜀吳不互相攻伐,也會拿自己人開刀。漢末三國時期產生的懸案當然不止四起,咱們今天只聊諸葛亮知道真相但卻不能說明的張郃被殺案、魏延叛逃案、劉琰毆妻案、彭羕謀反案——這四起懸案,諸葛亮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製造者,作為重要當事人,諸葛亮知道很多內幕,如果這些內幕公開,對蜀漢的人心士氣,都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三國亂世,人如草芥。不但軍閥混戰時動輒屠城和人相食,就是戰火短暫平息期間,魏蜀吳不互相攻伐,也會拿自己人開刀。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國四大懸案,直接導致了四位高級將領殞命的四大懸案,就直到今天也有沒有一個能被所有人接受的解釋。

漢末三國時期產生的懸案當然不止四起,咱們今天只聊諸葛亮知道真相但卻不能說明的張郃被殺案、魏延叛逃案、劉琰毆妻案、彭羕謀反案——這四起懸案,諸葛亮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製造者,作為重要當事人,諸葛亮知道很多內幕,如果這些內幕公開,對蜀漢的人心士氣,都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捋一捋三國四大懸案的前因後果,以及諸葛亮不得不採取的應對措施,以及諸葛亮這樣做的初衷與苦衷。

公元220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曹丕延康元年,益州治中從事(州牧的佐官)左遷(降職)為江陽太守的彭羕因謀反罪名下獄處死。

彭羕之死,看過三國正史的都覺得他很冤枉,因為說彭羕謀反的,只有當時的左將軍馬超一人舉報,而且舉報的是密室私聊內容,並無第三人作證,但諸葛亮還是建議劉備將他殺了。

事實上諸葛亮早就看彭羕不順眼了(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正好借著馬超的舉報,除掉了這個不安定因素。

彭羕最後也沒有認罪,他在獄中還給諸葛亮寫信辯白:「我跟馬超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真實的意思,是想讓馬孟起立功北州,我參政中樞,戮力同心輔佐主公共討曹操,哪敢有其他的想法?」

諸葛亮明知道彭羕只是發牢騷說大話而已,但他並沒有替彭羕辯白,於是彭羕被殺就成了一樁懸案:他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說幾句怪話該不該處死?

有司衙門並沒有給彭羕案定性,如果真的是以謀反罪名處決,之後還是要抄沒全家甚至夷三族的,蜀漢只殺了彭羕一人,說明主審官員也未必相信彭羕真的有謀反之心。

不管是劉備旨意還是諸葛亮建議,當時有殺彭羕的必要性,這就是殺雞儆猴。

劉備和諸葛亮殺了彭羕,其實是殺給馬超看的,不管彭羕有沒有謀反之心,朝臣與邊將密謀,都是危險信號,也是劉備和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馬超原本是一方霸主,人品也比較差,如果不敲打一番,就有可能真的反叛——這樣的事情,馬超已經幹過不止一次了。

彭羕被殺,馬超不管是兔死狐悲還是心中有愧,那日子都不太好過,所以在兩年後就死掉了,是主動死掉以免被再次滅門,還是真的憂鬱成疾,劉備和諸葛亮已經不太關心了。

公元231年,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太和五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九年、吳大帝孫權黃龍三年,曹魏徵西車騎將軍、特進、鄚侯張郃被射殺於劍閣木門道。

受演義小說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張郃被射殺於劍閣木門道,純屬自己作死:司馬懿再三告誡他小心埋伏,但張郃卻狂妄自大一意孤行,這才被諸葛亮射成了刺蝟。

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當時張郃本來就不想追諸葛亮,而且中了埋伏之後,受傷也並不嚴重:「亮軍退,司馬宣王(司馬懿)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張郃能猜出諸葛亮必有埋伏,司馬懿怎能想不到?孫臏被挖去膝蓋骨尚且不死,張郃膝蓋中箭怎會沒命?

於是張郃之死也就成了一樁懸案:他是時運不濟,還是被諸葛亮和司馬懿聯手算計了?

這樁懸案,後世人無從猜測,但是諸葛亮是一定心中有數的:當時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張郃一瘸一拐地跑回去了,膝蓋中箭怎麼會致命,那得問司馬懿和曹魏的軍醫,反正殺張郃這功勞,我是不想搶。

公元234年,也就是魏明帝曹叡青龍二年、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吳大帝孫權嘉禾三年,蜀漢車騎將軍劉琰因毆打妻子方法不當被判棄市——也就是當眾斬首,且展覽若干天。

劉琰是劉備的同鄉同宗發小,也是元老派碩果僅存的高級將領,車騎將軍位次三公,比魏延要高出許多,甚至可以說是劉備留下的最高級武將。

准三公級的將軍,居然會以空前絕後的罪名被殺:「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即使是放在現在,打老婆的劉琰頂多行政拘留幾天,但在女子地位極低的三國亂世卻變成了死罪,這判決令很多人大跌眼鏡,於是劉琰因何被殺,也就是成了一樁懸案。

之所以把一起家庭糾紛辦成命案、懸案,諸葛亮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這件事擺明了是有心人炒作,劉琰和其妻胡氏不過是被利用的對象,如果這件事不快刀斬亂麻,那就會拔出蘿蔔帶出泥,事情拆穿了,大家都會顏面掃地。

有人說諸葛亮正忙著六出祁山,根本就顧不上想這些事。有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當時軍政大權在諸葛亮一人之手,如果諸葛亮不點頭,誰敢以打老婆的罪名殺掉車騎將軍?

我們細細想來,當時諸葛亮下令斬殺劉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胡氏留在皇宮一個月,根本就不可能一直是在跟太后(吳懿的妹妹)聊閒天兒,劉琰這個傢伙精神有些問題,該說不該說的都敢說,他老婆胡氏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把這件事吵得轟動天下,肯定是受人指使。

諸葛亮封住了劉琰的嘴,也保全了劉禪的顏面,避免了蜀中本土勢力借題發揮大做文章——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把事情前因後果都調查清楚並公之於眾,蜀漢朝野豈不要大亂特亂?

諸葛亮寧肯把劉琰毆妻案辦成疑案懸案甚至冤案,也是從大局出發,至於劉琰懷疑自己被劉禪綠了,那是萬萬不可多提的。

劉琰被殺之後的同一年秋天,蜀漢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魏延叛逃途中被馬岱擒斬。

有人說魏延就是一個「小關羽」,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他們還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很驕傲,都很愛惜士卒,危難之時身邊的人基本跑光。

魏延有沒有叛逃,到現在還是一樁懸案:如果他真想叛逃到曹魏,又何必向劉禪舉報楊儀謀反?如果魏延不想叛逃,又何必燒毀棧道斷了自己歸路?

魏延是以謀反罪被夷三族的,從魏延案中,我們也能看出沒有被夷三族的彭羕,最後的罪名也是莫須有。

魏延有沒有謀反之心,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如果諸葛亮真的像小說中寫的那樣腦後有反骨,也不會將其不斷加官進爵:「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死了,楊儀也暴露了背叛之心,但是魏延並沒有被平反昭雪,這應該是也在諸葛亮預料之中:魏延只服先主一人,對後主的忠誠可能要打一些折扣,至於其他人,都不放在魏將軍眼裡,即使現在不反,將來也會囂張跋扈難以制約,於是諸葛亮放任楊儀與魏延爭鬥不休,並讓他們在爭鬥中兩敗俱傷,蜀漢集團也就少了兩個心腹大患。

發生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四起懸案盤點完了——這可能只是筆者眼中的懸案,睿智的讀者諸君可能早就看穿了事情的真相,並且對筆者的解讀存有不同意見,所以文章最後,還是要請教讀者諸君:張郃被殺、彭羕謀反、劉琰毆妻、魏延叛逃,這些懸案的背後,是不是都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控?諸葛亮對此是否心知肚明?他採取的應對措施,是不是十分高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