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你都600歲了,憑什麼又美又萌又潮?

人民政協網 發佈 2020-01-03T05:33:27+00:00

這裡有多個名稱,代表著不同的身份:首先它叫紫禁城,表明這裡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今天保留下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昨天,@故宮博物院 官方微博

推出一組照片

讓網友感慨萬千

2020年

是紫禁城建成600年

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新老照片的對比

仿佛將時間之河摺疊

宮闕巍峨,祺然有靈

600歲的她,「內涵」驚人

萌新國潮,個個爆款

600歲的她,卻能讓文物「活」了起來



是誰?將600歲的她打造成為了

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

是誰?從綜藝節目到咖啡館、再到彩妝

能讓故宮多次成為熱點話題

成為國內最有分量的文化IP


600年間

故宮的角色不斷豐富

而提到帶來轉變的關鍵人物

人們會想到單霽翔

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



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第1000期的演講上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

以在故宮博物院8年的工作經驗和實踐研究為切入點

講述如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並「火起來」

彰顯文化的力量

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

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單霽翔

2012年1月,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這裡有多個名稱,代表著不同的身份:首先它叫紫禁城,表明這裡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今天保留下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第二個名字叫故宮,1912年2月清朝宣統皇帝宣布退位,有了「故宮」這個名稱。今天在這裡保存著歷代文物藏品,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最珍貴的一座寶庫。第三個名稱來得更晚,1924年在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中,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從1925年10月10日開始,這裡又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故宮博物院,成為一座對社會開放的公共文化設施。今天更成為世界上每年接待觀眾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同樣一個地方,擁有這麼多的世界之最,在這裡工作怎能不讓人充滿自豪感和責任感?但是,當我真正成為一名故宮博物院員工,每天走在觀眾中間,設身處地地體驗人們的參觀感受,這些世界之最竟很難真正體會到。因為這些世界之最還沒有完整呈現出來,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

故宮博物院缺少的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不足的是人文關懷,因此必須要改變。

管理改革:從觀眾角度出發


改變,要從觀眾走進故宮博物院的時刻開始。首先對故宮博物院門前的廣場環境進行了整治,整治後的故宮端門廣場清新、莊重、典雅,使人們能夠充滿期待地走進這座文化殿堂。


長期以來,人們到故宮博物院午門前,買票、進入就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於是,我們將端門廣場西側的朝房收回、維修,用作售票,這樣就保證了觀眾來到故宮博物院,3分鐘內就能買上票。希望觀眾能在買票的環節上省很多時間,用這些時間多看一兩個展覽,那麼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展覽,也就有更多的觀眾欣賞,對於觀眾和故宮博物院都大有裨益。


故宮博物院的入口是午門,午門正面有三個門洞,過去買票的觀眾只能走兩邊的小門,中間的大門卻不能走,留作貴賓車隊通行。這樣就造成兩邊的小門前經常排著長長的隊。於是,我們就向有關部門請示,機動車能否不再開進故宮午門,使觀眾不再排隊。經過努力協調故宮博物院就發布了公告,機動車不允許再開進午門。自此以後,故宮午門的三個大門就都打開了,觀眾再也不需要排隊等待,也可以走中間的大門。


實際上,這些措施的實施,開啟了故宮博物院的一場「管理革命」———究竟以「自己」管理方便為中心,還是以「觀眾」參觀方便為中心?如果以自己管理方便為中心,就會設置很多讓觀眾感到不方便的措施,但是反過來,如果以觀眾方便為中心,那麼對於過去幾十年的做法都要重新審視,該改變的就要改變。當然,驗票、安檢還是需要的。


當人們走進故宮博物院,大部分觀眾是第一次來參觀,找不到前去的方向,標識不清楚。所以,根據故宮的環境色彩來進行設計,我們製作了統一的標識牌,放在經常被問路的地方。隨著開放區的擴大,標識牌不斷增加。但是僅有這些靜態的標識牌是不夠的,因為人們還需要了解每天的動態信息,於是又開始增設電子標識牌,把當天的信息,近日展覽的內容及時告訴觀眾。同時,還提升了自動講解器功能,方便人們各取所需。此外,今天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手段還在不斷進步,於是開始加大免費WiFi網際網路服務覆蓋,使人們能夠自主獲取新的信息。這樣的努力將永無止境,今天已經進入5G時代,如何利用新的技術更好地為觀眾服務,需要繼續探索。


此外,對故宮博物院內的洗手間、座椅都進行了一場「革命」。如今,上廁所不用排隊,還有安全的座椅供人們休息。


長期以來,中軸線上的層層大殿內都是黑黑的,天越亮大殿內越黑,難以看清楚建築室內的情景。如今隨著科技進步,我們研究了妥善的解決辦法。經過一年半反覆調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等均被點亮。由此,我們認識到,並不是人們看不到就表明文物得到了應有的保護,而只有觀眾獲得了文物保護的知情權、監督權,文物才會保護得更好。


內外兼修:艱苦卓絕的環境提升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做一切事情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確保安全,保證觀眾的安全、保證文物的安全。故宮是由近1200幢木結構的古建築組成,防火壓力很大。除了防火,故宮博物院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安全挑戰,就是防盜。


我到任時,全院上下進行了5個月的安全隱患排查,走遍了故宮9371間古建築和現代庫房、臨時建築,對每個房間都進行登記、拍照,查找。在這一基礎上,啟動編制了一套「平安故宮」工程文本,詳細記錄了所查找的七項安全隱患:火災、盜竊、震災、文物腐蝕、庫房存在的隱患、市政基礎設施存在的隱患、可能發生的觀眾踩踏等。「平安故宮」工程文本及時上報國務院以後,很快獲得了批准,於是啟動了為時8年的「平安故宮」工程。


首先,故宮博物院建立起強大的安全防範新系統,設立了5個中控室,室內有65面大螢幕,連接著3000多個高清晰攝像頭。同時,加強了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動態的、靜態的,物質的、非物質的,可移動的、不可移動的,24小時全時空、全天候進行監測。在防震方面,展台、展櫃增加防震設施。特別是將文物藏品裝入囊匣,再裝入具有防震功能的密集櫃,更加妥善地保護文物藏品。


在防火方面,合理布局高壓消火栓的位置和數量。故宮這片區域平緩開闊,雷會經常「光顧」,因此要不斷地提升防雷設施的水平,增加日常的檢查監測頻度。還不斷研發先進的大型消防裝備和專用的小型消防裝備。同時,年輕員工組成的義務消防隊經常進行訓練,各部門員工也都要參加消防運動會,進行消防技能演練,提高消防意識;除了消防隊員,機器人也參加演習。總之,只有時刻保持戰備狀態,才能在發生火災後及時撲救。當然,更重要的是不能發生災害。


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環境整治,故宮博物院的面貌從內到外全面改觀。我們終於兌現了一個莊嚴承諾,就是在5年前故宮博物院對社會宣布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我們實現了這一目標。紫禁城是1420年明代永樂皇帝時期建成,2020年是她的600歲生日,我們希望人們再次走進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築,沒有一棟影響安全、影響環境的現代建築。


研究是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之一。為此,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研究院,並先後成立了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26個研究所。如今越來越多的項目也進入了國家重點研究課題。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中還有一個富礦,就是尺牘。它們不僅用於書法研究,還可以揭示出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宮博物院還保存有1.8萬張老照片和2.7萬張老照片的玻璃底片,直接講述那個時代的歷史,其研究也是一項需要艱苦付出的基礎工作。

削峰填谷:限流與分流


其實,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為每天大量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服務好,挑戰的嚴峻在於故宮博物院觀眾數量的增長速度太快。


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說,每年除了要接待1700萬買票的觀眾以外,還要接待大量各國來賓,數量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每一次接待都需要制定疏導觀眾的預案。同時,故宮博物院每年還要接待將近60萬的學生,因為每星期二對學生集體參觀實行免費,更需要注意安全。


面對這一狀況,思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即「削峰填谷」。只有將高峰日觀眾的數量控制下去,才能獲得安全。於是就劃了一道線,即每天只接待8萬觀眾。這道線划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卻非常不容易。故宮博物院用了兩年時間進行宣傳,廣而告之。同時,積極引導旅遊團在淡季參觀故宮博物院,在淡季把展覽辦得同樣好,吸引觀眾願意淡季前來參觀。隨後,在淡季實施了一系列免費日,例如教師免費日、醫務人員免費日、軍人免費日、大學生免費日、志願者免費日、環衛工人免費日、公交司乘人員免費日等,讓不同的觀眾們來體驗。


經過努力2016年故宮博物院終於實現了全年觀眾限流成功,即70多天超過8萬觀眾的日子沒有了,越來越多的觀眾自願選擇淡季前來參觀。幾年來一直都很平穩。


實現觀眾限流的成功,對於故宮博物院來說是歷史性的成果,經過努力基本消除了觀眾過度集中可能引發的踩踏隱患。於是,「得寸進尺」,開始謀劃觀眾分流措施。分流就是防止觀眾在一個時段集中進入故宮博物院,特別是早上8點半至10點的時間段。故宮博物院採取的辦法是網上售票,觀眾可以預約10天之內的票,如果來不了可以免費退票。即使這樣,2014年只有2%的觀眾選擇預約,98%的觀眾仍然在售票窗口購票。加大宣傳以後很見效,2015年預約的觀眾達到了17%。2016年國家批准故宮博物院使用支付寶收款,預約的觀眾達到了41%。2017年國家批准故宮博物院使用微信收款,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絡購票的比例逐漸提高到了70%左右。於是認為時機成熟,就關閉了所有的售票窗口,改為全部網絡售票。這在當時也是一項大膽的決定,因為還沒有一個博物館或景區實行全部網絡售票,結果全部網絡售票居然一舉成功。實施全部網絡售票兩年多來,沒有接到觀眾投訴。限流成功了,分流成功了,人山人海的故宮博物院一去不復返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發全民關注


真正解決人們參觀質量的問題,不但需要限流和分流,還要靠擴大開放。從2002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啟動了「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要用18年的時間,即2002年至2020年,把故宮的古建築全部維修保護好。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計劃,今年已經是計劃執行的第17年,到明年最後四個維修保護項目竣工,這一輪故宮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計劃就全部得以實現。


第一個維修保護的是武英殿,今天成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西部區域最大的宮殿是慈寧宮,騰退以後也進行了維修保護,今天成為故宮博物院雕塑館。在維修保護古建築的同時,故宮博物院還「糾正」了一些歷史上的遺憾,還收復了那些歷史上被別的單位占用的區域。如在北海和景山公園中間的大高玄殿,如今大高玄殿維修保護工程即將竣工,實現對社會開放。


故宮博物院還有一項每天都要開展的重要工作,就是文物藏品修復保護。對於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博物館,這方面的任務很重。長期以來,故宮博物院採取原工藝、原技術、原材料,發揚工匠精神,憑豐富的經驗進行文物藏品修復保護。如今還要加上科學技術的力量,並採取傳統技藝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修復保護文物。因為我們面對的文物藏品是有生命歷程的,因此在文物藏品修復保護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不改變文物的原狀。


為此,故宮博物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文物醫院,即故宮文物醫院。今天,當文物藏品進入故宮文物醫院,首先會得到分析檢測。一套分析檢測報告和治療方案出來以後,才會送到青銅器修復保護的專家手裡。為此,故宮文物醫院配備了先進的、實用的設備,這兩年又增加了一百多台專業設備。它的第一批「病人」就是4年前出土於江西海昏侯墓的青銅器。有了專業儀器設備的加盟,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水平如虎添翼。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後影響很大,其中點讚最多的居然是年輕人,特別是在校的同學們,沒想到這部慢節奏、充滿文化情懷的紀錄片打動了他們,此後每年希望入職故宮博物院的同學們持續增長。因此,故宮文物醫院實施對公眾開放,成為面向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科學普及的地方,講述博物館背後的故事。在開放日,觀眾通過預約可以了解文物修復的過程,參觀文物修復保護的成果。


社會公眾關心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但是長期以來,廣大民眾並不知道故宮博物院有多少件文物藏品。2014年至2016年,國務院啟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故宮博物院又開展了「三年藏品清理」,經過三年對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的再清理,得到了一個新的館藏文物數據。至此,故宮博物院終於清晰地知道了自己的文物藏品家底,也知道了自己的文化責任。

「故宮跑」———跑出來的展區


在全體故宮博物院員工共同努力下,故宮古建築進行了維修保護,環境進行了整治,文物藏品進行了清理、修復和研究,就有條件開放更多的區域,舉辦更多的展覽。然而,一個突然事件的發生,影響了這一進程。


有一天,很多觀眾進入故宮博物院以後,竟然往西邊跑,越跑人越多,於是網絡上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故宮跑」。我到太和門廣場去看,確實有很多人在爭先恐後地向西面跑,原來人們是去看正在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故宮跑」事件,給予我們一個強烈的信號,就是不能再讓大量的文物藏品都沉睡在庫房裡面,必須要不斷擴大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不斷推出廣大民眾喜愛的優秀展覽,因為社會公眾對優質展覽有強烈的需求,對故宮博物院有熱切的期待。於是更加堅定了故宮博物院不斷擴大開放區域、不斷舉辦優質展覽的信心。2002年故宮博物院只開放30%的區域,2014年是重要的轉折點,開放區域超過了一半,達到52%,2015年提高到65%,2016年又提高到76%,每年以10個百分點的增速發展,目前開放面積已經達到了80%。


這樣過去很多立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牌子的非開放區域,如今變成了展區、展館。從2014年開始,故宮博物院推開了一座座常年封閉的大門。


故宮博物院有10200件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但是過去沒有雕塑館,這些雕塑長期沉睡在庫房裡面,一些高大的雕塑甚至連庫房都沒有。每一次走到這裡,我的心情都很沉重,感到這些雕像的臉色都不好,表情也不好。如今經過維修保護後展示出來,臉色、表情也都好了。由此我們認識到,當文物得不到呵護的時候,它們是沒有尊嚴的。只有得到了保護,展示給觀眾,它們才會神采奕奕,才會光彩照人。所以必須要切實加強文物藏品保護狀況的改善,下決心要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讓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神采奕奕、光彩照人,這是我們最重要和最緊迫的職責。


持續擴大開放對於故宮博物院的安全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80%的開放區域,每天下午5點半觀眾離去以後,則會有700多名員工拉網式的清場,每個參加清場的員工手裡都有一個接觸器,負責檢查幾十個點位,每一道門、每一扇窗戶、每一個室內、每一個角落都要細心地檢查一遍,清場結束以後,強大的安全防範新系統全面啟動,覆蓋著故宮博物院的全部空間,如此故宮古建築和文物藏品真正獲得了安全。


正是因為故宮博物院堅持不懈進行環境整治、文物維修、不斷擴大開放,堅定不移地貫徹讓文物「活起來」,把保護文物的權力和責任交給廣大觀眾,使廣大民眾獲得了文物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才真正贏得了「平安故宮」的目標。

科技故宮到智慧故宮:為觀眾帶來沉浸體驗


我們知道,故宮博物院即使開放再多的區域、舉辦再多的展覽,每年到故宮博物院參觀的觀眾仍然是全球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充其量就是接待千萬級觀眾的博物館。要成為億級觀眾的博物館,就要靠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故宮網站前年的訪問量達到8.91億。同時,故宮網站還在網上舉辦展覽,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觀故宮博物院,觀賞優秀的展覽。


從2016年起,故宮博物院在全國博物館中率先把全部文物藏品都通過網絡公布展示,觀眾可以在故宮網站上,查閱到故宮博物院1862690件文物藏品中任何一件藏品的基礎信息。故宮博物院通過微信、微博不斷擴大文化傳播影響,獲得社會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


故宮博物院擁有一支非常優秀的資料信息團隊。7年前,故宮博物院開始研發系列App,目前已經出品了10部App,每部都獲了獎,媒體給予故宮系列App一個公正的評價,「故宮出品,必屬精品」,激勵故宮博物院做得更好。


故宮博物院進一步應用數位技術,在天安門北面的端門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所有項目都是深入挖掘故宮文化遺產資源內涵所進行的原創。經過3年零4個月的努力,故宮博物院終於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事實上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強大的數字平台已經誕生在這裡。今天「數字故宮社區」的功能還在不斷地延伸、不斷地擴大,開始從資源數據化走向數據場景化,從場景網絡化走向網絡智能化。


不斷通過技術進步,故宮博物院把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不斷地根據人們接收信息的習慣和年輕人的文化需求進行文化創意研發。故宮博物院還將與時俱進,計劃在2020年建成「智慧故宮」,我相信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播力量、世界遺產監測水平、安防技防的功能將更加強大。

文化創意與教育:將歷史與文化之美融入生活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努力通過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希望更多的觀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什麼是文化創意產品?經過實踐體會到,一是要深入研究人們的生活,根據人們不斷變化的生活需要來進行研發。二是要深入挖掘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文化資產資源,把鮮為人知的文化信息提煉出來,形成文化創意產品。所以,文化創意產品要有實用性、趣味性,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進入新的時代,人們開始把社會教育列為博物館的第一職能,為此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學院,一方面做好故宮學者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是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的培訓基地之一。為了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在北京故宮學院的基礎上,在全國各地10個城市建立了故宮學院分院。


故宮博物院更多的教學活動是深入社區、深入學校,特別是開展面對學生的校外教育。去年故宮博物院共舉辦了6萬多場教育活動,無疑是全世界博物館大家庭中開展教育活動最豐富多彩的一座。而面向社區的「故宮講壇」場場爆滿,培訓活動也深入更多社區,贏得社區民眾的歡迎。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個新的教育品牌———紫禁書院,開始走向全國更多城市,受到各城市的歡迎。故宮博物院也開展國際培訓,國際博物館協會和國際文物修護協會兩大國際組織,都把全球唯一的培訓機構設在了中國,設在了故宮博物院。國際博物館協會過去6年已經培養了來自72個國家的350名學員,他們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今天,隨著故宮博物院開放區域的擴大,臨時展廳的增加,世界各國博物館的優秀展覽源源不斷地進入故宮博物院展廳,使國人不出國門,也能夠參觀到各國博物館的展覽。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也源源不斷地走出「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過去6年,故宮博物院一共有135項展覽走向了全國各地,走向了世界各地,無疑是全世界走出自己館舍舉辦展覽最多的一座博物館。

發展開放的故宮走向下一個600年


今天,故宮博物院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故宮博物院不斷地「走出去」,努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以多種方式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幾年來,正是通過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才實現了故宮博物院事業的健康發展。


故宮博物院的實踐證明,什麼才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狀態?不是把文化遺產資源鎖在庫房裡就是好的保護狀態,而是應該讓文化遺產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因為文化遺產原本就是來自於社會,由普通民眾所創造。今天,要努力使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再次展現出獨特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得到人們傾心地呵護,得到人們呵護的文化遺產才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當中華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資源,經過系統梳理和科學保護,都能夠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就能惠及更多的民眾,使更多的民眾加入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列,這樣才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狀態,才能形成文化遺產保護的良性循環。


故宮博物院的實踐證明,什麼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不是擁有大規模的館舍、豐富的文物藏品、數量不斷增長的觀眾,就是好的博物館。而是需要深入研究人們的現實生活需求,深入挖掘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凝練出強大的文化能量,不斷推出引人入勝的展覽,不斷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館就在自己的身邊,休閒時間就會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後流連忘返,回去以後還要再來的博物館,這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館。


正是因為故宮博物院堅定不移地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如今才能實現「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莊嚴承諾。


(本文發表時有刪節)


壯美的紫禁城

已經完整地來到了下一個六百年

故宮,一定會越來越好



來源:人民政協報、新華網、人民日報、故宮博物院、故宮淘寶等

編輯:莫愁

審核:周佳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