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2019年最實用的心理學新發現

簡單心理 發佈 2020-01-03T18:39:40+00:00

.Emotion. doi: 10.1037/emo0000573[0403]Saito, A., Shinozuka, K., Ito, Y. & Hasegawa, T. Domestic cats discriminate their names from other w

(這篇正文有點長,字數14000+,預計閱讀時間20min,但你讀起來就不記得時間了。)

2019年心理科學界的新發現又刷新了我們對人類的認識,我們盤點了2019年12個月的「簡單心理weekly」欄目,篩選出34個對我們生活、養育、情緒情感、追星嗑cp...

有重要啟示的新發現和每個月的重大事件,本文超長,乾貨滿滿,不看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心理學啊!

12月要點

1. 小時候養狗,可降低患精神分裂症風險,但貓不行

2. 3萬中國人樣本:每天睡覺超9小時,中風風險更高

3. 喝酒臉紅的人,更易患阿爾茨海默症

1. 小時候養狗,可降低患精神分裂症風險,但貓不行

12月18日,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在《PLOS ONE》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從小就跟狗一起長大,可以降低成年後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調查了1371名18-65歲男女(其中396名精神分裂症,381名雙相情感障礙),並分析他們在12歲之前接觸寵物貓/狗,是否與之後被診斷為精神障礙存在關聯。

他們驚訝地發現:

  • 在13歲生日前接觸寵物狗的人,日後在統計學上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顯著降低24%——這意味著它並非偶然;

  • 這個數據不能由一些其他可能影響家庭寵物接觸的因素解釋,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出生地、父母教育水平;

  • 但在研究的整個年齡範圍內,狗和雙相情感障礙之間則沒有顯著關聯,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嚴重的精神疾病與早期生活中暴露在環境中的免疫系統的改變有關」,領導這項研究的兒科神經病毒學專家Robert Yolken說,「狗之所以能產生『保護』作用,大概是因為狗的微生物群中的某種物質傳遞給了人類,增強了免疫系統抵抗或抑制了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傾向」

儘管都是毛茸茸的生物,但貓是否與人類成年後的精神分裂症或雙相情感障礙相關,還沒有定論。科學家們傾向於認為貓帶來的效果是「中性」的。

它或為精神分裂症的預防提出了一項新措施。同時,該研究導致我家的2隻貓狗戲精上身:

2. 3萬中國人樣本:每天睡覺超9小時,中風風險更高

12月11日,《Neurology》發表一項覆蓋31750名、平均年齡62歲的中國人的研究表明,白天小睡時間過長,或者晚上至少睡9個小時的人,中風風險可能更高

中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博士張曉敏和同事們平均跟蹤了這些人6年,他們沒有中風史或其他嚴重的疾病。訪談和問卷調查表明:

  • 午睡時間超過90分鐘的人,比午睡時間在30分鐘的人中風幾率高出25%

  • 與小睡時間在30分鐘的人相比,不小睡或小睡時間在31分鐘-1小時的人更不易中風。

這些結果是在調整了其他中風因素後得出的,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吸菸。

不僅如此,之前的研究還表明,長時間小睡或睡眠,對膽固醇水平和腰圍增長都有不利的影響,這些都是中風的風險因素。

睡覺太多的人(尤其是老年人)要當心啦。

3. 喝酒臉紅的人,更易患阿爾茨海默症

你是「一喝酒就臉紅」的人嗎?別擔心,全球大約有5.6億人都這樣。

這種現象被稱作是「潮紅綜合症」(flush syndrome),常見於東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他們體內的ALDH2基因發生突變,大大降低了由該基因編碼的酶的活性。

簡單地說,他們不能完全分解酒精,在喝酒的時候,身體里堆積的「有毒乙醛混合物」會讓這些人難受到不行。

12月12日,《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如果突變攜帶者堅持喝酒,他們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史丹福大學的Mochly-Rosen和同事們發現,與正常小鼠相比,ALDH2*2突變的小鼠在接觸酒精時也積累了更多的β澱粉樣蛋白片段和激活的τ蛋白,這兩種變化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特徵。

這項研究對東亞人的意義重大,尤其是台灣地區。研究顯示,有一半的台灣人攜帶了ALDH2突變。

所以,不要再給那些一喝酒就紅臉的朋友勸酒了——如果你不想他老了以後不認得你。

11月要點

1. 瑜伽有助於緩解與年齡有關的神經退行性病變

2. 脂肪越多,智商越低

3. 「胖」可能是爺爺奶奶餵出來的

1. 科學證據:瑜伽為什麼對大腦有好處?

11月5日,來自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和韋恩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Brain Plasticity》上發表文章,回顧了11項考察瑜伽和大腦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了瑜伽有益於大腦的證據。

  • 其中的5項研究考察了沒有瑜伽訓練背景的受試者,在參與了超過10-24周瑜伽訓練後(每周一次或多次的瑜伽訓練後),大腦發生的變化

  • 其他研究考察了經常進行瑜伽訓練VS不參加瑜伽訓練的個體的大腦差異。

研究者發現,瑜伽訓練者的海馬體、杏仁核、扣帶回、前額皮層、默認神經網絡等腦區體積更大——而海馬和記憶有關,杏仁核以及扣帶回與情緒調節有關,前額皮層和計劃、決策有關,默認神經網絡和對自我進行思考有關。

這項研究還表明,像瑜伽這樣的行為干預,還可能有助於緩解與年齡有關的神經退行性病變

朋友,放學一起練瑜伽嗎?

2. 脂肪越多,智商越低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脂肪越多,以及肚子上「游泳圈」越大的人,越有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笨。

11月發表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431名平均年齡為64.5歲的中老年人, 在6年內進行每兩年一次的流體智力、內臟脂肪團、非內臟脂肪團以及肌肉量的測量。結果發現:

  • 無論男女,內臟脂肪和非內臟脂肪越多的人,年齡越大,流體智力(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越差

  • 較多的肌肉量,能減緩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的下降,這對於女性而言尤其明顯。


人一旦步入中年,不要只想著「變瘦」,關鍵還是要長肌肉啊!

3. 「胖」可能是爺爺奶奶餵出來的

11月26日發表在 PLos Medicine 上的一篇研究指出,祖父母的過度「餵養」是導致中國兒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些祖父母覺得「胖」不會導致疾病,而是小孩健康、壯實的標誌。大多數老人在年輕時經歷過食物短缺,而現在生活水平提升了,他們希望自己的孫輩能吃到更多、更好的食物。

來自伯明罕大學的Peymane Adab聯合Li和廣州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在2017年開設了一項針對改善中國兒童肥胖的DRAGON項目。項目開始前,干預組和控制組兒童的肥胖比例是一樣的。而DRAGON計劃進行1年後,干預組的兒童肥胖率就降低了3.3%,兒童的平均體脂率也更低。

Li表示,DRAGON任務主要有以下4條,他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簡單卻又效率最高的預防兒童肥胖的辦法」

  • 給父母和祖父母增加相關的營養健康知識

  • 改善學校伙食的營養組成和質量

  • 在家時父母帶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

  • 在校時提供更多體育活動。

10月要點

1. 吃飽就犯困?可能是在促進記憶的形成

2. 熬夜,會讓你更愛吃垃圾食品

3. 伴侶顏值不匹配有風險

1. 吃飽就犯困?可能是在促進記憶的形成

10月發表在《自然》系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吃完飯後犯困的現象可能和記憶的形成有關

研究者發現,一種叫「海兔」的原始海洋動物也存在攝食後犯困的現象。但如果注射一種抑制劑,讓類胰島素分子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海兔的「飯後睏倦」就減輕了。

這其中的關係說來就有點複雜了......類胰島素系統控制著能量分配,在進食後,類胰島素系統會讓能量更多地分配給營養和記憶的儲存,而分配給身體活動的能量減少了。所以在飯後時間你犯困,是因為大腦正在拚命的儲存記憶。

2. 熬夜修仙,會讓你更愛吃垃圾食品

一項發表於今年10月8日的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讓人們更偏好高熱量食物

睡眠不足提高了內源性大麻素化合物2-OG水平,從而增加了大腦梨狀皮層對食物味道的敏感度,從而增加了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選擇。

同時,睡眠不足還會導致大腦島狀皮層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攝取信息,使得人們攝入更多熱量來進行過度補償。

所以,要減肥,先早睡。

3. 顏值即正義?看臉也有風險

過去的許多心理學實驗表明,高顏值的人會被認為具有更高價值、更好的品德,在戀愛市場上更受歡迎。

然而,本月發表的一篇綜述指出,在親密關係中,如果兩個人顏值不匹配反而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顏值較低的一方可能會表現出更多消極的伴侶保留行為來防止伴侶離開,例如更強的控制欲和攻擊行為、在其他異性朋友前詆毀伴侶、更容易懷疑伴侶甚至要求更高頻率的性行為,也有更低的關係滿意度。文章最後指出,最重要的還是雙方對顏值的價值觀和需求是否匹配,以及這種匹配能否促進雙方親密關係的良好發展。

9月要點

1. 高攻擊性=攜帶易感基因+童年創傷

2. 綠色與我們的積極感受密切相關

1. 攜帶易感基因+童年創傷=高攻擊性

每次發生暴力案件時,總會有一些對施暴者童年悲慘經歷的報導。有人將他們的危害行為歸因於童年創傷,有人卻認為很多人都有童年創傷,但大部分人並不會危害他人。為什麼人會表現出差異呢?

一篇今年9月發表的文章指出,相比曾經單方面關注兒時挫折的理論,現在更多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攻擊性不僅僅由環境因素或基因單方面決定,而是由環境因素與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攜帶某種「風險」或者「易感」基因的個體更加容易受到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心理或行為問題。

其中較受關注的基因有三個:MAOA(單胺氧化酶A)、COMT(兒茶酚氧位甲基轉運酶)和5-HTT(五羥色胺轉運體)。

研究者認為,這些基因與童年期虐待在攻擊或反社會行為中存在交互影響:同樣是經歷了童年期虐待,攜帶MAOA低活性等位基因的個體比MAOA高活性基因攜帶者更容易表現出反社會行為。

或許在未來,我們就可以通過出生前的基因分析,得知小嬰兒的易感風險,提前對其家庭環境進行干預治療啦。

2. 綠色與我們的積極感受密切相關

最近發表於Applied Geography的一項研究則顯示:家庭住址周圍的綠地面積與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密切相關

研究數據顯示,家庭300米範圍內綠地面積對心理健康影響顯著:能夠增加生活滿意度8個百分點,增加自我價值感7個百分點,而增加幸福感5個百分點。

此外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公共空間中增加綠色空間,有助於減輕社會隔離

所以,多出門看看綠色吧!

八月要點

1. 貓貓狗狗也會抑鬱

2. 貓咪也有和人類相似的依戀模式

1. 鏟屎官們注意了,貓貓狗狗也會抑鬱

就在今年八月初,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做了一項審判:一名男子因虐待自己的寵物狗而被判刑。雖然狗狗身體上沒有明顯的傷害,但法院認為「男子的鞭打行為對寵物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導致了狗狗的過度焦慮。」

神經科學家們今天已經發現:動物們也真實存在著積極和消極情緒。

《愛寵大機密2》中

因為「焦慮」而戴上伊莉莎白圈的Max

目前很多關於動物情緒的研究,都是通過動物的行為反應、聲音等進行研究,例如通過一隻正在遭受鞭打的狗狗的畏縮、顫抖、呼叫等行為推測它的痛苦情緒,這也許仍然不夠嚴謹,但也值得引起我們對動物抑鬱的關注

所以如果你家裡有一隻貓主子或者狗主子,在被它們治癒的同時,也要記得關注它們的情緒呀。

2. 貓咪也有和人類相似的依戀模

最近,有研究者在探究小貓與人類照看者(鏟屎官)之間的依戀類型。結果發現在實驗的61隻小貓中,64.3%的小貓屬於安全型依戀,35.7%的小貓屬於不安全型依戀。在不安全型依戀的小貓中,又有84%的小貓屬於抗拒型依戀,12%屬於迴避型依戀,4%屬於組織混亂型依戀。

在對小貓進行為期6周的訓練和社交干預後,小貓的依戀類型並沒有發生顯著改變,且小貓成年後依然維持著之前的依戀類型。

結論是,貓和鏟屎官之間建立的依戀關係,與狗以及人類嬰兒與人類照看者之間的依戀關係類似。(啊,好想去參加這項研究啊......)

7月要點

1. 購物習慣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

2. 為什麼高甜劇可以讓人如此快樂?

3. 你真的會喜歡某一特定類型的人麼?

1. 購物習慣能反映一個人的人格

發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報告中,倫敦大學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對英國200萬個支出記錄和2193個用戶的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建模,計算出了人格與消費記錄之間的相關性,該模型可以通過消費記錄來預測人格特徵。

結果發現

  • 人格中的「開放性」越強,越傾向於SPA和旅行之類的支出,而家電、廚衛等家庭生活相關的開支就較少。

  • 人格中的「責任心」與儲蓄行為相關,包括存錢旅遊、存錢養老,反正就是不用來吃大餐和零食。

  • 「外傾向」則與餐食、飲酒支出呈正相關,「神經質」與抵押貸款呈負相關。

研究者們還從自我控制(Self-control)和物質主義(Materialism)兩個方面進行了預測,自控的人在誘惑面前定力更強,往往傾向於在投資、儲蓄、按揭付款和運動健身中開支更多,而物質主義的人生活更加追求精緻,在個人護理、餐飲和飲酒、服裝等方面的開支更多

這聽起來和「處女座的人更愛乾淨」似乎沒什麼差,但得出結論的過程可能差了不止一個Python。

隨著算法升級和數據廣泛可用的驅動,通過大數據來評估心理特徵的準確性肯定會不斷增加。

2. 追劇上頭的科學依據

為什麼甜甜的電視劇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好呢?

先說人為什麼痴迷於看電視劇。Green和Brock提出的敘事傳輸理論(Narrative Transportation)認為,當人們沉浸入故事中時,會體驗到高度的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並且會生成生動的心理表象,是一個整合了注意、情感和意象的獨特心理過程——當被熒幕中的愛情故事所吸引,喚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在潛移默化之中態度受到影響,隨之人們常常感嘆道「這就是愛情原本的樣子啊。」關於愛情的圖式從此又長出新的尾巴。

為什麼甜甜的電視劇還會影響人的心情呢?精神分析理論中,弗洛伊德在《作家與白日夢》中提出了文學作品中存在的替代性滿足:「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願望的滿足」。不只是創作者本身在其中寄託了美好願望,通過共情,讀者和觀眾也能從中體驗到滿足的快感,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cp越磕越快樂。

歌德說「幻想是詩人的翅膀」,那麼對於一些追劇的人而言,甜甜的電視劇倒像是拚命工作和蒙頭大睡之間的中間站。

3. 人們更喜歡和自己截然相反的人

研究人員Yoobin Park和Geoff MacDonald想知道有多次戀愛經歷的個體,其多個交往對象在人格上是否有某些共同特點。有332位參與者參與了研究,利用德國成年人大型研究資料庫,研究人員得到了參與者和其歷任交往對象的大五人格的測驗數據。

結果表明,大方向上我們容易喜歡和自己不一樣的人,Yoobin Park解釋道,人們喜歡和自己不同的人,是因為「功能互補」的作用,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和限制,而與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剛好能夠填補自己的局限性。

研究也發現,參與者們大多數曾經交往過的對象,彼此之間也確實具有高相似性。

這樣看來,我們在擇偶的過程中,某種特定類型的人的確會更加吸引我們。 所以你總是被什麼樣的人所吸引呢?

6月要點

1. 哪種策略最能防出軌?

2. 看清真相跟智商沒有關係

3. 做菜有利於心理健康

1. 貶低誘惑策略保持你的忠誠

有調查發現,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曾對伴侶有過不忠行為;而大約有1/5的人正在經歷著這種不忠。其中「性不忠」是夫妻治療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也是離婚的主要原因。

近日來自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的研究人員調查了362名異性戀夫妻,了解他們在人際中可能會怎樣減少自己出軌或者不忠,以及是否有效。

他們大概會採用3種策略:

(1)單一維護策略:增強彼此的關係,包括經常出去約會,給對方準備驚喜,參與彼此生活

(2)主動迴避策略:迴避掉可能讓人誤會的場景或談話,和異性保持距離

(3)貶低誘惑策略:詆毀有威脅性的不忠關係「這是不正當的,骯髒的」,自我譴責,提醒自己「這段關係是沒有未來的」

所以,哪種策略能夠有效的保持自己的忠誠度呢?

Lee和O'Sullivan的研究結果表明(1)(2)兩個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而使用(3)貶低誘惑策略的時候,人們調情的次數會明顯減少。

研究人員解釋說,當我們為了「維持關係」而努力的時候,我們內心知道維持現有的親密關係很重要,但內心也沒有否認外面的誘惑很動人。

舉個例子,在一個派對上遇到一個喜歡的對象,採用(1)(2)策略的人,可能會尋找自己的伴侶或者刻意忽視掉那個人,但是他們腦子裡還是會反覆思考那個人

而採用(3)策略的人, 可能會告訴自己「我應該回家,而且那個人也沒有那麼好」。

2. 高智商的人並不更容易看清真相

如果你不斷重複一個錯誤的信息,人們就會開始相信這是真的,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真相幻覺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

很多人認為「真相幻覺」是那些不願思考者的局限,反之接受高等教育、高智商、會辯證思維的人不會輕易陷入這樣的陷阱——但真是這樣麼?

看看最近發表在PsyArvix的一項研究怎麼說。

已知有三個方面可能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分別是

(1)認知能力:與智力因素相關

(2)認知閉合需求(cognitive closure):喜歡確定的信息,避免模糊的、有歧義信息的需求

(3)認知風格:可分為快速直覺型認知風格、深思熟慮型認知風格

來自Ghen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實驗探討上述三個認知方面同真相幻覺效應的關係。首先,參與者閱讀一些真實或者虛假的常識性信息;緊接著完成認知能力、認知閉合需求和認知風格的心理測驗;最後,參與者判斷信息的正確性,再次判斷的信息包含兩部分,一是上述出現過的,重複的信息,另一部分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新信息。

結果,7個實驗中都出現了真相幻覺效應。即不管我們是認知特徵如何,我們都傾向於相信重複的、熟悉的信息。真相幻覺可能是全人類的局限,和智商沒什麼關係

3. 做菜有利於心理健康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Nicole Farmer及同事開展了一項以烹飪為基礎的干預措施對於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基於烹飪的干預措施能幫助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準備適合自己的飲食,同時,參與者的自我效能、對於廚藝的積極態度也有所提高

也有研究發現,心理治療師參與的廚藝團體治療能有效能讓飲食障礙(如貪食症或厭食症)患者受益,如改善對於食物的態度,加強自我控制等

不過廚藝治療和其他心理治療如冥想、認知行為療法的關係目前還沒有定論,其治療效果還未得到完全驗證,還需要更多實驗來證明廚藝治療是不是真實有效。

5月要點

1. 聊八卦是人的天性

2. 為什麼大家好像更喜歡那個「怪癖」的Sheldon?

3. 傷心的時候聽點慢歌

1. 聊八卦是人的天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在背後談論別人的八卦,傳播些小道消息是人的天性,不論男性女性,還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5月份發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一篇研究,第一次量化統計出各個群體的八卦數量。

Robbins研究團隊把八卦對話(gossip)定義為「議論和聊天中出現了不在場的人物」,並且將八卦分為正面、中性、負面三種類別。在暗暗偷聽了467個實驗對象的日常聊天后,研究者得到了這些結論:

  • 在所有和周圍人的交流中,平均14%的對話是在交流八卦。

  • 接近75%的八卦是中性的,剩下的15%中負面八卦是正面八卦的兩倍。

  • 基本上人們說的八卦都是關於周圍熟人,而不是明星(這裡比例大概在3293:369)

  • 相對於年齡更大的群體,年輕人會更頻繁說到周圍人的負面八卦。

  • 女性確實會比男性更多聊到他人,但只是在中性的信息交流上更多。

  • 受到高等教育的富裕階層並不比受教育更少的貧困群體更少八卦。

所以說,秘密能瞞住才有鬼了。

2.

為什麼大家好像更喜歡那個「怪癖」的Sheldon?

5月17日,陪伴很多人12年的美劇《生活大爆炸》收官,公寓電梯也終於修好了(小編最後哭成淚人)。

297集落幕,我們越發好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愛上智商超人、情商負分的「怪人」Sheldon(謝耳朵)?

甚至當他開始秀恩愛,開始關心他人,開始像一個「普通人」之後,會讓一些粉絲感覺到失落?

這有可能是因為:

  • 我們喜歡Sheldon是因為他的特別:他智商超人、毒舌又有許多怪癖的小習慣。而我們喜歡能夠帶來新鮮感、特別和刺激的人物形象。況且隔著螢幕,觀眾也不需要「容忍」一個真實Sheldon的挑剔。當後面Sheldon不再強迫症和毒舌,甚至開始發福,駝背也更嚴重,他開始越來越像普通大眾,這也就減少了我們一開始看到這個天才nerd角色的新鮮感。


  • 我們喜歡Sheldon是因為他做了我們不敢做的事:我們欣賞一些不那麼符合社會規範的角色,可能是因為他們做了我們想做但不敢的事,說出了我們的心聲。但當Sheldon也開始更加懂得交際規範,我們對Sheldon的預期開始打破,這也可能會帶來了失望和失落的感覺。

但不得不說,從Sheldon在Howard婚禮上說出經典發言:「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到最後和愛人一起領取諾貝爾獎,回到公寓和大家吃晚餐......這12季中,Sheldon已經改變了太多。

但不管怎樣,最後大家都得到幸福,那就好了!

3. 傷心和慢歌更配哦

2015年Milgram團隊曾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的音樂喜好進行分析,發現他們更喜歡悲傷的音樂。最近,SunKyung團隊進一步研究了抑鬱者喜歡悲傷音樂的原因

相對於過往研究將悲傷的音樂看作是反映和維持消極情緒的工具,該團隊發現處於抑鬱情緒的人選擇悲傷的歌曲是因為它們更舒緩,更放鬆。而這樣舒緩放鬆的音樂可以幫助被抑鬱情緒所困的人獲得輕柔的理解,提升情緒,反而比歡快的歌更有效

下次不開心的時候,可以試試聽點喪喪的慢歌呀。

4月要點

1.什麼樣的人討厭劇透?300萬人熬夜看《復聯4》首映

2. 為什麼有人自願「996」?

3. 貓主子究竟能不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1. 劇透會影響觀看體驗嗎?

《復聯4》終於上了,首日票房5.35億——比票房更精彩的是,從上映的當天開始,劇透黨和反劇透黨的激烈攻防戰。

關於「劇透會不會影響觀影感受」,心理學界其實也有兩派觀點:

心理學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坦菲爾(Nicholas Christenfeld)認為劇透是有積極作用的。劇透讓閱讀體驗變得流暢,能夠更好地體味電影里的細節,從而沖淡劇透的負面情緒

學者朱迪思·羅森鮑姆(Judith Rosenbaum)在劇透研究中,從刺激需求、認知需求的差異出發,得出的結論是:那些有著高度情感刺激需求(need for affect)的人,享受突發事件引起的情緒,是反對劇透的。那些對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較少的人,不會追求複雜的思維過程,是不介意劇透的。

不管劇透究竟會不會拉低我們的觀影感受,但有些人對「劇透者」的厭惡是真實存在的。

但尼古拉斯同樣也解釋了那些喜歡劇透的人,可能存在的炫耀心理。「你知道了一些事,這使你變得特別,而你展示 『知道了』的唯一方式就是告訴別人——不管這對別人有什麼影響。」

2. 「996」工作者的核心在於不安全感

最近996又火了,大家從加班聊到資本主義,又從「修來的福報」聊到「熱愛與奮鬥」......雖然多數人都對996持批判態度,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不少人是自願996的。

這是為啥呢?英國Cass商學院教授Laura Empson曾提供過一個解釋:超時工作現象的核心,在於不安全感 (insecurity)

員工對工作價值的不安全感,可能會逐漸擴大到對自我價值的不安全感。所以通過不斷超時工作來安慰自己:我在為自己的未來奮鬥,我是有價值的。

員工常常不太清楚自己的工作給公司帶來了多少收益,甚至能否帶來收益。再加上激烈的行業競爭,很容易讓員工時時刻刻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不安全感。這種情況下,員工就可能選擇超時工作來向老闆和客戶證明工作價值符合自己的工資,並且高於其他被淘汰的同事。

不僅如此,行業風氣和企業文化還會進一步加重這種不安全感,並且從工作價值擴大到個人價值。比如,很多行業前端企業往往會宣傳:進入最好的公司代表你是最優秀的,但如果無法像其他同事一樣做到超負荷工作量,你似乎就沒那麼優秀。

企通過模糊工作價值,將工作價值等同於個人價值,也是一種提高不安全感的方法,從而使超時工作成為一種「提升自我價值」的自願選擇

所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真是個極其重要的命題啊......

3. 貓到底能不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行為實驗表明:貓科動物能夠識別自己的名字

東京大學的認知生物學家Atsuko Saito和同事訪問了一些養貓家庭,並要求主人為他們的寵物讀出包括四個名詞的清單,這些詞的長度和節奏與貓的名字相同。

剛開始,大多數貓動了動頭或者耳朵,顯示出他們注意到人類在和它們交流的微妙跡象。到了第四個詞,貓基本上不再聽了,它們的身體反應也不怎麼明顯。

但當他們的主人說出第五個單詞,也就是貓的名字,研究團隊發現,11隻貓中有9隻在聽到它們的名字時表現出顯著(儘管微妙)的反應。這一定程度說明,貓能根據語音特徵和熟悉程度來區分自己的名字。

僅憑這一點並不能證明貓科動物100%認出了它們的名字:因為貓對其名字表現出更強烈的反應,可能只是因為名字比其他單詞更熟悉。

於是,Saito的團隊在四個家庭中重複了這個實驗,每個家庭都有5隻及以上的貓。這一次,每隻貓聽到的前四個單詞是它夥伴的名字,第五個才是貓自己的名字。

24隻貓中,有6隻表現出一定的身體反應,然後隨著一個個名字被讀出來,反應逐漸變小——說明它們習慣了人類的套路。但是到了自己的名字,被點名時漠不關心的這6隻貓都表現出明顯更強的反應,說明這些貓會把自己的名字與其他貓區分開來。

研究團隊在貓咖啡館中進行了後續實驗:依然用前四個名詞讓它們慢慢適應了這個套路,然後到了名詞5,也就是貓的名字,它們的反應幅度明顯高於對名詞4的反應幅度。

結論是:貓能夠區分出自己的名字,即使由陌生人說出這些名字時也是如此

可見,主子們都是一個個的小機靈鬼:聽是聽得懂,理不理又是另一回事了。

3月要點

1. 人類真的有第六感

2. 人類的本質是小黃片?

3. 2018年的一份兒童性侵報告

1. 人類的磁場感應能力首次被證實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發表在eNeuro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聲稱發現了人類的「第六感」:

人類不僅能感應到磁場,大腦還會對磁場變化作出強烈反應

不過要注意哦,這裡的「第六感」只是指「磁感」,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預感」或者「直覺」。

而關於直覺,心理學中的直覺被定義為自主、無意識完成的認知過程,與之相對的是有意識的分析思考。

那麼,直覺到底存不存在呢?

發表在Psychology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或許提供了一個答案。

為了測量直覺,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者們設計了一個實驗:一組大學生的面前是許多動點組成的像雲一樣的圖案,就像以前舊電視上沒信號時會出現的噪點。他們需要回答這些亂點會向哪個方向移動,向左還是向右?

在被試們嘗試做出判斷的時候,研究人員將一些圖像暴露在他們眼前,並且通過特殊的技術處理,確保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圖像的存在。這些圖像其實傳遞出了正確的答案,即亂點會向哪個方向移動。

換句話說,就是把正確答案植入他們的潛意識中,從而引起「直覺」。

結果發現,當人們無意識地觀看圖像時,他們能夠做出更迅速、更準確的決定。從本質上講,人們的大腦能夠處理和利用無意識圖像中的信息來修正他們的決策

另外,研究者Pearson還補充說:「這項研究中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直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這表明直覺的機制可以通過練習得到改善。」

怎麼說,這麼神奇的嘛!人類的大腦真是一個神秘又強大的存在啊。

關於直覺,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2. 小黃片能給人類帶來諸多好處

心理學實驗證明了,看黃片往往會讓人感覺良好。

2008年,研究人員調查了硬核色情片對688個18-30歲丹麥男女的影響,受訪者認為觀看色情內容有利於他們的性生活、對性的態度、對異性的看法和態度和對生活的總體態度。

並且,論文最後提到,許多丹麥年輕人認為色情作品在他們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另一個觀點是,黃片是相對安全的。看黃片與身體上的性行為不同,看看黃片不會傳播疾病,也不會導致懷孕。就滿足一個人的性需求而已,看小黃片安全、方便又便宜

它還可以幫助伴侶培養感情和性親密。心理學家David Schnarch表示:「我們在幫助夫妻發展更深層次的性聯繫時,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色情圖片。色情作品以及情侶們自己的性幻想,都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發展更好的性關係。」

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從小黃片中汲取自己的「幻想飼料」,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慾望的偏好。比如在性生活中,令我們興奮的是什麼?令我們厭惡的是什麼?從實際性行為中找不到的答案可能就藏在小黃片里。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安全、無需判斷力的探索慾望方式...(嗎?)

3. 分享一份2018年兒童性侵報告

2019年3月2日,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在京發布2018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

需要注意的一點,該報告中性侵兒童案例統計部分,數據來源於2018年度媒體公開報導案例。也就是說,報告中顯示的數據並非實際發生的案例數量,呈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報導只是冰山一角

據統計,2018年監測媒體報導案例共317起,涉及受害兒童超750人。性侵兒童案件中,熟人作案210起,占比高達66.25%。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兒童性侵犯」是指兒童捲入不能夠完全理解的性活動,或因不具備相關知識而同意的性活動,或因發育程度限制而無法知情同意的性活動,或破壞法律或社會禁忌的性活動。

而對於兒童,這種性活動不僅是身體和心理的傷害,還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研究者Frank Putnam和Penelope Trickett開展了第一項關於性侵犯對於女性成長的長期影響的研究。

結果顯示,與同齡、同種族、同社會階層的女孩相比,受過性侵犯的女孩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包括認知缺陷、抑鬱、解離症狀、性發育障礙、高肥胖率以及自殘行為等

越來越多的兒童遭遇性侵案件被曝光,兒童性侵走入公眾視野、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防性侵」教育依然任重道遠。

2月要點

1. 中國的精神障礙患者究竟有多少?

2. 女性求職者不允許再被問「是否婚育」

1. 中國的精神障礙患者究竟有多少?

2019年2月18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等研究者在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發表了研究文章《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的流行病學現況研究》,該數據報告了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數據。

該調查參與者超過3萬人,覆蓋31個省份。調查涉及的精神障礙包括成人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間歇爆發性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老年期痴呆等七類。

咱們再來看看一些鮮為人知的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樣本中,任意精神障礙疾病(不包含老年期痴呆)的時點患病率(即在過去12個月內患有目標疾病者)為9.32%;終生患病率(即在人生中某一階段患有目標疾病者)為16.57%

而過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數據出自1993年的《中國七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該調查顯示各類精神障礙(不含神經症)的時點患病率為1.11%,終生患病率為1.34%。

通過比較數據很容易發現,我國患有精神障礙的人群比例已經大幅增加

在中國,人們對於精神障礙疾病或許仍然存在很多誤解。這份調查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更多沒有被發現的患者,也許正在某處苦苦掙扎。

我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將心理學的知識帶到更多的人面前,讓曾經對於精神和心理問題的「不敢問、不敢說、不敢談論」變成「勇敢關心、勇敢談論、勇敢治療」;讓曾經歧視的眼神,都變成溫暖的目光。

2. 女性求職不許再被問「是否婚育」

2月2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印發 《關於進一步規範招聘行為促進婦女就業的通知》。

在歷史悠久的「婦女就業歧視問題」上,這份《通知》這次明確提出哪些話不能說,什麼事不能做,是非常有意義的。

《通知》對招聘環節中就業性別歧視的具體表現進一步作出了細化規定:明確要求各類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招聘過程中,不得限定性別(國家規定的女職工禁忌勞動範圍等情況除外)或性別優先,不得以性別為由限制婦女求職就業、拒絕錄用婦女,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不得差別化地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當人們看到像「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吊銷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這樣的懲罰措施,終於相信這問題真正引起了重視。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意味著企業必須為女性的生育付出經濟代價。

很多人還擔心,因為企業要承擔用人成本的上升,很可能帶來更多更嚴重的女性就業歧視。

其實在學術上,關於「平等」這個話題,始終存在「程序公正」和「社會公正」的矛盾。

「程序公正」,追求所有人競爭機會平等,比如禁止招聘時歧視女性,就是為了保證每個人獲取工作機會的公正。

「社會公正」,追求的是結果的平等,它通過對於弱勢群體的幫助,來讓不同起點、不同運氣的人,都獲得相對平等的結果。就像我們很多時候會用公司管理層的女性比例,來衡量性別平等的程度。

矛盾就在於,機會的平等往往並不意味著結果的平等——它忽視了人們自身能力的不同,可能會讓本身處於競爭弱勢的人更為弱勢

可過分追求結果的平等,又會造成機會的不平等,從而削弱社會競爭,損傷社會發展的動力。

所以啊,到底怎樣才是最平衡的「平等」,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驗證~

1月要點

  1. 超過五分之一的新年flag,將在新年第一周結束之前倒下

  2. 這3個問題幫你判斷這一年有沒有進步

  3. 猝死前的徵兆一定要重視,2020多愛自己一點

1. 超過五分之一的新年Flag,將在這周結束之前倒下

心理學研究曾經追蹤了200名在新年下定決定要在兩年內做出自我改變的人。發現有23%的人堅持不到一周就放棄了,最終只有19%的人真正堅持到了兩年

這些成功的人,對自己使用了更多「獎勵」和「懲罰」措施,也擁有更加強大的意志力。不過在成功堅持下來的人們之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至少放棄過一次,在兩年內的平均放棄次數為14次。

所以如果你的Flag已經搖搖欲墜,放輕鬆,很多人都和你一樣呢。

2. 想知道自己這一年有沒有進步?來回答3個問題

又到寫年終總結的時候了。最可怕的就是回顧一年後卻發現,除了帳單和小肚腩,又是一無所獲。

別慌,這也許並不能代表你真的沒有成長,你很可能只是忽略了自己的改變。以下3個問題,將幫你看到自己那些可能被忽略的長進。

Q1:哪些你現在感覺簡單的事情,曾經對你來說非常複雜?

當我們剛開始做一件步驟複雜的事情時,往往感到畏懼和害怕。然而,隨著經驗的積累,越做越嫻熟的我們便會忘掉最開始的艱辛。

問自己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的長進,也可以在下一次遇到新的事物時提醒自己:這問題早晚都會被我克服的,根本不可怕!

Q2:哪些你以前常犯的重複錯誤,現在不犯了?

終於停止犯重複的錯誤也是我們成長的重要方式,不過,當我們不再犯錯的時候往往也會遺忘它。

比如找到了更方便的停車場,從而極大的降低了遲到的頻率;發現性價比更高的網店,從而大幅節省了購物的時間和花費。一個個小的事情都在幫助我們過上更加高效的生活。

Q3:哪些過去讓你感到非常不安的事情,現在卻無所謂了?

或許你曾經很害怕其他人的評價,也許之前父母的觀念觀念不和會引起你的巨大恐慌,但現在你可以更加坦然的做自己了。

找出這些逐步和解的事情吧,它們會告訴你,其實你比你想像中的要勇敢許多。

3. 小心一些身體反應,可能是猝死前兆

世界衛生組織把發病後6小時內的死亡統稱為猝死,它可分為心源性猝死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到了所有猝死者的一半以上。長期的加班,熬夜,高負荷工作,精神高度緊張,過度的興奮和悲傷等都可能成為心源性猝死的誘因。

而心源性猝死,很可能都是會有前兆的。比如發病前數日至數月都會出現前驅症狀:氣促、胸悶、胸痛、昏厥、心悸、全身倦怠。如果你本身就是高危人群,或者最近正好壓力特別大,當出現上述症狀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好啦,2019年的回顧就到這裡。

祝大家新年快樂

編輯:肖大喵

參考文獻

[1201]Yolken et al., Exposure to household pet cats and dogs 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subsequent diagnosis of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disorder. PLOS ONE, 2019; 14 (12): e0225320 DOI: 10.1371/journal.pone.0225320

[1202]Zhou et al., Sleep duration, midday napping, and sleep quality and incident stroke, Neurology, December 11, 201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8739

[1203]Joshi et 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ctivity and aldehydic load contribute to neuroinflamma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 related pathology, 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12 December 2019, DOI: 10.1186/s40478-019-0839-7

[1101]Khan et al., Yoga Effects>[1102]Klinedinst et al., Aging-related changes in fluid intelligence, muscle and adipose mass, and sex-specific immunologic mediation: A longitudinal UK Biobank stud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82, 396-405.DOI: 10.1016/j.bbi.2019.09.008

[1103]Zanganeh, M., Adab, P., Li, B., & Frew, E. (2019, July).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Chirpy Dragon Obesity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Aged Children: A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2019 World Congress>[1001]Kukushkin, N. V., Williams, S. P., & Carew, T. J. (2019). Neurotropic and modulatory effect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I in Aplysia. Scientific reports, 9(1), 1-12.

[1002]Surabhi Bhutani, James D Howard, Rachel Reynolds, Phyllis C Zee, Jay Gottfried& Thorsten Kahnt Olfact.(2019).Olfactory connectivity mediates sleep-dependent food choices in humans. eLife 2019;8:e49053 DOI: 10.7554/eLife.49053

[0901]張潔婷,張境鋒,高楷東,文超,崔漢卿,劉金婷. (2019). 兒童期逆境與基因對男性服刑人員攻擊性的影響. 心理科學進展, 27(8), 1344-1353.

[0902]Nauert PhD, R. (2019). Living Close to Green Space Linked to Better Mental Health. Psych Central. Retrieved>[0801]Ledger, R., & Mellor, D. (2018). Forensic use of the Five Domains Model for assessing suffering in cases of animal cruelty. Animals, 8(7), 101.

[0802]Vitale, K. R., Behnke, A. C.,& Udell, M. A. R. (2019). Attachment bonds between domestic cats and humans. Current Biology, 29(18), R864–R865. doi :10.1016/j.cub.2019.08.036.

[0701]Joe J. Gladstone, Sandra C. Matz, Alain Lemaire. (2019). Can Psychological Traits Be Inferred From Spending? Evidence From Transaction Data. Psychological Science, 30(7), 1087-1096.

[0703]Park, Y., & MacDonald, G. (2019). Consistency between individuals' past and current romantic partners' own reports of their personal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26), 12793-12797. doi: 10.1073/pnas.1902937116

[0601]Lee, B., & O'Sullivan, L. (2018). Ain』t misbehavin? Monogamy maintenance strategies in heterosexua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2), 205-232. doi: 10.1111/pere.12235

[0602]De keersmaecker, J., Dunning, D., Pennycook, G., Rand, D., Sanchez, C., Unkelbach, C., & Roets, A. (2019). Investigating the Robustness of 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 Acros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y,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and Cognitive Sty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985384. doi: 10.1177/0146167219853844

[0603]Can You Cook Your Way to Better Mental Health?.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fulfillment-any-age/201905/can-you-cook-your-way-better-mental-health[0501]Megan L. Robbins, Alexander Karan. Who Gossips and How in Everyday Lif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9; 194855061983700 DOI: 10.1177/1948550619837000

[0503]Yoon, S., Verona, E., Schlauch, R., Schneider, S., & Rottenberg, J. (2019). Why do depressed people prefer sad music?. Emotion. doi: 10.1037/emo0000573

[0403]Saito, A., Shinozuka, K., Ito, Y. & Hasegawa, T.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discriminate their names from other words. Science Report. 9, 5394 (2019).

[0301]Lufityanto, G., Donkin, C., & Pearson, J. (2016). Measuring Intuition: Nonconscious Emotional Information Boosts Decision Accuracy and 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5), 622–634.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6629403

[0302]Hald, G.M. & Malamuth, N.M. Arch Sex Behav (2008). Self-Perceived Effects of Pornography Consump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Volume 37, Issue 4, pp 614–625.

https://www.salon.com/2017/09/02/9-surprising-reasons-why-you-should-be-watching-porn_partner/

[0303]「女童保護」2018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

[0201]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9.

[0101]John c.Norcross,Dominic J.Vangarelli.(1988).The resolution solution: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New Year's change attempts,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volume 1,Inssue 21988–1989 , Pages 127-13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