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不當操作,不打窩效果反而比打窩後效果好

認真的釣魚 發佈 2020-01-25T19:30:29+00:00

打窩這個事,可以說是釣魚的靈魂,不打窩的釣魚,是沒有靈魂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釣魚這項運動,可以沒有竿、沒有鉤、沒有漂,但是唯獨不能不打窩,打窩之後的釣魚,叫做釣魚,不打窩的釣魚,叫做守株待兔,但是,不是每一次打窩之後,都有好漁獲,這種情況我們叫做不發窩,或者發窩遲緩;但是還有

打窩這個事,可以說是釣魚的靈魂,不打窩的釣魚,是沒有靈魂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釣魚這項運動,可以沒有竿、沒有鉤、沒有漂,但是唯獨不能不打窩,打窩之後的釣魚,叫做釣魚,不打窩的釣魚,叫做守株待兔,但是,不是每一次打窩之後,都有好漁獲,這種情況我們叫做不發窩,或者發窩遲緩;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打窩之後漁獲不咋地,反而沒有打窩,或者打窩很少,反而漁獲不錯,這種堪稱詭異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

要說原因,無外乎水勢、魚情、窩料,以及補窩的時機出了問題,而這一現象,在野釣中,出現的頻率最是明顯,而但凡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就需要通過分析,因為原因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而只要應對得當,不僅能改善漁獲寥寥的窘狀,不說馬上連竿,但是魚口情況,絕對會好很多。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打窩,其根本目的就只有一個,就是誘魚群進窩,讓魚留在窩點,最後就是味型不錯,讓其他地方的魚群陸續進窩,但是,想做到這三個目的,僅僅靠窩料,是不現實的,窩點位置選的不好,不行,窩點所在位置流速過快,不合適;窩料味型太香、太淡,不合適;窩料數量和進窩魚數量不匹配,補窩早了、晚了,都不合適;但是,要造成打窩、補窩之後,魚口不咋地,反而是不打窩、打窩很少、不在窩點釣的時候,反而魚口不錯,那麼,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一、窩點所在位置,有坡度或者流速太快

打窩有四不打,一不打草,;二不打泥,三不打坡,四不打流水,這不打淤泥醬層底,不打水草底,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窩料打到這種水底,要麼陷入泥底,要麼陷入草中,魚不好找,漂相也亂,更別提頻繁出現亂口,基本上很難抓住正口,頻繁提竿,最後除了驚散窩子裡的魚群,也沒有什麼好魚口;而不打坡底,不打流水,其實就是為了避免出現,窩料打下去,因為窩料不駐留,會被水流沖刷,也不到落到什麼地方了,餌料可以因為坡度、被水流沖刷到坡底或者其他地方,而釣餌不可能追著窩料跑,鉤餌落點沒有窩料,自然也不聚魚,那就遑論什麼漁獲了。

但是,有坡度的水面,到了坡底,往往都是天然聚魚的好位置,而水底暗流往往是我們肉眼無法判斷的位置,而且有暗流,則說明該區域溶氧充沛,也是天然能聚魚的好位置,那麼這個時候,打窩的窩點,和釣點的設定,就不能過於強調窩釣合一了;如果是在有坡度的位置打窩,則需要釣點在窩點後方,比如窩點距離釣位5米,那釣點最好放到里釣位7~8米的位置,當然,這個只是估算範圍,實際上,在打窩前,做好精準找底,在整體有坡度的區域,尋找一處相對平緩的位置,是最合適的選擇;

而在流速較快、以及水底暗流較為洶湧的水底打窩時,其實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窩料打下之後,會被水流沖刷到下遊方向,而具體位置,則取決於水流的流速,所以我們在打窩時,會儘量選擇水流被地勢阻止,就是出於這個因素的考量,但是在實戰中,萬一找不到合適的地形,也不可能放棄垂釣,這個時候,我們偏移釣點,在釣點上遊方向2~3米的位置打窩,然後在釣上守口,如果有連續魚口出現,則說明我們判斷的位置可能是符合的,如果一直沒有魚口,或者魚口很少,那就需要從打窩的位置,順著水流方向,每次間隔1米位置,來測試魚口,每次守釣大約10~15分鐘左右,一直到試出有魚口,或者有連續的漂訊,而事實上,水流的流速,如果太大,則很可能將鉤餌、鉛墜和竿稍徹底拉彎,這就不適合下杆,如果水流的流速未將竿稍拉彎,那最多也就將窩料沖刷2~3米就算極限,也不用試很久就能找到了。

二、窩料味型出了問題

窩料能誘魚,說一千道一萬,還得是味型合適,那這裡的的合適,其實很難給一個標準,就算我們按照鯽魚嗜香甜,鯉魚嗜酸甜,鰱鱅嗜腐這種大分類,但實戰起來,鯽魚窩料吸引鯉魚進窩,鯉魚窩料吸引鯽魚進窩,也是屢見不鮮,更別提,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植被特徵,而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魚種,諸多的不同,很難有一個標準,來應對所有的魚情,而就算是同樣配方,同樣比例的窩料,在上一次使用可能爆護,下一次使用,就可能空軍了,其實說白了,也就是窩料的味型出了問題,而窩料的味型出了問題,一般常見的,有兩種。

1、窩料味型串味;所謂的味型串味,其實嚴格來說,是吸引了不同的目標魚進窩,因為現在很少用單一的味型來吸引魚群進窩,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使用兩種甚至更多的味型,組成複合、多層次的味型,來吸引魚群進窩,雖說這種組合、多層次味型的優勢很大,而且有明顯的層次,但是,淡水魚種類不同,導致了不同魚種,嗅覺的發達程度也不相同,比如我們總體為甜香,但是略帶腥香的餌料,目標是誘鯽魚,但是如果釣點附近有黑魚、鲶魚,也會導致這兩種肉食魚進窩,而這就會導致,就算鯽魚群進窩了,沒給幾口,也很快會被進窩的肉食魚驚散,而誘釣鯽魚的線組,就算鲶魚、黑魚給口,也無法有效刺魚;

那麼這種情況我們來判斷呢?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多是使用商品餌,如果是自製餌,是腥香餌加入過多,如使用種餌打窩,則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是浮漂給出漂訊後,空竿率較高,亦或者是有黑漂,提竿竿稍打彎,但是提竿要麼是切線,要麼就是跑魚,那這個時候,我們將窩料中腥香餌料去除,再試著打窩,亦或者在原有窩點附近5~8米左右位置,用種餌打窩,目標魚給口的頻率就會顯著提高。

2、窩料味型過於香濃;魚的嗅覺,是狗的500多倍,那麼當我們聞起來味型適中的餌料,對狗來說,就是無比刺鼻,對魚來說,可能就會導致嚴重的不適應,但是,對魚來說,味型方向對,但是濃度不適宜,可以等,並不需要馬上就進食,這種情況,表現在漂訊上,就是頻繁有訊號,各種訊號,但是始終抓不到實口,如果頻繁起竿,漂訊則很快消失,但是過不了多久,又會出現,這在黑坑垂釣中,非常常見,但是在野釣中,這種情況會和小魚鬧窩的漂訊幾乎沒什麼差異,而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原因,也正是窩料味型過於香濃;

那麼處理起來,我們先試著將原有窩料,加入50~60%體積比的基礎料,如飼料面、黃面、玉米粉等等都可以,然後,再離原窩點相聚5~8米打個新窩,而重新配置的窩料,味型濃度應該明顯大幅度減弱,而這一點,我們的嗅覺就能直接作出判斷,然後待新窩點發窩後,魚口情況會馬上得到明顯的改善;

三、補窩頻率過快或者補窩時機不對

補窩,一直是比打窩更有爭議的話題,因為適當的補窩,不僅可以保持留魚,甚至是可以持續的誘聚魚群進窩,但是不適當的補窩,驚散魚群,則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問題是,窩料打下去,到底有多少魚進窩,這根本就無法預料,也無法統計,所以到底什麼實際合適,補窩的數量是多少,這也很難給個具體參照,但是,這對漁獲,卻又有著直接的影響;

當補窩的窩料打的太多,因為警惕性高的魚,都會反覆試探,不會第一時間給口,只有在窩料差不多被吃完的時候,在窩點邊緣的位置警惕的試口,這個時候如果補窩的窩料打的太厚,第一,有可能會驚嚇剩餘的進窩魚,第二,會導致剩餘的進窩魚,繼續在窩子邊緣試口;而補窩的窩料打的太少,則很難吸引剩餘的進窩魚駐留,甚至都不會等到將補窩的窩料吃完,就會散窩,既然沒有參照標準,我們又不能不補窩,那麼我們只能遵循,勤打少量,採用精準、動靜小的打窩方式,雖然不能完全杜絕因補窩的數量、補窩時機不恰當,導致的影響上魚率下降,但是,可以最大化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四、黑坑偷驢、糗魚時,餌料霧化太好

黑坑釣魚,之所以要區分搶魚、掏坑、糗魚,是因為這幾種不同的垂釣情況,魚口情況都不相同,在不計較黑坑老闆放魚時的情況,搶魚,肯定是魚口最好的時候,掏坑就差很多,那糗魚的魚情,肯定是最糟糕的,因為糗魚,池子裡的魚基本上全都是老滑魚,要麼魚唇有傷,要麼皮毛有傷,對於霧化好的商品餌,是有著非常強烈的警惕性的,導致的後果,就是霧化好的餌料,會很快因為味型等原因吸引魚進窩,進窩魚不會給口,只會在窩點附近游曳,一直到霧化狀態減弱,甚至是消失;

所以我們在掏坑、糗魚時,往往會採用蘸麻團,甚至直接採用皮筋顆粒守釣,就是因為這種餌料的霧化狀態,速度最慢,區域最小,相對而言,對滑魚的誘惑力大,但是又不足以引起滑魚的警惕,當然,實際上,如果不是黑坑塘主的規定,我們用種餌守釣,效果應該更為明顯。

釣魚過程中,遇到任何情況,其實都不應該覺得奇怪,畢竟水無常形,而在實戰中,氣溫、氣壓、水溫、水壓,甚至是光照,都有可能影響到實際的魚口情況,但是這些影響,都是沒有辦法量化,但是,這就是釣魚的魅力和吸引力來源所在了,讓我們上癮,又欲罷不能,也正是這種未知、不確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