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經歷說明,當歷史學家參與政治,他的歷史知識就沒用了

蕭武 發佈 2020-01-03T14:38:12+00:00

精通歷史和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兩回事,就像現在的歷史學家也一樣,有的人比較會明哲保身,有的人也不會。和大學教授也一樣,有的人對子女的教育比較成功,有的人也失敗,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北大教授的子女也不一定能考上北大,這才是一個社會的常態,也是一個社會群體的常態。


精通歷史和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兩回事,就像現在的歷史學家也一樣,有的人比較會明哲保身,有的人也不會。和大學教授也一樣,有的人對子女的教育比較成功,有的人也失敗,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北大教授的子女也不一定能考上北大,這才是一個社會的常態,也是一個社會群體的常態。如果精通歷史就一定能從中吸取教訓,特別會明哲保身,那就不正常了。

司馬遷遭到宮刑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和司馬遷是否精通歷史也沒什麼關係。就像董狐,也是負責記錄歷史的,但是他也沒有明哲保身,而是選擇了直筆記錄,寧可送命,也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人格,和他的職業有關係,但不是因為他熟悉歷史,他就一定會從中吸取教訓,明哲保身。


後來的司馬光也是如此,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資治通鑑的作者,對歷史非常熟悉,但他一生宦海浮沉,起起落落,也並沒有因為熟悉歷史就從中得到了特別的明哲保身的智慧,而且多次犯顏直諫,和王安石本來關係還不錯,但因為政見不同,他寧可得罪王安石,去洛陽閒居,修訂資治通鑑,也不屈從王安石。王安石死後他復出,也是按照他的想法做事,並沒有公報私仇。

但是也有的歷史學家人品很差,比如陳壽修訂三國志,是當時各種三國歷史著作中最好的,而且非常簡明扼要,惜字如金,但是他的人品卻很差,因為知道這個作品要傳世,所以當時一些人出錢讓陳壽幫忙替他們的祖先遮掩以前的醜事,陳壽也坦然受之,毫無愧色。但他的人品並不妨礙三國志成為一部經典之作,流傳後世。此外,後漢書的作者范縝人品也不行,但後漢書仍然是不錯的。


在司馬遷的時代,印刷術還沒有,造紙術也沒有普及,所以文化知識的普及程度還非常低,大多數知識都還是秘傳的,所以司馬遷確實要比當時的絕大多數人要更加了解歷史。而且,為了寫作史記,他還搜集了大量的資料,這些也都是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觸到的。所以,他確實歷史知識比其他人更豐富,這倒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同樣是讀歷史,但是政治家和學者的角度是很不同的,政治家很容易從中吸取教訓,這也是歷朝歷代皇帝都特別注重讀歷史的原因,像資治通鑑就是專門寫給皇帝學習和參考的,所以才叫資治通鑑。到了明朝,張居正為了把萬曆教育好,也專門編寫了一個適合年幼的萬曆學習的帝鑒,並且該畫了插畫,輔助學習,但是萬曆並沒有從中吸取太多教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