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貼「白春聯」——韓國人是要鬧哪樣?

文史博物苑 發佈 2020-01-29T18:24:03+00:00

除了千瓦的梗大伙兒比較認同之外,全場幾次齊唱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霧蒙蒙。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遭到了猛烈抨擊。

豬年春晚開場第一個相聲是小嶽嶽和孫越的《妙言趣語》,播出後在網上引發熱議。

除了千瓦的梗大伙兒比較認同之外,全場幾次齊唱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霧蒙蒙。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遭到了猛烈抨擊。

簡而言之:這段出自《笠翁對韻》的對聯要訣,不能代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春聯的雛形周代既有,到北宋傳播開來

春聯又稱「春貼」,是「對聯」的一種。貼春聯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習俗之一,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人們對新年生活的美好嚮往。

大家耳熟能詳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霧蒙蒙。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便是寫春聯的基本對仗規則之一。

早在周代,民間既有貼「桃符」的習俗:在「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上書寫神祇的名字,以此「厭勝(壓勝)」。「桃符」被認為是後世「春聯」的雛形。兩漢時期,每逢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也就是北宋建立之前,割據四川的蜀主孟昶讓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題寫了歷史上第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次年,孟昶降宋,貼春聯的習俗隨即在宋境流傳開來。

「八零後」朋友在讀書時,想必都背誦過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的「新桃換舊符」反映出一個歷史現象:儘管北宋時期已經出現對仗工整的春聯,但其載體仍舊是桃木板。

當然,在明代之前,您家裡貼不貼春聯純屬個人喜好,可到朱元璋坐上金鑾殿,情況為之一變。

這位洪武皇帝時常在佳節微服出巡,體察民情。為了彰顯金陵城中的熱鬧景象,詔令「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遂成定製。隨著造紙術的普及,紅紙最終替代了桃木,成為春聯的新載體。

除遇喪事的頭三年,要分別用白、綠、黃三色紙書寫春聯「守孝」外,中國的春聯幾乎都是紅底黑字,但近鄰韓國的春聯卻和我們有很大的差別。

韓國的春聯是白色,而不是紅色

韓國春聯正式名稱為立春帖,又叫立春榜、立春書,興起時間大致是在中國北宋時期。

每年立春以前,文武兩班貴族都要在向國王進呈「延祥詩」,以備君主從其中選擇佳句貼於宮內。上行下效,貴族階層也紛紛在府邸大門張貼春帖。值得一提:韓國人貼春聯的位置,是在門上貼成對稱的「八字型」,而不像我國是垂直貼在門兩側。

春聯在韓國民間廣泛流行要到十四世紀末期,這同當時東亞局勢有關。1368年,朱元璋定鼎金陵,建立明朝。退回漠北的殘元勢力並不甘心失敗,拉攏高麗,希望重新奪回大都(北京)。

1388年,高麗君主王禑決定北上攻明,派遣後來的朝鮮開國君主李成桂出征。李成桂行至威化島,發動了「朝鮮版的陳橋兵變」——「威化島兵變」,回軍推翻高麗,建立朝鮮王朝,遣使明朝表示歸順。

作為明朝藩屬,朝鮮自然事事都向明朝看齊。在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聯之風的帶動下,作為朝鮮太祖大王的李成桂,自然不甘落後,貼春聯的活動在民間流行開來。

那麼,為什麼傳到朝鮮的春聯,會是白色的呢?

這就和朝鮮王朝崇尚白色有關啦!

對於朝鮮尚白的原因,長期以來莫衷一是,筆者選擇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供大家選擇吧。

第一種說法,五行五色之說。

商朝滅亡後,紂王之叔箕子隱居山林。周武王久慕箕子「殷商三仁」之名,登門造訪,求教治國之道。箕子向其講述了治理天下的九項措施(《洪範·九疇》),這便是「箕子明夷」的典故。

其中第一條即是「五行說」:天下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並與五色相對應。具體而言則是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例如,周代崇尚紅色,秦代喜好黑色,明代則推崇紅色。

後來,箕子東渡朝鮮,被周天子封為「侯國」。箕子之侯雖為周朝分封,但仍以殷商王室後裔自居。按五行五色之說,其祖先成湯建立的商王朝屬於金德,與之對應的顏色便是白色。故箕子朝鮮便崇尚白色,就連春聯、利是封也都是白色。

第二種說法,朝鮮王朝實行及其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王室和兩班貴族可以穿著彩色服裝,其他百姓只可以穿著樸素的白色衣服。

久而久之,在民間形成了崇尚白色的習俗,逐漸從服飾領域擴展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甚至包括春聯、利是封的用紙顏色。

八字春聯,情有獨鍾

中國春聯的內容可謂層出不窮,365日天天更換都不帶重樣的!但是,在韓國的情況卻完全不同。

儘管韓國的春聯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對句,比如下圖的「萬福雲興」、「千災雪消」,還有「立春大吉」、「建陽多福」等等,但似乎老百姓都不太中意。

現在您到首爾旅遊的時候,可以留心看一看,絕大部分家庭的大門上都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八個漢字。

當然,有些是行書,有些是草書。

而且,即使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這八個字,也不是誰都能寫的。由於朝鮮世宗大王大力推行諺文(訓民正音),除了兩班貴族之外,普通百姓很少有能書寫漢字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韓國在1948年施行《諺文專屬用途法》,著手廢止漢字,但這項工作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時間。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朴正熙(朴槿惠之父)發表漢字廢止宣言,至此小學階段完全廢除漢字教育,中學、大學則為選修課。

基於上述原因,新一代的韓國青年除了自己的漢語名字之外,幾乎都不認識其他漢字了,更不用說提筆寫春聯啦。

因此,我們看到的白色春聯,都是由上年紀的老人,或是專門的書法老師書寫的,免費派送給大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