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魂》潘玉良的傳奇人生:放棄丈夫,放棄骨肉,孤獨的追求藝術

行走思考的蘋果醬 發佈 2020-01-29T18:25:00+00:00

或者是悲慘的命運,把他們的靈魂在肉體與精神的苦難中折磨,在貧窮和疾病的鐵砧上鍛鍊;或是,目擊同胞受著無名的羞辱與劫難,而生活為之戕害,內心為之碎裂,他們永遠過著磨難的日子,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

導語

這些傳記中人的生涯,幾乎都是一種長期的受難。或者是悲慘的命運,把他們的靈魂在肉體與精神的苦難中折磨,在貧窮和疾病的鐵砧上鍛鍊;或是,目擊同胞受著無名的羞辱與劫難,而生活為之戕害,內心為之碎裂,他們永遠過著磨難的日子,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過於怨嘆,人類中最優秀的和你們同在。汲取他們的勇氣做我們的養料吧;倘使我們太弱,就把我們的頭枕在他們的膝上休息一會罷。他們會安慰我們。在這些神聖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慈愛,像激流一般飛湧出來。甚至毋須探詢他們的作品或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在他們的眼裡,他們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於患難時的那麼偉大,那麼豐滿,那麼幸福。

—羅曼・羅蘭《三巨人傳》序言

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不會是一帆風順,他們的故事充滿著精彩的正能量,指引著迷途的和一直在尋求機會的人一個正確的努力方向。

今天我分享的主角是第一個以雕塑作品走進巴黎現代美術館的中國藝術家潘玉良。

她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最底層,在污泥中艱難抗爭,她愛藝術,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她最初只是想得到成為普通人的尊重,可是她不潔的出身讓她前進的道路總是被自己的自卑和世俗的眼光所打壓。

而她又是一個不信命的人,她的倔強和為了目的義無反顧的執著讓周邊的人都為她驕傲,甘願默默作為綠葉來陪襯她的成就。

她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妥協中尋找契機,在契機中抓住人生的轉折點,一步步蛻變成為讓世界矚目的藝術家。

我們所有人的人生都會經歷所謂的酸甜苦辣,可有些人在苦難中失去鬥志,失去追求,不知道為何而活,在墮落中逐漸消沉,失去自我;可有些人在苦難中磨練鬥志,尋找追求,為目標而活,在忍耐中逐漸重塑自我,隨時孤注一擲。

今天我講的潘玉良的人生故事就是不斷重塑自我的故事,也許為了追求藝術她對感情自私了一些,她把自己的夢想放在了第一位,放棄了自己的愛人、自己的骨肉,看似很殘忍,可是成功的路本來就是孤獨的,沒有這些放棄她也不會成為第一個在歐洲藝術界留下那麼多讓人驕傲的足跡。

01 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遇到潘贊比

人們都說玉良的命苦,八字硬,這也許不假,她剛萌生,家中便破了產;她一落地,就剋死了父親和姐姐。她的母親隨著她年歲的增長而逐漸枯萎衰老下去。倒是她自己得天獨厚,出落得壯實、修長。八歲的孩子,竟到母親耳朵那麼高。

潘玉良原名張玉良,母親懷她的時候希望她是個男孩子,可以為衰敗的張家撐起一片天,可惜她是個女孩子,但是父親卻並不在意,還為她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玉良」。

她從出生一直到8歲,家裡的親人一個個離她而去,好心的鄰居幫她把母親唯一的弟弟叫了過來,她的親舅舅賣掉了他們家唯一的房產,帶著她離開了。

6年來舅舅雖然帶她在身邊,可是有親人跟沒親人似乎沒有區別,舅舅整日沉迷於抽大煙,直到有一天他沒有錢抽了,主意打到了玉良頭上。

為了自己菸癮,他200大洋把玉良賣到了蕪湖怡春院。

14歲的玉良徹底成為了一個被遺棄的孤兒,流落到賣唱賣笑賣肉的煙花之地。好在她還小,老鴇並未讓她直接去賣身,只是在培養她的同時不斷在物色好的對象,以便可以賣個好價錢。

玉良不是沒想過逃,可是其他小姐妹的經歷讓她害怕了,她自知自己的能力無法跟這些背後有著巨大利益鏈的人抗衡,她只能隱忍著接受命運的安排。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她人生的第一個契機,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契機,蕪湖新上任的海關監督潘贊化的出現。

玉良跟好姐妹小蘭一同被安排去做陪潘贊化的接風盛宴,一曲《卜算子》,在眾人耳中覺得乏味無趣的,可是在潘贊化耳中卻能領會這首詞的真正含義。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潘贊化對他們投以惋惜的眼神,玉良因為緊張,敬酒時不小心撒在了潘贊化的身上,潘贊化不但沒有責怪,還禮貌的喝了一口敬過來的酒。

那些懂得察言觀色的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小小的細節,宴會結束後,玉良被送到了潘贊化的府上。

一向鐵面無私的潘贊化可以可憐、可以憐惜這些流落社會底層的孩子,卻不會存在過分的想法,他命人把玉良送了回去,可就是一念之差救了玉良一生,他同時讓人通知第二天游蕪湖由玉良做陪。

回到怡春院的玉良看到同行的小蘭因為沒被潘贊化看中而被人在房間糟蹋,老鴇直言,如果她明天還不能留在潘贊化的府上,她的下場也會是如此。

雖然她信命妥協她無法改變的現狀,可她卻不甘心被人擺布,她心裡明白潘贊化是她的一個機會,她感覺潘贊化跟一些男人不同,最起碼潘贊化沒有在晚上留下她,讓她原本擔驚受怕的心溫暖了不少。

第二天潘贊化在游完蕪湖後依然讓玉良回去,這時清楚這厲害關係的玉良不想步小蘭的後塵,她想要抓住潘贊化這根救命稻草。她懇求、她下跪、到決絕、到理解不想為難。

她看得出潘贊化是個正人君子,她只要求可以留在府中幫他掃地洗衣做飯足以,可她也知道潘贊化有他的難處,他是官員,而她玉良是奸商們用來拉攏的陰謀。

潘贊化不忍明知道玉良無辜還依然把她送回那個火坑。

「我潘贊化也絕不是見死不救的懦夫!」

最終玉良如願以償的留在了潘府,潘贊化給了她足夠的尊重,臥室讓出來給她,還每天教她讀書認字。

「人總是需要有些知識的,有了知識,可以變得聰明,心胸開闊,還會給生活帶來力量和勇氣。」

張玉良從被舅舅賣給怡春院到被潘贊比留在府中保護起來,這當中她學會了忍,忍別人不能忍,一旦機會來了她就想辦法孤注一擲。

面對機會,我們作為普通人可以做的、需要做的就是兩件事:

1)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風險。

2)選擇有助於你成長的機會,有些機會能改變你的命運。

識別機遇、把握機遇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

02 人生的第二個轉折:跟洪野成為鄰居

潘贊化把張玉良善意的保護起來,可是幾個月的時間,流言早就滿天飛了,報紙上甚至大肆宣揚他不理海關政務,整日沉迷於美色。

思慮許久的潘贊化誠懇的對張玉良說:「我長你12歲,在我眼裡你還是個孩子,但是現在的情況如果你願意,我決定娶你做二房。」

幾個月的相處張玉良早就對潘贊化產生了情愫,潘贊化提出的這個建議她根本拒絕不了,哪怕只是一個小妾。

潘贊化和張玉良結了婚後,他就把張玉良送去了上海,幫她徹底擺脫曾經在蕪湖的生活,在上海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在上海,張玉良變成了潘玉良,跟上海美專的洪野老師成為了鄰居,從小看著母親刺繡的玉良對於美好事物有著特別的感悟,她每天在洪野的窗口偷看他畫畫。

終於有一天洪野發現了她,把她邀請進屋坐在裡面看他畫畫,每天洪野畫的廢寢忘食,玉良看的也廢寢忘食,她被這些給迷住了,她第一次知道原來除了刺繡還有畫畫這種把美好的事物。

玉良的行為引起了洪野家人的不滿,說了很多難聽的話把她趕走了,玉良心裡像挨了一刀,她控制著自己的情緒,想到那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她很快去買了畫畫的相關裝備,既然洪野家人不歡迎她,那她就自己在家練習畫畫。洪野好多天沒見玉良的出現,他以為是他的家人給玉良造成的困擾,所以就想給玉良去打聲招呼。

洪野在玉良半掩的門縫中看到正在畫畫的玉良,他被玉良的頑強精神和意志所感動,他從玉良身上看到了一個藝術者的藝術素質。

「我被你的勤奮和毅力感動了。從明天起,你就跟我學美術。不過,繪畫是藝術,藝術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文學和許多別的知識做基礎,你不能放鬆別的功課的學習。我想,只要你真正地愛藝術,就會走出一條路來的。」

遇到潘贊化是玉良的第一個轉折點,而遇到洪野是她的第二個轉折點。我們知道萬事開頭難,可是大多數人卻是死在了起步階段。對於一個16歲才開始讀書認字的玉良來說,她要花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接下來為了考上上海美專,她運用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就如核聚老師所說的槓鈴法則。

槓鈴法則的四步驟:

1)選定一件事

2)短時間內無所不用其極達成

3)取得成果,認知升級

4)休息,尋找新機會,策劃新行動

經過潘玉良的努力,她被當時上海美專的校長劉海粟欽點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美專。

03 人生的第三次轉折:留學歐洲

進入上海美專的潘玉良開啟了藝術之路,她的天賦和孜孜不倦的勤奮,讓她總散發著個人魅力。

一副《luo女》更是在學校舉辦的展覽會上引起轟動,也引起了校長劉海粟的關注,她告訴潘玉良,西畫在國內發展受到了很多限制,爭取畢業後去歐洲學習吧!為此,劉海粟還幫她安排了法語教授教她法語。

潘贊化曾一直希望玉良能跟他一起生個孩子,畢業在即,而孩子真的就在此時悄悄地來到了他們身邊。

是畢業去歐洲繼續學習,還是留下來生孩子?她對自己的出身有著一種自卑感,她是二房,她的孩子出生後會被蔑視,她一直想要洗去身上那些不光彩的污穢,想要在社會上爭取一個平等的對待,她不想封建的思想桎梏無辜的孩子。

她內心的矛盾讓她陷入痛苦,如果她為了去法國留學把贊化盼望已久的孩子打掉的話會是一件多麼殘忍的事情。

「她愛贊化,不想違背贊化的意願,但她更愛藝術,藝術給了她至誠的愛。」

她的這段故事跟楊麗萍老師的故事很相像,楊麗萍老師為了自己的舞蹈事業,哪怕跟愛人分手也絕不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態去懷孕,對她來說她最愛的只有舞蹈,她把舞蹈看成了自己的唯一,這也是成就了她在舞蹈界的地位,她靈動的孔雀舞曾是我小時候看到的最美舞蹈。

潘玉良已經走上了藝術之路,她不想半途而廢,她把藝術變成了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標,她想要通過藝術上的成就取得在社會上的一席之地,她覺得她不是不要孩子,她只是暫時不要孩子,她想要在自己取得應有的尊重同時再生孩子,這樣她的孩子不會被看不起,不會被歧視。

在《當幸福來敲門》威爾·斯密思有段很經典的台詞:「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去得到它,馬上!立即!」

我們生活中大多數人想的多,想的複雜,但是內心真正想要什麼根本不知道,導致大量精力、機會的浪費。而玉良目標明確,她明白生活中重要的東西都是從命運手中奪過來的。

她再一次用自己無所不用其極的毅力說服了潘贊化,潘贊化的妥協是因為他真的愛玉良,他從玉良眼中看到了她對藝術的執著,他不想玉良的才華因為他的束縛而被埋沒,助玉良成就自己的理想也是他愛玉良的一種選擇。

潘贊化不但同意放她走,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她爭取了一個官費留學的名額,為玉良實現夢寐以求的夢想。

來到歐洲,玉良恨不得一天能有兩個、三個二十四小時,她要把自己所見的都能裝進自己的畫夾里。

老人笑眯眯地搖搖頭說:「唉!你們中國人啊!真不可思議,只要有藝術,就不怕累,不怕餓,我佩服!我真希望能有機會去你們中國,我要好好看看容易著魔的堅強民族。姑娘,你不要以為巴黎到處都是藝術品,人們就酷愛藝術。不!那些多半都是為了裝潢門面,顯示風雅。真正熱愛藝術、懂得藝術的,不可多得!」

玉良沒日沒夜的沉浸在各種臨摹和創作中,專注到了上癮的狀態,如果我們對一件事上癮了,欲罷不能了,那這件事做不好都難

迄今為止對於工作、學習上癮,渾然忘我、欲罷不能的狀態有著嚴格的心理學研究,這個理論叫心流理論。它的創始人是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它用6條講述了心流理論是怎麼產生極度的愉悅和欲罷不能的狀態:

1)做著自己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2)有清晰的目標

3)當前挑戰與自身能力相匹配,前者略高於後者

4)即時回饋

5)專注一致,渾然忘我

6)做完之後,感覺到極度愉悅

她的素描作品被雕塑教授發現後,為了不埋沒人才,教授免費教玉良雕塑,玉良對藝術的追求是饑渴的,她不停地吸收著,成長著,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完成學業。

「是你的永不滿足和堅忍頑強的精神,才使你成為繪畫、雕塑兩藝稱著的藝術家。」

04 人生的第四次轉折:畫展被毀、大夫人的侮辱

「九年漂泊,歷盡艱辛,現在學成回國,到母校任教,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嗎?」

回國後,她一邊在學校任教,一邊大量作畫,並在上海先後開了四次個人畫展,都引起了轟動。

儘管社會上依然會有質疑的聲音,可是為了藝術,為了那些跟她一樣的人能同樣實現藝術夢想,她儘量不去理睬那些有意為難她的人。

又逢「九·一八」事件發生,玉良召集了學校的研究所成員商議新學期的教學,可是她太過鋒芒畢露已經引起了很多學校同事的不滿。

會上一個男人一句「有人說我們美專是鳳凰死精光,野雞稱霸王。」把玉良的出身再一次暴露在世人面前。

這迫使玉良最終決定離開,她受邀來到她同學徐悲鴻的中大繼續她的教學生涯。

在她舉辦第五次個人畫展時,她展出了許多對民族英雄敬意的油畫,可是開幕當天晚上她的畫展就被人惡意破壞,丟失的丟失,劃破的劃破,甚至還在畫的殘骸上貼上了「妓女對嫖客的頌歌」

這次的畫展讓玉良備受打擊,找不到犯人,損失只能自己承擔。在畫展的傷痛還沒癒合,潘贊化的原配因眼疾來到南京,對於潘玉良的存在她充滿著敵意。

「人家男人納妾,為了自己和太太享受、玩樂,你這個天底下第一個好人卻供養小老婆讀書、留洋!」

「今天你不叫她給我行大禮,就過不了門!這是老規矩,磕頭!……」

潘玉良努力在藝術上創造成績,為的就是一個平等的對待,一個普通人的尊嚴,世俗的偏見、封建的等級制度讓她喘不過氣來,一天在這裡,她就被這些壓迫著,她內心被擠壓的只想逃離,她需要更大的藝術追求去改變自己的處境。

「她清楚地意識到,社會無她立足地,家庭沒她側身間,要在魍魎世界做一個人不能,要獻身藝術,除非不要藝術良心。她又一次面臨生活道路的岔口,她要作出果斷的抉擇。」

選擇就意味著放棄,所以這兩件事的發生讓玉良再一次決定放棄當前的家,放棄愛她的潘贊化,她想到只有回到對她一無所知的法國,那裡有她熱愛的藝術,也只有藝術才可以實現她的理想,儘管這條路不好走,可唯有沉浸在藝術海洋中才讓她擁有前所未有的快樂。

潘贊化愛玉良,玉良愛藝術。愛玉良的潘贊化再一次給了她自由,並將自己一直貼身的懷表贈與玉良,這隻對於潘贊化意義不同的懷表,將代表他陪伴在異國他鄉的玉良身邊。

潘贊化對著開遠的郵輪,大聲呼喊:「玉良!你一定要回來呀!」

可惜因為歷史原因,這一別讓他們這輩子到死都沒能見上一面。

05 人生的第五次轉折:遇到田守信

再次來到歐洲的潘玉良,她拒絕與任何畫廊簽合同,不想被政治或某些流派當作宣傳品,她要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個性,她的目標就是走進現代美術館。

國內局勢不好,歐洲那些年的局勢也越來越緊張,潘玉良的畫開始賣不出去,她吃飯成了問題,而給她雪中送炭的是曾經在中大的學生田守信。

田守信深知潘玉良是個自尊心特彆強的人,他不敢當面去幫潘玉良,而是隔三差五悄悄地在潘玉良的門縫下塞錢,幫她渡過難關。

玉良同守信過去雖有師生之誼,但只是相識不相交。自從彌爾畫苑邂逅相遇後,這位比她小十歲的學生就成了她忠實的朋友,在她的生活中占據了一席不小的位置。她生活中每出現一個困難,他總自願承擔解決的義務,尋找合適的住宅畫室、遷居、交涉事務、籌備畫展、伴她進出沙龍,促成她藝術思想的實現,以至在那飢餓年月的默默援助。

田守信的出現讓潘玉良追尋藝術的夢想越走越近,他成為玉良的貼身助理,默默為潘玉良的成長不斷付出自己的心血,他不是沒有表露過自己內心的愛意,可潘玉良內心深處除了藝術,還有一塊已經留給她的丈夫潘贊比,哪怕已經和國內的丈夫失去了聯繫,她也無法接受另一個男人。

被拒絕的田守信並不在乎,他依然守護在潘玉良的身邊,他被潘玉良對藝術的執著和拼勁所吸引,他寧願放棄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只為守在潘玉良身邊幫她實現她的夢想。

1958年8月,「中國畫家潘玉良夫人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巴黎多爾塞畫廊開幕,她的畫作被訂購一空,巴黎市政府、國家教育部等都紛紛預訂了她的畫收藏,其中現代美術館購藏了她的雕塑《張大千頭像》和水彩畫《浴後》。

她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她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她登上了她人生的巔峰,終於她可以帶著這些榮耀回到自己的祖國。

可是成功的道路上總會因為放棄某些東西而留下遺憾,由於國內的動盪,她回去的事情一直無法成行,而等到國內局勢明朗的時候,她已經病倒了。

她躺在病床上,再也無法遠行,她撫摸著那個從中國帶回來的破舊皮箱,裡面裝滿了她與國內的點滴回憶,最終她還是留下了遺憾的淚水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總結

從願望變成目的,從目的變成目標,其實這是我們的本能。

潘玉良的人生從一開始的認命妥協,到後來遇到人生的契機後,她的每個階段都是有目標的,而且後一個階段總是以前一個階段為基礎,她每一步都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為了達到自己目標甚至可以放棄其他的一切。

而從潘玉良的人生中我們也看到了人生就如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被動的捲入一場遊戲,也許你的人物設定並不是那麼理想,可是了解自己,掌握技能,不斷提升能力,尋找契機突破,就是人生遊戲的沖關,能否把握自己可以把握住的任何機會,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

參考資料:

石楠《畫魂:潘玉良傳》

核聚《思維編程》

我是#行走思考的蘋果醬#,我在寫故事的路上勇猛精進,為愛讀故事的你講述不一樣的人生故事,喜歡就關注我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