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宗族十姓的來龍去脈,看看你是不是拓跋鮮卑皇室後裔

寫乎 發佈 2020-01-30T13:49:07+00:00

作者:陳二虎一、鮮卑人心目中的神獸拓跋鮮卑,是鮮卑人的另類,也是最後走出大興安嶺的鮮卑人,據說他們發源於大鮮卑山,在南遷的過程中「九難八阻」,困難重重,從伊敏河向南穿越大興安嶺,經過高山森林與河谷沼澤時,在一大片沼澤地帶,怎麼也走不出去,整個部族危在旦夕,甚至有許多拓跋鮮卑人想放

作者:陳二虎


(一組《錦繡未央》的圖片)

一、鮮卑人心目中的神獸

拓跋鮮卑,是鮮卑人的另類,也是最後走出大興安嶺的鮮卑人,據說他們發源於大鮮卑山(大興安嶺北部),在南遷的過程中「九難八阻」,困難重重,從伊敏河向南穿越大興安嶺,經過高山森林與河谷沼澤時,在一大片沼澤地帶,怎麼也走不出去,整個部族危在旦夕,甚至有許多拓跋鮮卑人想放棄遷徙,就在這關鍵時刻,有神獸降世,這神獸似馬非馬,若牛非牛,在神獸的帶領下,歷經一年的時間,終於走出困境。

有人說這神獸就是「鮮卑」,其意思就是瑞獸的意思。

那麼,這神獸是什麼呢?專家們結合鮮卑人出土的鹿紋青銅牌飾,以及這相關描述,認為這神獸就是我們今天的馴鹿,又叫「四不像」。



馴鹿「角似鹿非鹿,身似馬非馬,頭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與史料記載的「神獸」頗為相似,並且這馴鹿能負重上百斤,耐力頗好,善於穿越森林與沼澤地,極有可能拓跋鮮卑人藉助馴鹿擺脫了遷徙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如今,生活在大興安嶺的人們還都大量畜養馴鹿);

還有一種說法是,拓跋鮮卑人遷徙過程中遇到的神獸是《山海經》中所說的「駁」,狀如白馬,鋸牙,能食虎豹。在鮮卑人墓葬中就出土過類似的「神馬」,其形狀象馬,雙目向天,吻上有獨角,角端向後,有蹄有爪,背生翅能飛,與《山海經》中的「駮」十分相似,或許這是拓跋鮮卑的一個美好的傳說,也就是一些史料中說的「角端」。

古代,很多部族都有圖騰崇拜,或許這就是拓跋鮮卑的原始圖騰,給予族人精神上的力量與統一,增加了戰勝困難的力量與勇氣,也是拓跋首領利用宗教來團結族人的手段。



二、逐漸南來的拓跋鮮卑人

自公元一世紀開始,曾經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人在漢王朝的打擊下,逐漸走向衰落,最終分裂成南匈奴與北匈奴,南匈奴歸附漢王朝,北匈奴被迫西遷遠走。這樣一來,這廣闊的蒙古草原一下空曠了起來,一直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的鮮卑人看到生機,紛紛舉族南來,進入蒙古草原,也為緩慢南遷的拓跋鮮卑提供了無限的生存空間。

根據《魏書》所述:大約一世紀上半葉,拓跋鮮卑人在首領推寅的率領下南遷,每到一處,都會停留一段,或長或短,沿途都留下拓跋鮮卑人的印記,並且不斷成長學習,接受新鮮事物,與遺留的匈奴人以及其他民族碰撞、融合,壯大了隊伍。

大約一世紀中葉後,「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拓跋亦其一也」,也就是說以「索頭」為首領的匈奴人加入到拓跋鮮卑的行列。



在古代草原地區,鮮卑人與匈奴人通婚十分普遍,據說匈奴男人娶鮮卑女人為妻的,生下的孩子視為匈奴人,為了匈奴人相區別,被稱為「鐵弗匈奴」;鮮卑男人娶匈奴女人為妻,生下的孩子被稱為「拓跋鮮卑」,也是為了與其他鮮卑人相區分。

隨著部族的壯大,拓跋鮮卑已經不是一個單一部落,而是一個部落聯合體,至少有七個部落(或者這七個是其中最著名的部落),分別是紇骨氏、拔拔氏、達奚氏、丘敦氏、俟亥氏、伊婁氏與普氏,連同拓跋部(拓跋氏),構成拓跋八部(八國)。後來拓跋部首領鄰又將其叔父的後裔從拓跋氏中分出,改為乙旃氏,把親屬關係偏遠的各宗組成車焜氏,形成了拓跋鮮卑人的「十姓」,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把這「十姓」稱之為「帝室十姓」。

至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拓跋氏改為元氏。



為何要改姓氏呢?《資治通鑑》是這樣說的:魏孝文帝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後為拔。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拔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看看,他們說自己是黃帝的後裔,土者,是中央的黃色代表,也是萬物的開始(元),所以應該改拓拔這個姓氏。

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拔拔氏,後改為長孫氏;達奚氏,後改為奚氏;丘敦氏,後改為丘氏;俟亥氏,後改為亥氏;普氏後改為周氏;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最早為拓跋鮮卑人編寫拓跋鮮卑淵源的是北魏名臣崔浩,出自當時北方四大名族之一的清河崔氏,世家大族,歷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事,為北魏統一中國北方起到重要作用。



崔浩奉北魏皇帝之命,編纂拓跋鮮卑的歷史,著成《國書》三十卷,據說崔浩記載了一些拓跋鮮卑不光彩的歷史而被殺,史稱「崔浩國史案」,牽連了許多人。

如今我們看到的《魏書》,說拓跋鮮卑的始祖是始均,是黃帝的少子昌意的後裔,這顯然出自漢人的筆下編造出來的。

但拓跋鮮卑到了詰汾為首領時期,歷史相對清晰一點。

據說詰汾率領拓跋鮮卑在遷徙的過程中,有一天突然遭到有一個仙女自天下飄飄下凡,來到詰汾面前,深情又溫柔地說:「我是天女,奉天帝的命令,與你結為夫妻。」

詰汾聽了,欣喜異常,於是,兩個人愉快地渡過幸福的一宿,當太陽徐徐升起的時候,仙女戀戀不捨地對詰汾說:「明年的今天,我們來這裡相會吧!」說完,飄然升空而去。



第二年這一天,詰汾早早來到這樣,仙女果然如期而至,懷中抱著一個嬰兒,她把嬰兒交給詰汾,告訴他說:「這是你的兒子,這孩子長大後,會使你們家世代當帝王的。」

這個傳說中的嬰兒,就是後來的神元帝力微。因之,在拓跋鮮卑人中流傳著一種說法:「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

拓跋鮮卑到了力微為首領時代,逐漸強大起來,也成了拓跋鮮卑的第一任可汗。

大約公元258年前後,力微率拓跋鮮卑部落從五原(內蒙包頭一帶)遷到盛樂(內蒙和林格樂縣北),周邊諸部相繼歸附,組成部落大聯盟,融納了匈奴、丁零、柔然、烏桓等部族(共七十五個非拓跋鮮卑部落),以八個拓跋部落為主(也就是宗室八姓)。

這時中原地區三國鼎立,拓跋力微積極推進拓跋鮮卑的社會改革,主動與曹魏政權保持友好關係,與曹魏和親,還把兒子沙漠王送到曹魏處為質子,為後來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打下了基礎。



三、鮮卑人開始建立割據政權

轉眼間,拓跋猗盧成了拓跋鮮卑的首領,自稱代王,建立了拓跋鮮卑第一個政權——代,以盛樂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為南都,也為後來北魏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鮮卑人,也是建立政權最多的遊牧民族。

分別是拓跋猗盧建立的代國(公元315年至公元376年,鮮卑拓跋部)、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公元337至公元370年,鮮卑慕容部)、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公元384年至公元407年,鮮卑慕容部)、乞伏國仁建立的西秦(公元384年至公元431年,鮮卑乞伏部)、慕容泓建立的西燕(公元384年至公元394年)、禿髮烏孤建立的南涼(公元397年至公元414年,禿髮部)、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公元398年至公元410年,慕容部)、葉延建立的吐谷渾(公元329年至公元663年,吐谷渾部)、馮跋建立的北燕(公元407年至公元436年,慕容部)、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拓跋部)、元善見建立的東魏(公元534年至公元551年,拓跋部)、元寶炬建立的西魏(公元535年至公元557年,拓跋部)以及宇文覺建立的北周(公元557年至公元581年,宇文部),可以說,一時間「胡風」大盛。



拓跋鮮卑的汗位繼承,一般都是兄弟子侄相傳,採取的是一種遊牧民族的世選方式,因為,每一次汗位繼承都競爭激烈,擁有繼承權的各派勢力相互角逐,有時也消弱了自身的實力與內部的分化。自北周滅亡後,鮮卑人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拓跋鮮卑是北方遊牧民族中最早建立王朝,稱雄中國北方,對北方草原文化(遊牧文化)在黃河流域的傳播,以及與中原文化(農耕文化)的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