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匡俊/日本結構師富田匡俊在台灣

欣新聞 發佈 2013-03-04T11:54:02+00:00

圖說:2011年所完工的宜蘭縣文化中心展演廣場,也是富田匡俊與建築師張匡逸所共同完成的作品。(富田結構設計事務所提供) 欣傳媒 | 記者葉穎/專題報導在台灣,富田匡俊之名也許不及日本知名建築師或者台灣多位建築與室內設計師的名號響亮,不過從事

圖說:2011年所完工的宜蘭縣文化中心展演廣場,也是富田匡俊與建築師張匡逸所共同完成的作品。(富田結構設計事務所提供)

欣傳媒 | 記者葉穎/專題報導

在台灣,富田匡俊之名也許不及日本知名建築師或者台灣多位建築與室內設計師的名號響亮,不過從事這個業種的建築人,一定知道日本知名的結構公司-SDG,也一定知道SDG在台灣曾經大力參與重要的921地震教育園區工程,而富田匡俊正是職掌這個案子結構工程的重要靈魂人物,且透過這個案子,來台執業,進而定居台灣、成為台灣女婿的結構設計師。


被問到身為專業經營於建築結構多年,尤其近年來已然算是國內建築業在結構設計上絕對重要的組成,這一項專業相較於名聲較容易外顯的建築師來說,結構設計師自是低調許多,而他怎麼看待與建築師之間的合作關係?他說,結構設計在參與建築規劃時,一般在台灣都會被統稱作構造。而現形的專業生態中,往往遭遇到的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建築師有著美妙的夢想跟想像,但工程人員無法解讀夢境甚至無法認同的窘況。一旦在溝通的環節上少了這中界的串接黏度,自然是無法成就一個成功的案件,所以也才會有這說法,建築師是感性的而結構技師或工程師的理性的,兩者看似相互有所關聯卻不免各自拉鋸著。對他而言,構造就是結構面跟裝修面之間的合理性串聯。


回溯到他建築設計的學習經驗養成,不是成為一名建築師,而是篤定邁向結構設計這條路?他說,因為自己是神戶人,當年,恰好就讀熊本建築科三年級之際發生了神戶大地震,當時災難的龐大力量,讓他理解結構之於建築體在華美外表下的重要性,所以讓他確立了自己未來建築發展的方向,大四的畢業製作也就找來結構方面的專業前輩當作指導老師,即便畢業之後,也很篤定的投出履歷,且成為日本知名建築公司SDG的一員。當然,之後因為擔任SDG公司駐台北事務所所長的關係所以來台發展,在跟台灣人接觸的過程裡也間接瞭解到一般人對神戶的印象,一是神戶牛排,再來便是神戶大地震,這也讓他出身神戶所以從事結構設計的腳色認定更多了幾分不言可喻的合理性。


他談到游渡邊邦夫領軍的SDG公司之所以以外籍公司卻參與台灣多個重要案件,諸如當年他來台時即有機會接觸到的921地震教育園區工程、蘭陽博物館、台灣歷史博物館…數個重大公共工程案,其實中間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台灣針對結構設計的研究終究跟日本有著一定的落後差距,單是不加上裝修面的結構模型,在台灣就很少有專門的公司負責這樣的檢驗跟施作,反倒是他在SDG旗下工作8年之後在台自行開業的富田林工程顧問公司,往往一個案件會作上2至3個結構模型當做試驗,儘管單純就紙上圖面討論的案例也有,不過只要是做出了結構模型,有時候只消親手觸摸、施壓之後,他就可以輕易地判斷各個預想中的結構方式是否可行,這樣的篤定當然會關乎後續執行時的順暢性。

他自己倒是謙虛地表示,如果就自己目前的狀態繼續留在日本執業的話,同樣年齡層的結構設計師其實比比皆是,這很容易導致可以接觸到案件的多元性跟規模,甚至是案量都有所受限,正因為台灣在這部分的專門人才並不算充足,所以讓他更有機會嘗試跟接觸。舉凡2009獲得台灣建築獎的車埕木業展示館、2011年獲得台灣建築獎的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同年獲得台灣住宅建築獎優勝的五結簡宅、2012年獲得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的大墩國小一案,皆都是他與台灣多位建築師們合作參與結構設計的案件。


但被問到是否有哪一個案子最讓他感到得意的,他則引用師父渡邊邦夫的指導守則:不管做什麼案子都不可以自滿,永遠要有抱持缺憾的心情!這一語道盡的玩味巧妙,也許也說明了結構設計給人過分理性的印象,也許就有如結構設計儘管低調內斂卻其實深究起來別有洞天,而且永遠在看不到終極目標的道路上永無止息前進探求的魔力吧。

【延伸資訊】
富田結構設計事務所:http://www.tomita-kozo.com


更多建築旅遊資訊,請上【建築行腳】專輯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45453&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