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1-06T22:49:20+00:00

央視網消息:白鱘體積龐大,可重達上萬斤,成魚可達七米,是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央視網消息:白鱘體積龐大,可重達上萬斤,成魚可達七米,是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就在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推測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

央視記者日前專訪了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我們來聽聽看他是如何做出白鱘滅絕的判斷的。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根據模型來判斷是否滅絕,模型的基本依據就是我們收集的幾方面的數據:一個是文獻,不光是我們一家做,還有其他單位做。根據它的年齡、生活特點、分布範圍,特別是它的分布範圍的誤捕的一些記錄,誤捕記錄的細節,這些資料綜合起來一起通過數據模型的方式推斷它衰退的進程。衰退到一定程度了,根據模型設定的一些參數,有功能性滅絕、野外滅絕、滅絕。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的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是這個物種滅絕了。」

危起偉說,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條白鱘後,給其裝上超聲波追蹤器並放流,但是因為水急灘險,半夜時分,追蹤船不慎觸礁,導致跟丟白鱘。

而談及白鱘滅絕原因,專家表示,這和人類活動息息相關。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捕撈得太厲害了,把長江的魚都捕撈光了。長江無魚,無魚就是說現在長江的魚連歷史上的零頭都不到,所以說捕撈問題一個是把白鱘直接捕撈掉,第二個把白鱘的食物捕撈得差不多沒有了。這些航運工程、航道工程,實際上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然後還有一些防洪、城市建設、挖沙、破壞物理條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都是人為的影響。」

2016年起,危起偉參與了為期三年的長江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的項目,發現長江430多種魚類中,有140種魚類無法採集到標本,不見蹤跡。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這些魚類太稀少了,包括白鱘沒有採集到,這三年沒有採集到白鱘,也是我們這個論文的一個依據。當然還有其他的魚類沒有採集到,譬如說長江的鰣魚、長江的鯮魚沒採集到,它們有可能跟白鱘一樣,用模型算一算,可能也滅絕了。」

為了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的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時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