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電影》︳看明白了這六點才算真正看懂電影

樂夫耕耘 發佈 2020-02-01T08:28:56+00:00

可以說,看明白了這六點才算真正看懂了電影。記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生活片安吉麗娜·朱莉《遊客》2、攝影師:導演的主要視覺夥伴附1:鏡頭的運用大遠景:建立背景遠景:囊括整個身體中景:腰部以上特寫:面部等特定部位《止殺令》大遠景 高圓圓《搜索》 中景尼古拉斯·凱奇《國家寶藏》特寫 附

(全文共5995字,閱讀大約12分鐘)

這個春節我們宅在家裡,一定追過不少劇,看過不少電影。但如果我們追劇、看電影只關注電影導演、演員、情節,而忽略和電影有關的攝影、剪輯、服裝、道具等一些元素,就會錯過電影中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意。學會庖丁解牛式觀摩一部電視劇和電影,能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收穫和樂趣。

《認識電影》作者、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路易斯·賈內梯說,「人們將他們的歷史、信仰、態度、慾望和夢想銘記在他們創造的影像里「。如果我們學會庖丁解牛式觀摩一部電視劇和電影,能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收穫和樂趣。

那麼,我們該如何欣賞一部優秀影片呢?

《認識電影》這本書從電影的攝影和剪輯、音效和音樂、導演和演員、設計和服裝、編劇和影評以及意識和理論等六個方面為我們做了詳細介紹。可以說,看明白了這六點才算真正看懂了電影。


第一點:攝影和剪輯

1、攝影為電影類別服務。電影類別包括:現實主義影片,即客觀反映真實世界,最極端的現實主義影片就是記錄片;形式主義影片,即素材扭曲或風格化,為觀眾營造一個虛擬世界,比如科幻片、歌舞片等等;古典主義影片,大部分劇情片都居於上述兩個之間,稱為古典電影,比如生活片、愛情片等。

2、攝影師:導演的主要視覺夥伴

附1:鏡頭的運用

大遠景:建立背景

遠景:囊括整個身體

中景:腰部以上

特寫:面部等特定部位

附2:鏡片的運用

1、長焦鏡頭(遠角);會造成心理效果。焦距越長,對距離就越敏感。

2、短焦鏡頭(廣角):會造成線條和空間的扭曲。角度越廣,線條形狀扭曲 的越嚴重,距離也會被誇大。

3、標準鏡頭:沒有遠近,沒有扭曲,表現真實 。

附3:角度的運用

鳥瞰:使角色像螞蟻般卑微無助,一般表達蔑視

俯角:使角色看起來軟弱無力,一般表達被控制

仰角:使角色看來強而有力,一般表達掌控

平角:使角色從容表現每個細節,一般表達客觀平等

斜角:攝影機向左或右傾斜,形成斜線構圖,一般強調驚恐緊張

附4:打光的運用

主 光:光的主要來源,製造影像之主導性

輔助光:降低主光的強硬,顯露一些次要細節

背 光:用來分別前景和環境,賦予縱深

附5:色彩的運用

冷色(藍、綠、淺紫):代表平靜、疏遠、安寧,較不凸顯

暖色(紅、黃、橙):代表了侵略、暴力、刺激,十分張揚

3、「電影藝術的基礎就是剪輯」。剪輯已不再是功能性的連接,而帶有戲劇目的。它是第一個將電影引入「藝術」範疇的手段工具。

4、剪輯其實沒有定規,許多剪輯得靠創作者的直覺。有些剪輯師根據音樂的韻律剪輯。大部分時候,導演會在說明性的開場借剪輯來壓縮,而在高潮時延長銀幕時間。

附6:剪輯的六種方式

連續性剪輯:連接兩個鏡頭時使動作維持連續性。不求全部,只保留事件的連貫性。

蒙太奇剪輯:主張一個主題,連接有關主題概念鏡頭,而無視實際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

古典剪輯:通過視線連接等打破空間的統一性,加強某些細部元素,為角色動作服務。

抽象剪輯:純粹形式主義剪輯風格,與任何可辨識的主題無關。

平行剪輯:即兩個(或三四個)不同場景不時地交叉剪輯,使之產生同時發生的幻覺。

跳接剪輯:時空跳得太突兀,或引起觀眾的困擾。

附7:鏡頭在剪輯中的運用

建立鏡頭:為了使轉場不會太突兀,而在場景開始或故事開頭用的鏡頭。

補充鏡頭:用來替代、轉換及再建立另一場景的鏡頭。

第二點:音效和音樂

1、1927年《爵士歌手》使電影進入有聲時代。「電影的聲音,不僅加強,而且數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2、音效:音量大的感覺緊張、爆裂、威脅,可在懸疑及驚悚片中製造恐怖效果;音量小則顯示細緻、遲疑和衰弱。完全寂靜給人的感覺是真空,好像有什麼事要發生,要爆發似的。

附8:音樂效果

高調:會使聽者產生張力感,尤其當該聲效又延長,其尖銳的刺耳感會令人焦躁不安。

低調:不緊張,常用來強調莊嚴、肅穆的場景。

低音:暗示神秘及焦慮,懸疑場面常利用其作為開始,再逐漸提高音調。

雜音:保留聲帶上的雜音是為了更加寫實。

畫外音:能使觀眾想像景框外的空間。

3、無論有沒有歌詞,音樂與影像配合時,意義就更容易傳達。音樂的作用很多,在電影字幕升起時的音樂就宛如序曲,能代表電影整體的精神和氣氛。

附9:音樂類型

主題音樂:用來代表角色的個性,角色塑造的音樂配上歌詞就更明白。

輔助音樂:控制情緒的轉換,能使主導的情緒中立或造成相反的效果。

4、電影的語言空間的彈性較大,演員不必有太多負擔,可以平常心及日常語言表達。

附10:語言類型

獨白:多用在紀錄片中,亦可以用在劇情片中。

旁白:使電影有主觀色彩,且通常有宿命意味。

第三點:導演和演員

1、對導演而言,電影的拍攝沒有什麼「正確」的方法,只要有效就是正確的方法。「構築影像時,我們得像繪畫大師對待畫布般,考慮其效果和表達方式」。導演決定了所有視覺上的元素,而且對最後成品有絕對的控制權。

2、場面調度是導演最重要的表達工具,包括景框方式、構圖設計、動作安排和布景道具等四類元素。

附11:景框(標準銀幕和寬銀幕是景框最直觀的體現)

1、銀幕中央:往往是視覺上最重要的,中央的區域顯得較理所當然而不戲劇化。

2、景框上部:往往象徵了權利、權威和精神信仰。帶有強烈的上帝般的光榮,常用於拍攝皇宮或高山。若在上部的人物其貌不揚,給人的感覺即是危險而具威脅性。

3、景框下部:則代表服從、脆弱、無力。靠外緣的黑暗太近,常具危險意義。

4、左右邊緣:代表不重視、被忽視。

附12:構圖和設:(構圖的形狀、色彩、線條、質感等因素為電影人的 「重量」)

1、人眼在觀看時,習慣上是由左而右,右邊會比左邊重;構圖上半部永遠比下半部重;單獨的人或物會比群體顯得重。

2、三角結構則強調三個主元素之間的強烈互動。圓形則暗示安定、封閉和女性特質。

3、三、五、七為單位製造的構圖較具動感和不平衡感覺,而二、四、六單位的構圖較為平穩、安定、均衡。

附13:區域空間:(主角通常擁有較大的空間)

1、完全正面;代表最親密者,也最明白、直接、清晰,往往最具侵略性,尤其當演員朝攝影機走來時。

2、四分之一側面;代表疏離感,完全不如正面位置。

3、側面;代表人物並不知道他被觀察。

4、背對攝影機。代表人物與這個世界的疏離,也用來表達隱匿而神秘的氣氛。

附14:距離關係(親密的 <46cm、個人的46cm-1.2m 、社會的1.2m-3.6m、公眾的3.6m-7.6m)

親密距離:特寫、大特寫;

個人距離:中近景;

社會距離:中景、全景;

公眾距離:遠景、大遠景。

附15:開放與封閉的形式

1、 現實主義導演偏愛開放的形式:含蓄內斂,強調非正式、人與物不故意安排,造成自然而直接的效果。

2、 形式主義導演傾向封閉的形式:自覺明顯,強調形式設計,影像富於質感的對比和逼人的視覺效果。

3、導演需要對角色的動作、攝影機的移動有充分的把控, 這些都對角色的情緒、背景效果產生較大影響。

附16:動作的象徵意義:

死亡:是緩慢、收縮、向下的動作

狂喜:多是向外開展的大幅度動作

恐懼:是一連串短暫或害怕的動作

色情:多半是波浪狀的彎曲動作

自然:從左向右的動作

緊張:從右而左的動作

希望,權力,權威:垂直向上的動作

憂傷,卑微,沮喪:向下垂直的動作

附17:攝影機移動的意義:

橫搖:是為了使主角留在景框內

搖鏡:是為了中景及特寫

推軌:因突然顯露某些信息而驚嚇觀眾,也適合心理效果。

升降:能呈現較複雜的概念。

伸縮:鏡頭無須移動攝影機,但效果如升降或推軌鏡頭,讓觀眾有進入或抽離現場的感覺。

空中遙攝:方向變動幅度更大,有時甚至象徵了抒情、自由的意義。

附18:拍攝後期處理

快動作:是以慢於一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拍攝,再以正常速度放映,動作會加快。快動作時人無法維持尊嚴,行為顯得狂野、失控而缺乏人性。

慢動作:是以快於一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拍攝,再以正常速度放映。其效果傾向於莊嚴,即使平凡的動作在慢動作下也顯得優雅。暴力場面也常因此而增加美感。

倒拍鏡頭:是以倒拍的方式拍成,放映時再顛倒順序。

定格:以靜止畫面多印若干格,造成動作 「凝結」 效果。定格也被用來點出主題。

4、演員是導演的工具,是導演用來溝通意念和情感的另一種「語言系統」。 舞台表演需要放大,電影表演則需要有內在的生命。導演越傾向寫實技巧,越需要演員的表演能力。一名優秀演員,可以把人工化的技巧藏在簡單的表演中,含蓄到幾乎像日常生活一樣自然,而毫不露痕跡。

附 19:演員類型

臨時演員:即群眾演員,替攝影機提供場景;

非專業演員,即業餘演員,演技不重要,外型與某個角色完全相符重要;

專業演員,能以不同風格演不同的角色;

明星,公眾都認得的名演員,能吸引觀眾。

專業演員和明星之分別不在技巧,而在其受歡迎的程度。

附20:美國明星制度

從20世紀初年起明星制度就是美國電影界的重心。當時美國的五大製片廠:米高梅、華納、派拉蒙、 20世紀福克斯和雷電華,也稱造星工廠。

性格明星:性格誇大,可以把任何角色處理得合適自己的性格,個人魅力誇大、吸引力,表演方式也與自己的性格吻合,不喜歡飾演和自己類型不合的角色,尤其擔任主角時。許多演員也喜歡停留在某一類型,僅在其中做變奏。

演技明星:演每個角色的方法不同,也從不以自己的性格來侵犯劇作家創作的角色,塑造的角色完全可信,觀眾也忘了是表演。拒絕定型,老想演不同的角色。

5、電影選角幾乎自成一門藝術。它需要敏銳分辨演員形態的能力。劇場和電影演員大致可依角色分為以下幾種:男主角、女主角、性格演員、少年、少女、反派、輕喜劇演員、悲劇演員、唱角、舞角等等。許多導演相信選角對角色的重要性,所以非得等主角確定才動手寫劇本。

第四點:場景設計和化妝服裝

1、場面設計是電影主題與人物的延伸,系統化的場景設計是推動電影情節展開的必要輔助。

附21:場景設計元素

1. 內景或外景:如是外景,要體現象徵氣氛、主題及角色性格

2、風格:包括寫實生活化的,浪漫想像化的,甚至扭曲、特殊化的風格等

3. 搭景或實景:出發點都必須能反映主題,充分揭露角色特徵

4. 時代:時代背景

5. 階級:人物處於的階層

6. 大小:富人的房子通常要比窮人大,依此類推

7. 布置:家具和其它道具的布置要展現象徵意義或特殊品味

2、演員化妝和演員個人類型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明星多半偏愛能增加個人魅力的化妝。專業演員則較忠於劇中人的身份。業餘演員則儘量淡妝,因為他們外表的真實性和趣味性才是要呈現的重點。

3、服裝是電影的另一種語言,是傳達複雜感情的媒介。

附22:服裝設計元素

1. 時代:時代背景

2. 階級:角色處於的階層

3. 性別:女性的服裝強調其女性化或男性化,男性的服裝強調男子氣概,或是漂亮、柔弱

4. 年紀:服裝是否合適角色的年紀

5. 質料:符合角色所處年代

6. 配件:符合角色身份

7. 顏色:突顯角色性格

8. 暴露程度:根據劇情需要

9. 功能:明確用於觀賞還是實用

10. 形象:服裝要表現出的效果,包括拘謹、俗麗、保守、古怪、正經或高雅等

第五點:編劇和影評

1、故事凌駕於一切,情節是主結構,所有其他系統都必須服務於情節。故事與情節的區別:故事可說是一般素材,是前後順時序的原始材料;情節則包含了編劇賦予故事結構的形式,也包含了編劇的觀點和審美觀。

附23:故事的組織方式

古典模式:按線性順時序發展,多半採取旅程、追逐或搜索的形式。

現實模式:事件仿佛是自然發生,避免抒情而代之以平實、直截了當的表現方式。

形式模式:特別偏愛華麗的雕琢,喜歡把時間打散重組來強力凸顯某個主題,往往是充滿抒情片段。

2、編劇的任務包括寫對白、動作、主題以及情節。大部分好的導演都會參與編劇,同時也會聘請好的編劇來幫他們推展意念。美國製片廠特別喜歡鼓勵集體創作劇本。

附24:編劇技巧

比喻:經由比喻來暗示或明示抽象意念。主題、象徵和隱喻是其中最普通的技巧,這三者事實上可能重疊。

象徵:可以指涉非表面的意義,也可因影片上下脈絡不同而改變意義。

隱喻:一般是由表面無關的事物比喻產生意義。

寓言:在電影中少見,因為它趨於淺白化,這種技巧完全避免在現實主義中出現。

引喻:是指陳眾人熟知的事件、人物、藝術作品。

3、文學改編要旨不在於它如何能複製文學作品的內容,而在於它如何能保留原素材。一般我們方便地將改編分為忠實改編、無修飾改編以及鬆散改編。

附25:關於改編

鬆散改編:只保留了原著的意念、狀況或某個角色,然後再獨立發展成新的作品。

忠實改編:則儘量靠近原著的精神,它們得儘量找對等的語言表達。

無修飾改編:大致限於舞台劇,即使是無修飾改編的電影也是著重於影像,其次才是語言。幾乎所有的語言都受影像影響。

4、評論電影可分為三種,一是評論者。以文字描述電影內容、電影基調,偶爾會強調一下美學價值;二是影評人。強調評論而非內容報導;三是理論家。專業學院派,多半是在哲學層面研究電影的書的作者。

附26:如果我是影評人,我將從下面十個方面中選中幾條自由評論。

1、 影片的主題風格、結構和特點

2、 影片的情節、內容及揭示的深層次問題

3、 導演風格及在影片中的體現

4、 演員的表現、心裡分析和在思想實驗中的選擇

5、 影片的審美價值、哲學價值及歷史地位等

6、 影片的攝影、場面調度、布景、服裝、剪輯、特效等技術

7、 影片的配樂、主題曲及其他音效處理

8、 影片產生的社會效益

9、 影片存在的問題,包括穿幫鏡頭等

10、對影片的建議

第六點:意識形態和電影理論

1、意識形態是電影的另一個語言系統,但常是經過偽裝的語言。文化、宗教、種族和女性主義,體現這些方面時往往非常審慎,並且容許個別差異性。

附27:三類意識形態

1. 中立:僅強調動作、娛樂價值和愉悅,是非等觀念只在表面觸及,甚至不分析。

2. 暗示:體現正派和反派代表衝突的價值系統,但沒有人會把故事的道德教訓明顯說出。

3. 明示:主題明確的電影目標在教誨勸導以及娛樂。比如愛國電影、許多紀錄片或政治電影,還有強調社會性的電影。

2、現實主義理論著重於電影藝術的記錄層面。電影的價值也在於它能反映多少真實,在現實主義電影中主題是最重要的,技巧則明顯的粗糙。

3、形式主義理論則強調對真實世界進行重塑,製造出一個類似於現實的模擬世界,而在模擬世界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形式主義電影最極端的一個分支便是先鋒電影,典型代表即是科幻片。

附28:其他電影分支理論

導演論:認為好的電影是被導演的個人視野所主導,而非編劇。

折衷及綜合理論:認為單一理論無法解釋所有電影,必須藉助於綜合感性系統。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都主張用新而科學的方法,系統地分析電影。需要藉助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

歷史學:美學史——將電影視為藝術;技術史——將電影視為發明;經濟史——將電影視為工業;社會史——認為電影反映觀眾的價值觀、慾望和恐懼等。


——END——

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就請找到影片《公民凱恩》,一邊欣賞,一邊複習和總結前面的內容吧。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聯繫即刪除圖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