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知被裁員到被老闆挽留,我意識到了講故事能力的重要性

綠晶夢 發佈 2020-02-05T06:10:15+00:00

01老闆想裁掉我,但和我聊了一個小時後,他改變主意了在2019年年初,我入職到了一家規模大概500人的公司,工作到現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

01 老闆想裁掉我,但和我聊了一個小時後,他改變主意了

在2019年年初,我入職到了一家規模大概500人的公司,工作到現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在武漢疫情的背景下,公司的業務也受到了影響,業務需求量在這個月急劇下降。而也在這幾天,老闆給我打了個電話,大意是說公司用人成本負擔比較大,企業需要斷臂求生,需要進行減員;而我這個崗位的工作需求也受大環境影響變得很少,所以要減少編制。

但是我爭取時間和老闆聊了一個小時的電話,最後老闆跟我說:「謝謝你今天和我說的這些啊,希望你能繼續留在公司,至少能多待幾年,公司未來的發展機會很多,希望我們可以一起進步,以後我們多交流!」

那麼這一個小時裡我究竟做了什麼呢?其實我就做了一件事:講故事。在一個小時裡,我講了三個故事:一是講了我在公司這一年來的成長故事;二是為了節約公司成本進行工作流程優化的故事;三是講了我為完成目標克服了大困難的一個故事。而老闆其實之前只看到了我表面的業績數字,對我的價值觀、綜合能力等方面可能沒有太多考量。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惑,難道這些事情老闆之前不知道嗎?我補充一個背景,老闆是我的隔級上級,我們之間交流非常少。我之前的上級是個經理,因為某些原因前段時間離職了,而他未必在老闆面前匯報過我做的工作。以上是朋友A的真實故事。另外,本文也不評論在這種特殊時期公司裁員是否正確,因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在尋求最優解,不管是公司還是個體應該都期望結果能圓滿點。作為理性的職場人,問題來了,總是要想辦法解決的。


此刻覺得朋友的求生欲好強哈哈;通過這個案例,我深切意識到了講好故事的重要性,所以真的很想把這個觀點和大家進行分享。先一起回憶一下,有時聽到一些大神的故事,我們是不是覺得好勵志,也想趕快行動。我們還可以留意一下身邊的人,會發現那些說服能力強的人、總是有辦法整合各種資源的人、能獲得升職加薪的人,往往都有一個特點:會講故事!

講故事這項能力對職場人尤為重要,今天本文會圍繞這個主題從三個方面進行開展:職場好故事的標準;為什麼要培養講故事的能力,講好故事對我們帶來的幫助;和分享講好職場故事的四個步驟。本文大概4800字,閱讀完大概要7分鐘,時間不夠建議可先收藏哈。

02 什麼是好故事,標準是什麼?

美國沃頓商學院營銷學教授喬納·伯傑(Jonah Berger)在《瘋傳》(Contagious)一書中提出,信息容易傳播的其中一個特點便是具有故事性。

那麼好故事的標準是什麼?

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多年的戴曉雪博士,是演講和商務禮儀領域的專家,她曾在《財富》雜誌提到好故事有三點:

第一,要有細節。美國新聞業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的研究認為,過程比話題重要,講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本身重要。

第二,善於運用對話。人物對話能讓故事裡的人物更加鮮活,推動情節發展的效果。

第三,故事情節要有轉折。故事要有五個「W」(Why、What、Where、When、Who):是什麼、在哪兒、有什麼人、什麼時候和為什麼。

任職世界五百強企業十多年的徐雲松老師,在他寫的書《講故事:如何有效說服他人》提到好故事有兩個標準:(1)有懸念的未知故事:有奇怪事件或有意外轉折的故事對聽者吸引很大;(2)戳中人心的真實故事:故事情景能一語戳中人心、故事有雙方的情感共通點、表現真善美。

受兩位老師的啟發,及工作幾年來對身邊職場人的觀察,我總結出了職場好故事的幾個特點:

  • 具備激發性。職場裡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為了激發別人的行為,可能是為了說服客戶做某個決定,也可能是為了給自己的工作開展爭取更多資源等等。
  • 具備真實性。職場裡的故事基本都是講工作場景,真實的案例更能讓對方有代入感,找到情感共通點。如果被發現是造假的故事,那麼可能是在消費對方對自己的信任。
  • 具備完整性。講職場故事需要有完整性,包括五個「W」(Why、What、Where、When、Who):是什麼、在哪兒、有什麼人、什麼時候和為什麼。如果講得對方一頭霧水,還可能被別人認為自己溝通能力差。
  • 具備衝突。故事裡有衝突,在既定背景下有矛盾,在矛盾中有處理方法。這種故事的說服力往往都很注重細節,也有強吸引力。


03 為什麼我們在職場裡要學會講故事呢?

(1) 人們的大腦喜歡聽故事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生理學家認為,人們愛聽故事是因為故事本身就是對大腦的一種刺激。影響人們願意聽故事的主要區域是位於大腦中央溝前的額葉部位,它也會影響到位於大腦側間溝下方的顳葉。而這些區域與人類的語言、情感、感知、聽覺等息息相關。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聽故事聚精會神是因為人們有心理需求,包括安全感、認同感和刺激感等。而要滿足這些需求,光靠說教是很難實現的,而講故事的方式更容易滿足人們這些需求

(2) 講故事是一種高效的說服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讓讀者感同身受並產生移情效應的小說比其他小說更具說服力。

講故事之所以具有強大的說服效果,是因為聽眾很容易被故事帶到特定情景中去,然後感同身受,這種體驗可以促使對方意識到實際問題,從而做出行為上的回應。之前Angelababy在熱劇《我的真朋友》里演一個房地產銷售員的角色,她就經常會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吸引客戶,從而提高賣房的成功率。

(3) 大多能升職加薪的人都擅長講故事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說:「領導力的主要傳達媒介就是故事。領導者通過自己講述的故事來影響個體的行為、想法和感受。」

他還說,與個性有關的故事,即幫助他人思考和感受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故事,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具。再如,公司企業文化落地的方式之一也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例如管理層的故事、工作標兵的故事等;這無非也是一種管理方式。馬雲、劉強東等大公司的領袖都是擅長講故事的人。所以如果想提高領導力或者未來晉升管理層,提高講故事的能力還是很必要的。


(4) 有些故事影響著世界

我們一起想一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品牌、人物等都有什麼共同特點?是的,它們基本都在用故事的方式讓我們記住了它們,例如海爾的張瑞敏砸了冰箱,卻把品牌砸出了中國等等。我們時刻都在聽著故事,小到身邊人講的故事;大到企業的上市和宣傳、一些國家總統的競選演講、宗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等。不要懷疑一個個故事的力量,它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足跡,也有可能影響著世界的發展。

04 在職場上如何講好故事?

(1) 用第一性原理明確講故事的目標

在職場裡,除了休閒娛樂的時間,我們講故事一般都是有目的的。我們可能是為了給自己的工作開展爭取資源,可能是為了說服同事接受我們的觀點,也可能是為了讓跨部門的同事更配合我們的工作等。那分享一個明確職場故事目標的方法:用第一性原理確定目標

兩千多年以前,亞里士多德曾提出過這種思考模式。第一性原理講的是我們思考時要明確出發點和目標,找到最本質的東西,最核心的東西。我們在講故事之前,可以先想想自己最核心的需求是什麼,然後把預期結果羅列出來(即使不方便在紙上羅列,那麼在心裡默默羅列也是有用的),接下來再把預期結果進行排序。然後圍繞核心的目標思考如果沒辦法達到這個第一預期結果,我們還可以接受什麼樣的結果,以此類推。

拿朋友的故事來舉個例子,A和老闆講這幾個故事,其最核心的目標就是說服老闆讓A繼續留在公司。那麼A的故事會圍繞她的業績、綜合能力去設計;但此時,A心裡也有預測其它結果:「即使聽了我的故事,老闆還是想節約成本呢?那我可能又有其它預期結果:這一個月適當降低工資、調換崗位等等。但不管什麼預期結果,我的核心目標都是想留在公司。那麼在這個核心目標下,其它因素我都是可以排後面去的,當然如果其它因素超出了自己能接受的範圍那麼可以再綜合考慮。」

(2) 先了解對方:用對方的身份判斷需求,遵循雙贏原則

在講故事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聽故事的對象,快速抓到對方的需求。這裡有兩點非常重要:

1) 用身份先初步定位對方的需求。我們在職場裡打交道的人相對來說是比較固定的,以內部上下游同事和外部合作商為主。結合對方的身份及特定情景先初步判斷需求,還是比較容易的。

老闆和A約電話時間的時候,她是比較驚訝的,因為他們平時對接少。此時A在腦里快速想:"老闆這時究竟要和我聊什麼呢,我當時第一反應是想老闆很大程度上就是關心業績、成本等。他可能想了解我這個崗位年後該如何開展工作,因為受疫情影響相關需求的確減少了;然後我又想,我們行業也受到影響,整個公司的業務量都下滑,會不會是老闆想通過開源節流來保住公司呢?"所以其實結合公司的情況及老闆身份,可以先初步判斷對方的需求和目的,從而準備較好的故事。

2) 遵循雙贏原則。講故事是一種方式,而說服才是最大的目的。而說服最重要的就是滿足對方的需求,或者給對方帶來一些幫助。要實現雙贏,可以直接換位思考、和對方溝通甚至給對方幾個選擇。平時要多思考怎麼做才能給對方帶來幫助,而與此同時也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比如一個招聘專員在招聘時,他前期對簡歷的篩選標準把握不好,希望業務部門負責人可以先幫忙篩選。那麼他就可以和對方溝通,自己剛接觸這個崗位還不太熟悉,如果部門前期先幫忙篩選,那麼約過來給業務部門面試的人精準度也很高,可以節約對方的時間;同時自己也能提高對簡歷的把握度,後期對簡歷的判斷也會更準確。而如果他直接說自己不會,讓業務部門幫忙,被拒絕的機率就會高很多,甚至會讓部門懷疑他的專業度。

(3) 尋找並設計故事

那麼可能會有小夥伴說,好像自己沒有故事可講。其實用心留意,在職場裡還是會有很多故事的。這裡分享一個準備故事的方向:圍繞崗位工作內容及所需的勝任力素質去挑選故事。

這裡的勝任力素質,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成績優秀與成績一般的人區別開來的深層特徵。比如一個銷售的勝任力素質是:說服能力、結果導向、韌性、抗壓能力等。那假如一個銷售想通過講故事去說服面試官錄用自己,就可以結合崗位內容及勝任力素質挑選故事。而從聽故事的人的立場出發,亦是如此,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思考做什麼可以幫助對方。

(4) 掌握講故事的兩個常用框架

講故事也需要有框架,否則對方可能會摸不著頭腦,甚至起到反作用。這裡分享兩種很常用的框架:

1) 三段論。三段論包含一個大前提、一個小前提和一個結論。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論證的個別事物;結論就是論點。這種演繹方法可以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論證方法。例如:所有的偶蹄目動物都是脊椎動物,牛是偶蹄目動物;所以牛是脊椎動物。

實際怎麼運用呢?例如銷售部門覺得經常要填財務部的某項表格很浪費時間,想說服財務部門優化表格或者減少填寫次數,他可以這麼溝通:「銷售部的業績對公司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如果銷售部同事把更多時間花在做業績上,業績會更好(大前提);而每天填這項表格花的時間需要很多,如果能適當優化下表格或者一周填一次可以讓銷售部同事節約時間成本(小前提);這樣銷售部同事能更專注做出更多業績。(結論)」

2) STAR法則。

S指的是指情景,某行為下的背景;

T指的是任務;

A指的是具體的行動,這裡包括行動里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

R指的是結果,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最後獲取的結果。

STAR法則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適當調整順序或者進行刪減。比如,還是同樣的案例,銷售部門可以這麼說:

最近銷售任務比較重,老闆每天都要銷售部匯報業績(S);希望我們可以一個月做到XX業績(T),所以銷售部門的同事都經常加班,希望爭取更多時間工作,而我們每天填這個表格需要花蠻長時間的(A);所以看看財務部門是否能優化一下表格或者減少填寫次數,讓我們在這裡節約一些時間,從而有更多時間花在銷售方面(R)。



培養講故事的能力,給自己爭取更多機會。

本文圍繞講故事的話題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一、職場好故事的標準:具備激發性、具備真實性、具備完整性、具備衝突。二、分析為什麼我們要培養講故事的能力:(1)人們的大腦喜歡聽故事;(2)講故事是一種高效的說服方式;(3)大多能升職加薪的人都擅長講故事;(4)有些故事影響著世界。三、分享如何在職場上講故事:用第一性原理明確講故事的目標;先了解對方:用對方身份定位需求,遵循雙贏原則;尋找並設計故事;掌握講故事的兩個常用框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