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帝國!宋朝繁榮的經濟下,是一種流動而永不停歇的信仰

華夏問長安 發佈 2020-01-15T04:43:49+00:00

我國的兩宋時代,雖然朝廷在軍事上難以達到漢唐鼎盛時期的高度,國家政權長期受到外來遊牧民族的威脅,但是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卻創造了華夏封建王朝最為輝煌燦爛的一頁。一、一切都要從定都開封說起自宋太祖趙匡胤立國開始,北宋的國都便確立在了開封!

我國的兩宋時代,雖然朝廷在軍事上難以達到漢唐鼎盛時期的高度,國家政權長期受到外來遊牧民族的威脅,但是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卻創造了華夏封建王朝最為輝煌燦爛的一頁。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宋朝如此繁榮的經濟背後的核心要素——流動!

一、一切都要從定都開封說起

自宋太祖趙匡胤立國開始,北宋的國都便確立在了開封!這一次定都有著極不尋常的意義,因為以往的華夏大一統王朝的都城選擇大多是長安、洛陽,而開封從未做為全國性的首都存在過。那麼定都開封這樣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在這裡小編可以直白的告訴大家,這是華夏封建王朝立國思想的一次重大轉變!

在宋代之前,大一統王朝建都大多選擇關中的核心——長安,究其根本在於「占據關中形勝之地,進而控扼天下」的思想。但是隨著盛唐以來華夏人口急劇增加,關中地域狹小且物資運輸不便的缺點便顯著的暴露了出來。從唐中期開始,交通運輸更為便捷的洛陽便逐漸取代長安逐步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這實際上就是「交互流通」的思想在逐步取代「控扼四塞」的觀念。

而從宋代開始興起的開封則是這種思想的集大成者!開封地理位置較長安、洛陽更為往東偏移,距離國家的水路運輸主幹道隋唐大運河更為接近,四周地勢平坦而使陸路運輸成本更低。而開封城本就是一座「水城」,其四周遍布的水網更是可以使南方經大運河運輸而來的物資直接從水路運入城中。

開封正是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成為了北宋歷史上璀璨的明珠,哪怕因為其無險可守而長期處於北方遊牧民族鐵蹄威脅之下,宋人也依舊將之作為全國的中心而未曾有絲毫動搖。因為開封已經不單純是一座城池,它更象徵著一種開放流通的精神!

二、社會發展中蘊含著「流動」的精神

定都開封之後,北宋開始迎來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宋仁宗趙禎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與遼國迎來了百餘年的和平,這為北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長期而持續的發展機遇期。而「流動」的核心思想也在這一時期逐漸浸透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方法面面。

一是核心資源土地的流轉。在華夏大一統王朝時代,由於土地兼并而造成王朝滅亡的例子很多,所以抑制土地兼并很早便已經成為了一項基本國策。但是在北宋偏偏反其道而行,政府並不過多的限制土地的流通,而是通過放開土地市場來促進經濟的發展。當然,北宋能如此做也有其自身的底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時的工商業與農業已經成了鼎足之勢,所以百姓並非一定要依賴土地生存,各類工商業完全可以消化掉喪失土地的人口。

二是制度中體現流動的精神。首先在人才流動上,把科舉制確立為進身為官的唯一通道,從而有效的打破了世家門閥及富豪權貴對政府官員的壟斷。簡單地說,就是任你家室再好,你能確保子孫三代高考都不落榜嗎?正是在這樣的體制之下,宋朝朝堂之上人員流動頻繁且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故而有效杜絕了政治層面僵化的可能。

其次是在經濟制度上上,取消了隋唐和五代以來「經濟區」與「住宅區」嚴格分開的「坊市」經濟制度,同時廢除了相關的限制管理法令,讓商店與作坊臨街而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廢止了開封等大型城市的「宵禁令」,從而進一步使得城市經濟活動能夠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開展。

三是思想領域的流通。北宋自太祖趙匡胤開始便提出「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這就使得宋代的讀書人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價值體系便是在此時所建立的。所以在宋朝時期,國家知識分子數量之多,是其他封建王朝難以企及的。

而更為可貴的是宋朝的學術氛圍之寬鬆更是歷朝歷代之最!非常明顯的一點便是將知識和現實技能相結合,從而打破了傳統對匠人的蔑視觀念。比如,沈括,既是北宋的政治家又是科學家、發明家,他既可以在朝為官,又可以從事各種科學儀器的改良工作,這樣的情況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三、水路航運為大宋帶來「流動」的生機

如前文所述,如果說核心資源土地流轉、制度中的流動精神、思想領域中的流通取向是為宋朝的大腦中樞植入了「流動」的基因的話,那麼宋朝發達的水路航運則是讓「流動」的血液滋養了宋朝的全身。

一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航運發展奠定基礎。前面提到了學術氛圍的寬鬆使得知識和現實技能實現了充分的結合,所以宋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宛如脫韁的野馬一般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這樣的發展恰恰為北宋實現發達的航運提供了充分的技術保障。

比如:指南針的發明就為海運船隻的導航提供了跨越式的發展。南宋趙汝適的《諸蕃志》記載,「舟舶來往,惟以指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再比如:造船術的發展使得北宋的各色船只能夠有效的適應各種不同的狀況的水域。其中,有尖底和深吃水追求行進快速的海船;還有根據內河水系的不同而分類的楚州船、吳船、越船、淮船、松江船、溫州船、入峽船、明州船、蜀船等;更有適合海商遠航的「神舟」,重達360噸,排水量可達1000噸以上。

二是精密而四通八達的內陸水網。在國家的北方,根據黃河主流和支流的走向分別修建的「漕運四渠」,形成以開封為中心構建的「黃河漕運體系」。其中,汴河是由開封通往江南地區的主要水道;惠民河是連接開封與陝西、巴蜀一線的水路運輸河流;廣濟河則是連接了開封與山東地區的主要水道;另外還有一條較短的金水河,一方面做為各條水路間的聯通渠道,同時也滿足了開封城自身的用水。

在南方,形成了三段運河式的「長江漕運體系」。其中,江南運河承接長江東南流域,溝通了「魚米之鄉」的太湖流域、通達臨安,在南宋時期更是成為了國家生命線;浙東運河溝通浙東以及福建、廣東地區,是國家東南半壁的水路運輸主幹道;揚楚運河是對前文所述汴河的有效補充,發揮著溝通南北重要作用。

正是這一南一北的密集水網體系,使得宋朝的船隻幾乎可以沿著水路抵達國家任何一個區域,同時也把人員和物資運送到那裡,仿佛毛細血管一般滋養著整個大宋。

三是完善的海外貿易體系。宋代極為重視海外貿易,首先是在公務設計上,通過建立「市舶司」這一機構處理海外貿易事務,同時也對海外貿易進行徵稅。國家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等地設立了五大市舶司,同時頒布了中國最早的市舶司條例法規《元豐市舶條法》。

在人文關懷層面,宋代為了鼓勵海外商人前來貿易,還專門設立「蕃長」這一職務。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溝通協調官府、外商、本地商人的一個中間人角色,但是在溝通協調相關貿易事務的同時,蕃長還會幫助外商解決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問題,以幫助他們能夠快速適應宋朝的生活。

四、帝國在「流動」中滾滾向前

從前文所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是一個建立在「流動」之上的帝國,從朝廷中樞到販夫走卒,宋朝人的靈魂中無不浸透了「流動」的靈魂,制度體制中的「流動」精神讓社會充滿活力,因為水運取代陸路運輸成為主要運輸方式,使得現實中的物質暢通無阻的流動……正是在「流動」之上,宋朝的國家經濟成就了華夏封建王朝歷史的最頂峰!

「流動」的大宋為華夏王朝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頁,雖然它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那段錦繡繁華。最後,我們就用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來做為結束語吧: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