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下令修築的靈渠厲害在哪

史地客棧 發佈 2020-01-05T03:58:29+00:00

秦始皇的歷史貢獻是十分突出的,下令修築靈渠便是其中之一。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接著,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儘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此項艱巨的任務,交由監察御史史祿和3位石匠擔綱。

秦始皇的歷史貢獻是十分突出的,下令修築靈渠便是其中之一。

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立即派出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接著,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儘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此項艱巨的任務,交由監察御史史祿和3位石匠擔綱。歷3年艱辛,這條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科學技術偉大成就的人工運河,終於鑿成通航。其後,漢代馬援,唐代李渤、魚孟威又繼續主持修築靈渠。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

鏵堤為靈渠的樞紐工程,是在湘江內修建的一座滾水低壩,有大小天平石堤與其相連,形成人字形。北面為大天平,長約360米、寬約10米。南面為小天平,長約120米寬約4.5米。石堤頂部用青石平砌,石與石之間開斧形槽口,用鐵碼子扣緊。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滾水部分),用長片石鱗次嵌砌,通稱魚鱗石。大小天平分別與南北渠岸相連,起著蓄水排洪的作用。鏵堤前銳後鈍,四周用大型條石砌成,長52.6米,下部最寬處為22.8米,形似犁鏵,劈水分流,將湘水引進靈渠,稱水高下,恰如其分,起著平衡水量和向南北進水口導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進灕江,七分入北渠導歸湘江,以利舟楫航運、水利灌溉。

南渠長30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是條引航渠道,長4公里,只有南渠長度的1/8,由於距離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施工時就將其設計呈S形,讓渠水迂迴曲折流入湘江,延長流程一倍,減小落差約一倍,以使水流平緩,讓往來湘江、灕江的船隻順利通航。為確保渠道的安全,秦人又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溢洪堰。水大時,渠水可漫過石堤經斜坡而下,流進不遠處的湘江故道;水小時,巨石就成了護水石堤。

這座大壩之所以成為歷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滾水壩,關鍵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將松木縱橫交錯排叉式的夯實插放在壩底,其四圍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形成整體。2000多年來任憑洪水沖刷,大壩巍然屹立。靈渠一些地段灘陡、流急、水淺,航行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在水流較急或渠水較淺的地方,設立了陡門,把渠道劃分成若干段,裝上閘門,打開兩段之間的閘門,兩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於船隻航行。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凌厲、勢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閩中郡,使秦朝郡級建置達到40個,形成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