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袁世凱和譚嗣同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戰爭?

日月晨雲 發佈 2020-02-10T08:41:39+00:00

梁啓超的《李鴻章》里有這樣的記述,西方有報紙說,日本不是跟中國打,而實際上是跟李鴻章一個人打,這句話雖然有點過,但實際上卻差不多。

梁啓超的《李鴻章》里有這樣的記述,西方有報紙說,日本不是跟中國打,而實際上是跟李鴻章一個人打,這句話雖然有點過,但實際上卻差不多。甲午戰爭時各省大員只知道畫疆自守,把此戰看成直隸、滿洲的事,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除直隸、滿洲外各省有一個人出一個計策、派一旅官兵來參戰的嗎?沒有,即使有,也不過是放出風來的空話。最可笑的,就是劉公島之役,有人寫信給日本人,說劉公島有一艘船是廣東的,廣東跟中日戰爭沒關係,請求放了這艘船。此事讓全球笑話,其實此事說明了各省封疆大吏的思想。如果這麼看的話,日本的確是跟李鴻章一個人作戰,以一人戰一國,李鴻章雖敗亦豪哉!

李鴻章的確是一個人在打日本國,伊藤博文說:「中國名為一國,實為十八國(18個省),為一國則十倍於日本,為十八國則無一能及日本。」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寫出中國人毫無國家觀念,只知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世人都把失敗的責任推給李鴻章,李鴻章雖然不能說無罪,但不能全怪他。海軍經費開始慈禧一分不給,李鴻章不得已,將其中的一半給慈禧造頤和園,這才有了北洋水師,否則甲午連打海戰失敗的機會都沒有。但用人不當的確是李鴻章的責任,葉志超、丁汝昌都是軍事庸才,李鴻章卻用他們節制各軍;而左寶貴、鄧世昌都是將才,他們卻受制於庸夫,最終戰死疆場。有人譏笑李鴻章對戰爭觀望,以至最終慘敗,把尿盆子往他身上扣,也是不對的。

李鴻章說:「日本國近年來改變制度,學習西洋兵法,修鐵路,架設電報線,開煤礦,對國計民生做了巨大改觀,並且派了許多留學生去西洋學習,與英國人勾結,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有藐視中國、窺測台灣的舉動。」可見李鴻章對日本很了解,正因為知己知彼他才不想打,假如當初聽他的,戰前就議和,尚不至於輸得這麼慘。

當然,李鴻章對戰敗還是有很大責任的,梁啓超總結說:「一、勸朝鮮與他國都訂約來制約日本,失策。二、既允許朝鮮訂約,默認朝鮮自主,卻又派兵干涉,給日本口實。三、日本既已派兵,我軍就應有進無遲,但李鴻章卻等待他國調停,致貽誤戰機。四、聶士成仁川登陸計劃不被他採納。五、『高升』號出事前丁汝昌請求出海與日軍交戰,不被他批准。六、李鴻章說北洋打不過日本。但李鴻章在北洋20年,為何不能一戰?

七、自稱經費不足,這只不過是不能擴軍。現有軍隊像衛汝貴、葉志超那樣的脆弱不堪,李鴻章難辭其咎。八、槍質量不合格,子彈多臭子,火藥失靈,李鴻章卻說軍械所的入廉潔。九、平壤之戰沒有安排統帥。十、始終坐待敵軍進攻,畏敵如虎。十一、海軍不用快船快炮。十二、旅順天險,西洋人說數百名士兵如果糧食足夠的話可以守三年,但李鴻章把旅順交給自己的親信,一個怯懦的傢伙龔照璵手裡,結果失守。」梁啓超說的基本公平,只是第五條於史無據。

李鴻章在戰後說:「少年考上科舉,青年戎馬生涯,中年封疆大吏,晚年洋務運動,按說這輩子挺順的,但是無端發生中日交涉,導致我一生事業掃地無餘。」「十年以來,文恬武嬉,這才釀成此戰的慘敗,平日我提出要整軍備戰,他們就說我在浪費國家錢財,於是禁止我買船。一旦有事,明知我們打不過敵人,卻一幫人在那起鬨,主張開戰,輕於一擲,最終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打了敗仗,所有人都怪我,這不是一句兩句說得清的。」

除了為李鴻章鳴冤外,我還要為袁世凱說兩句話。早在甲午前,他就在寫給李鴻章的《朝鮮大局論》中說:「朝鮮近在肘腋,朝鮮北面的奉天是國家的龍興之地,西面則對著天津、煙臺這些京畿門戶,沒有朝鮮就相當於我國在東面少了一面牆,因此朝鮮斷不可失。」袁世凱對朝鮮之於中國國家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遠超時人。甲午戰後袁世凱對國家安全有了新的認識。他說:「甲午戰前日本與我國隔海相望,不得不有所收斂,而現在日本控制台灣、澎湖,占據我國領土,馴化我國民眾,久而久之被日本馴化的人民就會為之所用。如果我們不發憤圖強,數年後與我們咫尺相逼的日本必會對我發動致命一擊,到時不但奉天(遼寧)、吉林、福建、浙江非我所有,連北京、山東也不能保。」

可以說袁世凱的戰略眼光是驚人的,後來日本的對華侵略的確與此相近。他是這樣分析甲午戰敗原因的,他說:「我們戰敗一是因為沒做好戰爭準備,二是因為領兵眾將不行,兵不精。」他還認為甲午戰敗,雖然令人痛心,但如若朝野上下從此發奮,正是這個由弱轉強的一大契機。現在公布的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態度也顯示,袁世凱根本不同意「二十一條」的簽訂,看來他是由於稱帝這一件錯事而背了所有黑鍋。

說完李鴻章、袁世凱,看看譚嗣同在甲午時的表現如何呢?他說:「我們將外蒙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割讓給俄國,每平方公里50兩銀子,加起來10億兩白銀,2億兩給日本,剩下的變法。」對此事不想評價,讀者自見。

無論後世如何評價李鴻章與袁世凱、譚嗣同,有一點是肯定的。此戰使本已通過洋務運動有些崛起向前進的中國又退了回去,李鴻章白忙活了。辛辛苦苦幾十年,甲午回到平亂(太平軍)前。其實戰前,外國還是看好清國的,法國權威人士說:「亞洲現在在三大強國手中——俄國、英國、中國。」即便在戰時中國也看起來有希望,從光緒到清政府多數官員都是主戰的。在海軍和陸軍中湧現許多誓死抗敵的將士,或奮勇搏戰、戰功卓著,或壯志未酬、血灑疆場,或彈盡糧絕、寧死不屈,表現了崇高的民族主義和視死如歸的情操。日軍所到之處除東北,當地人民都拚死反抗,台灣人民的鬥爭尤為可歌可泣。

甲午之戰失敗了,這—戰改變了遠東的大局,戰前英俄爭霸,中國漸強;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老大,終結了中國兩千年來亞洲霸主的地位。本來在戰前,英國在亞洲占上風,但甲午後,俄國、法國加強在遠東的侵略,德國開始了對遠東的爭奪,美國拿下夏威夷、菲律賓,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遠東形勢一片大亂,列強角逐更加激烈,一個更動盪不安的時代開始了,也為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關鍵字: